鹤龙街道的“鹤”“龙”二字意为“鹤立鸡群”“龙腾虎跃”,寓意新街道蓬勃发展之气势,故名。古代,属番禺县。 1950年6月,番禺县佛岭萧岗、江下、陈田、黄沙岗等村也划入广州市。 1958年1月,禺北地区划入广州市,同年8月,三元里乡和与嘉禾乡组成三元里公社。 1984年1月,三元里公社改为三元里区。 1987年,三元里区改为新市镇,同年2月广州郊区更名为白云区,新市镇隶属白云区。 2002年,撤镇改街,成立嘉禾街道。 2014年2月28日,由嘉禾街道划分出鹤龙街道。 广州市白云区鹤龙街道将管辖原嘉禾街道办事处的鹤南社区、鹤边社区、鹤北社区、时代玫瑰园社区、金碧雅苑社区、乐得社区、二矿社区、员村社区、黄边社区、尹边社区、彭上社区、彭西社区。 |
白云湖街道因街道境内有目前广州市最大的人工湖——白云湖,故名。清代及民国时期,属番禺县。 1950年,属番禺县第六区。 1958年,划归广州市郊区,属石井人民公社。 1987年,郊区易名白云区,属白云区石井镇管辖。 2002年,撤镇建街改属石井街道。 2014年2月,由石井街道析出,设立白云湖街道。 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道被一分为三。白云湖街道将管辖夏茅富民社区、夏茅利民社区、兵房社区、大朗社区、大朗货场社区、环滘社区、大冈社区、唐阁社区、龙湖社区。 |
石门街道内有宋、元两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石门返照”,考虑当地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及群众认同度,故名。2014年2月28日,石门街道从石井街道析出,成立石门街道。 广州市白云区石门街道将管辖红星亭岗社区、红星联兴社区、滘心社区、朝阳社区、鸦岗南社区、鸦岗北社区。 |
原名蛇山圩,后雅化为龙归圩,因此得名。清康熙二十五年(1586年)以后,龙归地区属番禺县慕德里司管辖。 民国二十年(1931年),龙归属第六区。 1949年8月至12月,龙归地区由禺北办事处管辖。 1950年初,番禺县设联乡办事处。 1950年4月,龙归属六区仁风乡。 1953年4月,龙归地区大部分属番禺县十一区。 1957年2月,撤区并乡。 全县并为32大乡、龙归自成一大乡。 1958年1月2日,划归广州市郊区管辖。 1958年8月26日,龙归乡并入太和公社。 1958年11月,龙归属广北县。 1959年3月,撤销广北县,龙归划归广州市郊区管辖。 1960年5月,龙归镇属越秀区。 1961年5月,龙归成立人民公社。 2004年,龙归镇合并入太和镇。 2020年7月,龙归街道成立。 龙归街:
将原太和镇的永兴村、南村村、南岭村、园夏村、夏良村、柏塘村、北村村、龙归社区、龙悦社区、龙穗社区、汇雅社区、东湖映月社区、金龙社区整体划出,设立龙归街道办事处,作为白云区政府的派驻机关。
新设立的龙归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6.7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设于龙瑞街13号、14号。 |
大源以山洞山泉丰富著称,清代称大源山泉,又称大源洞,后交洞字省略,称大源,由大源村派生得名。大源街:
原太和镇大源村、石湖村、米龙村、源山社区、蓝山社区、福源社区整体划出,设立大源街道办事处。新设立的大源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7.68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设大丰埔路10号。
|
人和镇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北部,距广州市区20公里。东邻竹料、南接龙归、西傍江高等镇,北与花都区新华镇和花东镇接壤,属全国一百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被广东省和广州市列为中心镇,是白云区著名侨乡镇之一。
人和镇总面积7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66.67 公顷。镇辖2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01条自然村,人口8.5万。全镇设有省级成人学校2所,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5所,小学11所。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约7.6万人,分布于31个国家和地区。
人和镇交通方便,兴建中的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口位于镇的北部,机场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106国道、方华公路、新和路、江石路等主干道在镇内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清澈秀丽、风景如画的流溪河自北向南流经全镇。人和镇近年来紧紧围绕白云区委、区政府“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稳定社会,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继续以改善投资环境为突破口,着力发展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7662元,地方财政收入4300万元,被评为省卫生先进镇和市“三年一中变”活动先进单位。人和镇将按省中心镇发展要求,大力推进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
