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福建省省级卫生城镇评审和管理办法》和《福建省省级卫生乡镇标准》《福建省省级卫生村标准》《福建省省级卫生社区标准》,经评审和社会公示,经研究决定,命名福州市罗源县西兰乡等164个乡镇为福建省卫生乡镇,命名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创新村等1345个村为福建省卫生村,命名福州市马尾区罗星街道培英社区等336个社区为福建省卫生社区。 |
阔口社区是镇海街道下属的社区之一。位于镇海街道南部,距街道办事处2公里,东至新溪、古山二村,南靠城厢霞林街道、西邻镇海社区、北至拱辰街道荔埔村。该居委会地处莆田市东部新城区的核心地段,南至天妃路直通福厦高速公里出入口,市区主干道荔园路贯穿全境,北面市区文献大道,西面市区延寿大道。该社区经过几轮的改造,已成为主城市的中心地段,莆田长途客运站、白湖公园座落其中,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置业、经商的黄金宝……。 |
因该社区境内旧时有座桥叫龙桥,故名。明朝时期属兴化府;民国时期至1949年属莆田县第一区;1950年属莆田郊乡;1958年属莆田县城郊人民公社老区生产队;1968年属莆田县城郊人民公社革委区,龙桥革命领导小组;1980年改为城郊人民公社龙桥生产大队;1983年属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龙桥社区居委会。龙桥社区……。 |
该社区原属南门社区居委会,后从南门分割出南园,故名。清朝时期属兴化府。民国时期属莆田县城郊乡。1958年属城郊乡南门生产大队。1961年属莆田县城郊人民公社南门生产大队。1969年属莆田县城郊乡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南门革命领导小组。1983年属莆田市城厢区城郊乡南门居委会。1992年从南门社区居委会拆分出来成立南园社区居委会。南园社区……。 |
因社区内有宋朝时期莆田三大古井之一“龙德井”,故名。清朝时期属莆田县兴化府。民国时期属莆田县城郊乡。1958年属城郊乡南门生产大队。1961年属莆田县城郊人民公社南门生产大队。1969年属莆田县城厢区城郊乡南门村委会。1990年1月划归凤凰山街道管理。1990年至今属莆田市城厢区凤凰山街道龙德井居民委员会。龙德井社区……。 |
因该社区原为霞林村,最早为林姓村民在此居住,原地名称下林,后因谐音改为霞林,故名。宋朝时期浮山八世祖陈大卞住水亭村(现为三十八开发小区一带)沥浔塘边,当时为水亭村,旧时整个霞林村都称嘉禾里龙宫山兴隆社。建国后,曾属阔口乡霞林村,五里乡(乡设筱塘)霞林村,沟东乡(乡设棠坡)霞林村。1958年9月属沟东公社霞林大队,城郊公社(社址在十字街)霞林大队,1984年改为城郊乡霞林村,后又属城南乡霞林村。20……。 |
因早期未开发之前此地为小山坡,山坡上生长着海棠树,故名。1950年末属五星乡,1957年属城郊公社东坡大队,1968年属城郊公社居委会东坡革命领导小组,1980年改为城郊人民公社东坡生产大队,1984年“队”改为“村”,属城郊公社棠坡村,1986年属南乡棠坡村,2002年属霞林政府棠坡居委会。棠坡社区……。 |
因原陈姓先人的墓地安置于下林山,后因下林山开荒种地发现有一块大板砖,上文记载“澄墩”,当时的“澄”字与现在的“陈”字同音,而“陈”与“顶”方言同音,故老一辈的人就把“澄墩”改为现在的“顶墩”。顶墩早期是沟东村,1955年改为阔口乡,1957年改为人民公社,1958年转为莆田县城顶墩生产大队,1961年属莆田县城城南乡顶墩生产大队,1968年属莆田县城南乡顶墩村革命领导小组,1980年改为莆田县城南……。 |
因以前大部分村民姓肖,故名。民国时期至1949年属莆田县肖厝,1952年属莆田县城郊人民公社肖厝生产大队,1961年转属莆田县城南乡肖厝生产大队,1968年属莆田县城南乡肖厝村革命领导小组,1980年属莆田县城南乡肖厝村委会,1986年属莆田市城厢区城南乡人民政府肖厝村委会,1986年至今属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肖厝村委会,2018年5月改为肖厝社区居民委员会。肖厝社区……。 |
城厢区霞林街道下黄村位于木兰溪中游北岸,属于城乡结合部,现辖6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40亩,人口3060人,是我市新农村建设市直挂钩村28个试点村之一。该村原本是以蔬菜耕种为主的农业村,由于重点项目的建设需要,该村在大片农田、用地被征用后,利用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村民生活不断得到提高。2006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4010元。……。 |
因天坂公路经此,滨海且地势平坦,故名。1950年为五生乡,1957年属城郊公社坂头大队,1968年属城郊公社革委,今坂头革命领导小组,1980年设为城郊公社坂头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城郊公社坂头村,1986年属城南乡坂头村,2019年5月改为坂头社区居民委员会。坂头村……。 |
因四周环水,如同岛屿,故名。1949年属渠桥公社庸灶乡。1963年至1986年与铁灶村合并,也称铁屿村或铁屿生产大队。1984年建莆田市时属城厢区城郊乡铁屿村委会。1988年至2001年属城郊乡铁屿社区。2001年属霞林街道,2019年5月8日改为屿上社区居民委员会。屿上村……。 |
清代以来该地归属熬头,解放后与棠坡并名,“鳌”与“沟”在当地方言同音。后与东坡村合并,为了书写方便,各取一个字命名“沟东村”,独立成一个村后,因位于头部,故名。1949年解放前属鳌头村,1949年与棠坡并名为城郊公社沟东村,1955年与棠坡分开更名为城郊公社沟头大队,1980年属城郊乡沟头大队,1986年属城厢区城南乡沟头村委会,1989年属城南乡沟头居委会,2000年属霞林街道沟头居委会。沟头社……。 |
相传明代前有黄姓大官,在其村西北的木兰溪畔建造一座花亭,人们称此地为花亭,后发展为一条街市,因“花”与“华”方言同音得名“华亭”。民国时期改成華亭。1949年实行汉字简化以“华亭”二字代之,1949年后由前黄、圳头、后山、华亭合并为仁和乡,属十六区。1957年由华亭、埔柳、前柳、赖厝等村组成埔柳乡。1958年属华亭公社华亭大队。1984年12月改为华亭乡华亭社区居委会。1985年3月改为华亭镇华亭……。 |
据族谱记载,明代倭寇犯境,何氏兄弟曾筑寨抗拒,因抗倭有功,朝庭赐榜,故取名何寨。1949年解放后属5区,1950年属15区,1952年属19区,1954年属18区,1955年属灵川区,1957年属蔡厝乡何寨村,1958年属灵川公社何寨大队,1961年属何寨公社,1965年属灵川公社,1988年属灵川镇。2003年成立何寨居委会。2016年搬迁。何寨社区……。 |
铺尾社区,因原福厦公路未建之前,涵江通往福州的道路需经顶铺、铺尾、铁灶,故涵江镇顶铺居委会和涵东的铺尾村有“顶铺尾”之称,后演变为铺尾社区。2000年8月原涵东村拆村改居,成立铺尾居委会,2006年8月成立铺尾社区。铺尾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