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义安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义安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由于汾河改道,将村分为两节,分称南北盐场,据方位,这里称南盐场。据《介休县志》载:“曹玠字帝钖,仁安里人,仁宗朝建节西陲。夏人不敢犯,以功授总理大元帅,庆历三年卒,赐祭葬。”又据《介休县志》载:“北辛武、盐场等村,滨河之田遇旱生碱,居民取土煮盐,以供民食……”,“盐场”由此得名。
由于汾河改道,将村分为两节,分称南北盐场,据方位,这里称北盐场,古称“仁安里”。据《介休县志》载:“曹玠,字帝钖,仁安里人,仁宗朝建节西陲。夏人不敢犯,以功授总理大元帅,庆历三年卒,赐祭葬。”。又据《介休县志》载:“……北辛武、盐场等村,滨河之田遇旱生碱,居民取土煮盐,以供民食……”,“盐场”由此得名。
清朝末年,因山东遭受黄河水灾,逃荒来到此地开荒种田,原汾河水道在村南,孟村在对岸,早年北有汾河绕村而过,故称孟村湾。孟村湾俗称东园子。
自明朝迁民来此后,始建村落,并在村西北角先修庙堂,名为三教堂,庙后植有桑柳树各一,村人视为神灵,村名由此而得。
以所在居民点名称—宋家圪塔村,得名宋家圪塔村民委员会。该村所处地势较高,形似圪塔。
旧称骆驼村,俗名骆驼圪塔,因所处地形有两处凸起,形似骆驼背上的肉峰。后百姓嫌“骆驼”一名不雅,更名“乐善”。
明朝迁民来此,建立村庄,村民以白姓居多,故名。
据方位,该堡称南万户堡,简称南堡。原与中堡、北堡统称万户堡,以村大户多得名。后三堡分治,分属介休、汾阳、孝义县管辖(均称万户堡)。1956年均划归介休。
原与南堡、北堡统称万户堡,以村大户多得名。后三堡分治,分属介休,汾阳,孝义县辖(均称万户堡)。一九五六年均划归介休辖,据方位,该堡称中万户堡,现简称中堡。
该堡据方位称北万户堡,现简称北堡。原与南堡、中堡统称为万户堡。后分治,分属介休、汾阳、孝义县辖(均称万户堡)。
田李村原名田家湾(主要由田姓家族居住)和李家湾(主要由李姓家族居住),民国初年合并一个村,改名田李村沿用至今。
清朝年间这里是一片空地,任姓从汾阳迁移到这,就起名任家堡村。据传,原名“常安村”,以村民常姓、安姓居多而名,后任姓迁入,带领大家兴修水利,广做善事,为感谢任姓之恩,人们将村名改为“任家堡”。原属汾阳县辖,1956年划归介休。
该村在清朝时期曾名文化镇,之后遭水灾,全村淹没,之后新建村庄,因原名与孔子的文化有关,故名为孔家堡。曾名文化镇(孔家堡,马凹两村,后毗连合一),因多文人学士而名,后取消镇的行政区划,恢复旧称。今虽无孔姓,但仍沿称“孔家堡”。
以所在居民点名称—中街村,得名中街村民委员会。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正街,将整个村庄分割为南北对称的两部分,故称“中街”。
民国初,为便于管理和避免发生管理上的冲突,经平介双方商议,归介休统一管理,由当地文人墨客定名“礼世村”,取“礼城村”之礼,“里世村”之世。寓意为礼义闻名于世。早在清末时以十字街为界,东为“礼城村”,多数为张、王两姓,属平遥县所管,西为“里世村”,主要有陈、王、张、杨、郭、康6姓,归介休县所辖。当时村民勤劳善良,简朴吃苦。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小延安”,是八路军和地下工作者的安全隐蔽场所。该村原属介休、平遥二县分管,介休称之为礼城村,平遥称之为里世村。一九五六年调整行政区划后,统归介休管辖,确定村名时,取原二名中各一字,称之“礼世”。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