太和镇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中部、广州市几何中心,是广州市15个中心镇之一。2004年6月白云区镇级行政区划调整后,该镇辖原太和、龙归两镇,共21个村民委员会(258个农村经济合作社)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土地面积155.37平方公里,总人口12.05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7.1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4.92万人。此外,还有旅居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约2万多人。
规定和定位:按照市、区关于中心镇建设的有关精神,太和镇作为广州市第二批重点建设的中心镇,将以“今日中心镇、明天卫星城”、以未来的广州市城区作为发展目标。2004年6月,广州市委林树森-到太和调研时指出,太和镇要着力于促进“五个协调发展”,把太和镇建设成为实施“北优”发展战略、协调发展的样板中心镇。 目前,根据上述目标,太和镇制订了“以山兴镇,以工富镇,以商旺镇,生态建镇,文化立镇,统筹活镇”的24字发展方针,现白云区太和镇总体规划(2004-2020)》已经市政府批准实施,为中心镇的总体建设和发展绘制了蓝图,打下了基础,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抓紧组织实施。 按照目前规划成果,太和中心镇将以原太和镇中心建设区为依托,经济与社会发展空间向西、向东、向南三个方向扩延,形成“一中心、一组团、一区”的空间发展与用地布局态势。依托镇中心建设区“一个中心”为基准,西北部片区以民营科技园为基础发展镇的工业产业组团;东北部形成以贸易、货运仓储和相关的服务为主体、居住用地配套发展的综合建设区,成为以货运仓储和商业贸易为主体的北部储运组团(物流组团)、以居住用地为主的东北部居住组团和以商业贸易及服务业为主的中北部商贸组团;西南部通过新行政办公区的迁入和一系列教育、文化娱乐设施布置以及居住用地的配置建设形成新太和的行政与文化中心组团。整合发展“一组团”,通过对大源村与同和相连处已形成的一定规模的工业片区、商业贸易区(大型货场)和房地产开发建设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进行整合、改造及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形成南部产业发展与居住建设组团。积极发展“一区”,依托和龙水库、铜锣湾水库、帽峰山森林公园湖光山色,依照广州市及白云区对这一地区的规划,形成休闲度假旅游及科技发展区。
交通和旅游:太和镇中心区南距广州市中心18公里,北距白云国际新机场8公里,京珠高速公路、沙太路、新广从公路、105国道(广花路)、106国道南北贯穿全镇,一环路、北二环高速公路东西横贯全镇;镇域内交通道路网络密集,本镇集资兴建的二级公路龙兴路、龙河路东西连接105、106国道,太营路、营米路、建业大道等交通道路四通八达,形成便利的交通条件;正在兴建的地铁二号延长线途经我镇夏良村并设站连接白云国际新机场,510路、529路、833路等10多条公共汽车在镇内与市中心来回穿梭,形成了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 太和自然风景优美迷人,经广东省林业局批准的省级森林公园——帽峰山森林公园位于该镇东北部。公园总面积66.7平方公里。帽峰山主峰海拔534.9米,为羊城老八区最高峰,形似竹帽,因此得名。公园内有铜锣湾水库、沙田水库、和龙水库,还有较小的水库星罗棋布。土壤肥沃,植物种群丰富,公园内共有植物179科569属875种,国家保护植物9种。帽峰山森林公园游览区分为9个功能区、25个景区,具有气候宜人的森林旅游环境,是人们旅游、度假、休闲胜地。 经济和投资:太和镇原是农业大镇,是广州市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牧养殖基地之一。近年来,通过稳定第一产业,巩固和发展二三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在全镇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旅游、服务业成为该镇经济新的增长点。2004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为14.84亿元,同比增长13.28%。其中第一产业2.62亿元,同比增长10.58%;第二产业6.77 亿元,同比增长18.31%;第三产业5.45亿元,同比增长8.79%。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实现7885元,同比增长5.1%。 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座落在太和镇西部、新广从公路与一环路交汇处,计划10年内扩园至10平方公里。该园于1995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立,由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白云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属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五个园区之一,是白云区唯一能够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优惠政策的基地。除此之外,还同时享有白云区委、区政府所制定的优惠政策。目前入园企业约3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1家,在建企业13家,投产企业5家,预计今年底投产企业7家。 以广州民营科技园为龙头带动的镇内现代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南方种业市场、南村竹木市场、南岭陶瓷市场、永兴农贸市场、兴和综合市场、谢家庄农贸市场、和乐市场等专业市场及综合市场交易活跃,作为白云区镇级第一条步行街的珊景路商业步行街及其周围镇域中心区商业氛围浓厚,第二三产业逐步形成规模。目前镇辖区内现有工业企业约800家,主要生产家具、玩具、五金机构、电子、化工、服装、建材、医药等产品。 |
