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至清代时期,均设山河镇。 民国元年(1912年),称山河镇或山河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3月起,为县治所在地。 1949年10月,为山河市。 1953年2月,为山河乡。 1958年9月,与西坡、月明2乡合并为山河公社。 1961年5月,析置西坡、月明2公社。 1983年9月,山河公社改乡。 1985年1月,撤乡设镇。 |
1949年10月,设榆林子乡。 1958年9月,永正乡并入榆林子公社。 1961年5月,析置永正公社。 1983年9月,榆林子公社改乡。 1985年1月,改榆林子镇。 |
明代时期,属宁州南乡宫河里。 清代时期,先后隶属宁州东乡宫房里、杜政里。 民国元年(1912年),为宁县宫河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划归正宁县;同年8月,为宫河区。 1958年9月,改设宫河公社。 1961年5月,析置周家公社。 1983年9月,改宫河乡。 1985年3月,撤乡设镇。 |
清末时期,设永和镇。 民国元年(1912年),为永和区。 1949年10月,改称正宁县第三区。 1958年9月,与佛堂、罗川2乡合并为永和公社。 1961年5月,析置双佛堂、罗川2公社。 1983年9月,永和公社改乡。 2002年9月,改永和镇。 |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长乐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8月,为新正县长乐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月,划归正宁县,设纪纲、永乐2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因与相邻的陕西邠县永乐乡同名,更名永正乡。 1949年10月,为正宁县第五区。 1955年11月,更名永正区。 1956年5月,为县辖永正乡。 1958年9月,与榆林子乡合并设立榆林子公社。 1961年5月,析置永正公社。 1983年9月,永正公社改乡。 2014年12月,永正乡撤乡建镇。 |
明代时期,属宁州南乡房陵里(后雅称房邻里)。 清代时期,属宁州东乡杜政里。 民国元年(1912年),属宁县宫河镇。 1949年10月,属正宁县宫河区。 1958年3月,属宫河公社。 1961年5月,析置周家公社。 1983年9月,改周家乡。 2014年12月,周家乡撤乡建镇。 |
宋朝时期,为显圣镇。 金时期,为要关镇。 清代时期,设灵湫里,后改要册镇、湫头镇。 民国十六年(1927年),属永和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9月,析置湫头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8月,属新正县第一区。 1949年10月,属正宁县湫头区。 1958年3月,设湫头乡;同年9月,与解家川、五顷塬2乡合并为湫头公社。 1961年5月,析置解家川、五顷塬2公社。 1983年9月,湫头公社改乡。 2014年12月,湫头乡撤乡建镇。 |
1949年10月,为正宁县西坡区。 1955年,为西坡乡。 1958年9月,与山河、月明2乡合并成立山河公社。 1961年5月,析置西坡公社。 1980年6月,析置月明公社。 1983年9月,西坡公社改乡。 2016年,西坡乡撤乡建镇。 |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成立五顷塬乡苏维埃政府,为正宁县县境第一个乡级苏维埃政权。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改为南邑乡革命委员会。 1949年10月,属湫头区。 1958年3月,成立五顷塬乡;同年9月,撤销,并入湫头公社。 1980年2月,析置五顷塬公社。 1983年9月,改五顷塬乡。 1984年4月,更名五顷塬回族乡。 |
明代时期,属香庙里。 清初时期,属和恒里;后属正宁县南乡。 民国元年(1912年),属永和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8月,属新正县三嘉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原栒邑县的狼牙坬划入。 1956年5月,撤销三嘉区,设南庄子、关家川2县辖乡。 1958年9月,南庄子、关家川2乡合并为南庄子公社。 1959年6月,更名三嘉公社。 1983年9月,改三嘉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