(一)地理位置。钟落潭镇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东北部,北部以流溪河为界,东北部与花都市花东镇相望,东部与萝岗区相邻,西部、西南部分别与人和镇、太和镇毗邻。镇域内现有新广从公路东北-西南向和京珠高速公路自北向南穿过。镇中心区距广州市区约30公里,东北距从化市区约30公里,往广州新机场约1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地势由高到低延伸,自东南向西北走向,南倚帽峰山脉,北拥流溪河,生态自然环境优越。
(二)行政区域及人口规模。钟落潭镇总面积为169.4平方公里,下辖37个行政村和5个居委会,2008年户籍总人口120543人,其中农业人口93400人,非农人口27143人。
(三)经济发展规模。在农业方面,粮食种植面积为42000亩,总产量约14000吨;水果栽种面积共33400亩,总产量小年3000吨,中年7500吨,大年10000吨。在工业方面,全镇共有生产性企业1082家,2008年纳税超100万元以上的企业45家(2007年为35家)。
(四)规划定位。钟落潭镇是市确定的南拓、北优、西联和东进空间发展战略中的“北优”区域;在区发展战略规划上属“北部整合发展区”,是十多年前国家建设部定位的“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4年原钟落潭与竹料、良田合并后,被正式确立为省级中心镇。目前,钟落潭的城镇性质定位为“两区一基地”:即广州市高等职业教育积聚区,白云区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区,广州市近郊生态观光、农业基地。
(五)发展目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空港经济的辐射带动为依托,以广州市综合保税区落户我镇为契机,紧紧围绕强镇富民的发展思路,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用3—5年时间,努力将我镇建设成为环境宜人、适宜居住和创业的新型生态型城镇。
钟落潭在清初康熙二十五年的番禺县志中已有记载 称钟落潭圩(又名樟木潭),它的前身是三角市,在现圩的西北角,当时有几十户人家,建屋宇街道形似三角, 故称为三角市。三角市生意兴旺, 因而吸引了很多商人 到来建铺营生,在短时间内便建有一二百间店铺,商人 们为了祈求出入平安,生意舆隆,自愿筹集一笔资金 在中心地带建有一间关帝庙。当时以庙命名的街道就有: 庙横街、庙前街、庙前在街。那时为了有朝钟暮鼓之说,故在庙宇建成之时,便派人到广州购买钟鼓,用小木船 沿流溪河逆水撑回。可是船到泥角潭时(泥角潭位于钟 落潭圩河边渡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把船件的大钟 抛下潭里。说也奇怪,大钟被抛入潭后,使风平浪静,万里晴空。事后人们经几番努力也未能把大钟打捞起来。 商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便把三角市改为钟落潭圩。
“钟落潭”的传说
广州白云区有个镇叫钟落潭。外地人都觉得这个名字非常奇怪,其实说起来,这里面还真有一段古。
相传从前流溪河畔有间古庙,庙里有个钟,能自动鸣响报时,声音洪亮,方圆几十公里的村民都是听着此钟声起居饮食劳作休息,非常方便,所以村民们都很珍惜这口钟,将它奉为神钟。
村里有个地主,外号叫王剥皮。他想:此钟是无价之宝,如果占为己有,让它按我的意思来鸣响,岂不是可以让那帮农民多为我干活,少休息。于是他到庙里要求买下此钟,可是庙祝说:“此钟是本庙的镇庙之宝,给多少钱也不卖。”
王剥皮恨恨地想,你不卖,难道我不会去偷吗?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剥皮带着几个家丁来到庙外,他让一个家丁先爬入围墙,从里面开了门,其他几个人一拥而进,抬起此钟就走。想不到几个人做贼心虚,匆匆忙忙走到村里一个水潭旁时,突然听到几声狗叫,几个家丁不由惊慌失措,只听口扑通一声,连人带钟掉进了水潭。
从此村里再也听不到钟响,村民们非常遗憾。他们几次找人带着竹竿来打捞此钟,却一直找不到。而水潭自从跌进了此钟后,潭水越来越甘洌,周围的庄稼都长得十分好,于是村民们高兴地把此地称为“钟落潭”。 |
江高镇是省确定的中心镇,也是广州市首批重点建设五个中心镇之一。2004年广州市白云区将原江高镇、神山镇合并组成新的江高镇,调整后的江高镇辖区总面积达95.71平方公里,总人口110,927人。江高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她南距广州市区10公里、毗邻新白云国际机场,京广铁路纵贯全镇,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就设在镇内,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发达的航空、公路、水路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2004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亿元,同比增长13.8%;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为16:61:2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8578元,同比增长4.6%;全年实现国税、地税收入3.2亿元。
●发达的交通网络
镇中心区南距广州市区10公里、北距花都中心城区5公里,西与佛山南海接壤,处于穗、深、港、澳交通枢纽地带,拥有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式交通运输网络。
公路:辖区内高等级公路纵横交措,有广清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西二环高速公路(在建)等三条高速公路,以及新广花公路等高等级公路穿过。
铁路:京广铁路纵贯全镇,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及广州铁路北站(货运站)。
航空:距离新白云机场6公里,由镇区到机场仅15分钟。
港口:镇内流溪河、巴江河可航行500至3000吨船只,距华南地区最大的港口黄埔港也仅有25公里。
二、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
按照修编后的《江高镇总体规划(2004-2020)》,江高将充分利用自身的环境、区位和人文优势,以工业为基础,保持都市农业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产业,努力建设成为广州市中北部的现代化卫星城。作为广州市重点发展的中心镇,镇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远期(2020年)将达到22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20万人。未来发展将以原江高镇中部为中心,将原神山片区逐步向江高城区靠拢,连片发展,形成“一主两副,两片多组团”的空间格局。
●“一主两副,两片多组团”的空间格局
一主:即在江村、塘贝村之间、现城镇北部构造新的行政办公与文化、商业活动的中心区,集中布局商业金融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形成主中心区;
两副:包括原神山、江高原有的两个镇中心,通过配套完善改造环境,形成镇区的副中心;
两片多组团:以北二环分界的南部片区和北部片区两个城市功能相对完善地带形成镇建设片区,其中南部片区包括物流建设组团、核心组团、商住组团、教育建设组团、产业园组团,北部片区由居住组团、产业组团、商贸物流组团组成。
三、中心镇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近三年来,江高镇努力改善中心镇创业和生活环境,不断增强中心镇吸引力和凝聚力,镇域内市政基础设施更为完善,通讯、邮政、供水、供电等各项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教育卫生资源优势尤其明显,不少指标已达到市提出的中心镇建设标准。大力构筑城区路网主骨架,共投入资金9200万元建设了江人路、金沙路、环镇路、神山大道和江府路、旧广花路道路;拥有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江都医院、二甲医院)以及广州市脑科医院、白云区中医院、广州市卫生学校等多间卫生医疗单位;辖内共包括大中专院校9所,中小学校26所,其中省级小学1所、市级小学1所,广东白云学院、广东省机械技工学校、广州市65中等名校就在镇内;全镇还拥有省一级文化站1个,各种书画协会、私伙局等民间团体近10个。
四、积极打造农产品配送基地
江高镇一直是广州市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之一,2004年实现农业增加值 4.57亿元。全镇现已初步形成红葱、韭菜、叶菜、水产四大生产基地;发展了江村农贸综合批发市场、水沥红葱市场等一批具有生机活力的市场;培育了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广州市江丰实业有限公司、大鹏家禽养殖有限公司、大田马蹄粉厂等一批具有区域性特色的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江村黄鸡”、“大田马蹄”、“大鹏家禽”等农业品牌。以生态化、市场化、基地化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江高镇现正积极打造广州市农产品配送基地。近期将主要抓好广州市农产品配送中心、广州市粮油市场、广州禽类交易市场、万亩红葱基地改造建设、韭菜生产基地和市场申报、叶菜和水产示范基地建设。
五、工业基础雄厚
坚持工业强镇战略,努力抓好现有工业的巩固、提高和优化,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64.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7.45亿元,全年招商引资项目共39个,合同投资金额约2.5亿元,实际投资金额3亿元。目前,镇内拥有总面积达8700亩市、区级的三大工业集聚区——广州市个体私营经济开发试验区、神山工业集聚区和荔湾工业园。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个,其中包括王老吉、欧派橱柜、白云电器、广铝铝业、好迪化妆品、采诗化妆品等知名企业。工业发展逐步形成以铝材、汽车配件、五金、制衣、皮具、化妆品、电器、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日用轻工等为主的工业产业群体。
六、重点发展物流产业
充分依托发达的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立体式交通网络,我镇将大力构筑物流运输平台,打造“临空港型”、“铁路站场型”、“公路枢纽型”、“河港型”相结合,包含现代化的储运、二次加工包装、物资调配与网络化管理、交易展示等在内的区域性综合型的物流园区。在广州市副市长的直接关心下,我镇被确定为广州市首个镇商业网点规划示范镇,并组织市、区多个部门为我镇编制了《江高镇商业网点规划》,为我镇物流、商贸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思路。目前,我镇既有以物流业经营为主的羊城铁路总公司铁路配件厂、担负着华南地区邮件中转及广东省内邮件的集散处理任务的广州邮件处理中心等物流主导企业,也初步建成了神山商贸城、郭塘物流城等多个物流、商贸和仓储产业组团,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