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兴平市东城街道各村社区情况介绍[2]

兴平市东城街道各村社区情况介绍[2]

惠址坊村,位于兴平市区正南,距市区3公里,紧邻兴化大项目工地、市敬老院、市职教中心新址,西宝高速穿村北而过,交通便利。东北方向是兴化,正东方向是阜寨乡南佐村,南临庄头镇岳阜村,西面周村,北与化工安装公司为邻。辖7个村民小组,498户,2062人,耕地1558亩。

(村名来历)相传,惠址坊村原建有戏楼,建村时称戏子村,后更名为惠址坊村。约在清乾隆年间建村。建村后筑有城墙高而坚固,后形成东高墙、西高墙、惠子坊3个自然村。

(经济发展)惠址坊新建的大棚蔬菜改革开放以来,惠址坊村在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步伐,积极发展大棚及露地菜为结构的经济作物产业,二、三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以来,新打机井2眼,使全村机井数达18眼。依靠国家惠农政策,新修通村及村间水泥路5.7公里。为该村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保障。近年来,惠址坊村干部带领村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利用“农家书屋”这一阵地宣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增加村民收入,整修村内道路,绿化美化家园,村内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名人简介)吕忠国:出生于1932年11月10日,1950年8月参加革命,1952年10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兴平县委办公室任文印、县委研究室研究员、区委书记、农工部副部长、县委办主任、公安局长、工交部长、经委主任、副县长、纪检委书记、人大副主席等职。1964年6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荣幸的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谭震林、陆定一、李先念、董必武及三位元帅贺龙、刘伯承、聂荣臻的亲切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1993年3月6日经咸阳市委组织部批准离岗退休。退休后就担任兴平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后又任兴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十多年来,仍然退而不休,继续发挥余热。

吕树刚:1992年11月生,曾任大阜乡乡长;1995年6月,任冉庄乡党委书记,后任兴平市土地局局长。

吕雯:女,1960年1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兴平市人大副主任。

周村,位于兴平市南郊1公里处,呈东西分布,因周姓人居住而得名。东临惠址坊村,西接万址坊村,南与庄头镇八里村相邻,西宝中线、西宝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生活富裕。村由(贺家、周村、贾庄、枣园、安王)五个自然村组成,辖10个村民小组,815户,总人口3365人,耕地2370亩。

(经济发展)解放以后,周村人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种植粮食,产量不高,村民生活水平徘徊不前。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辛勤朴实的周村人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创造出新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周村人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在促进群众致富增收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运输业和劳务输出,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双丰收。

周村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近几年来建立小麦、玉米良种示范基地800亩。在办事处党工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会一班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开办工厂,解决剩余劳动力;目前全村有兴耀水泥厂、众磊搅拌厂、天诚塑钢门窗厂等私营企业7家,私营建筑队3家;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休闲娱乐事业;村内有餐饮业9家,新建休闲钓鱼池2个,大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了群众的生活需求。

(村容村貌)2009年,周村是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文明村,按照政府批准的村庄规划,村两委会硬件设施大为改观。投资38万元,高标准修建村委会办公大楼,购置健身器材11套,修建占地20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休闲广场,栽植各种树木600棵。投资75万元,新修村内道路8条,3.6公里。村间道路全部硬化。

成绩只能证明过去,面向未来,周村人将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抓住历史机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强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知识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积极引进资金,治理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为周村的明天插上腾飞的翅膀。

(名人简介)周村名人:

王立会:1953年4月生,周村9组人,1982年靠开办白灰窑起家,后又转向水泥行业发展,经过多年的拼搏,在设备更新后,现在的水泥厂年产量已达到60余万吨,年产值过亿元,被陕西省企业家协会评为质量信得过单位。

高忠彦:男,1949年7月生,在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当战士,因战牺牲于陕西省眉县境内。

王全省:男,1958年10月生,在兰州军区903部队二支队机枪连任班长,平叛中牺牲于青海省久治县。

杨德胜:男,1952年生,在解放军45师2团2营6连当战士,牺牲于新疆剿匪战场。

魏生春:男,1953年生,在志愿军20团当战士,牺牲于朝鲜战场。

万址坊村,位于城区西南2公里处,东临周村,南邻庄头镇庄头村、西邻庄头亢家村、北面是西宝中线,共有380户,1350人,耕地1200多亩。西宝高速公路横穿该村,交通便利。

(历史遗迹)万址坊村有正月里有“送娃”的习俗,主要还是针对新婚家庭。 那时很多村民聚集在一起,以妇女为主,一位德高望重者要浓墨重彩地画个大花脸,大家敲敲打打兴高采烈地簇拥着这位画着花脸的人一起来到村里新结婚的人家,把用草扎起来的娃娃悄悄放在新婚人家的碾子下。寓意就是祝愿新婚家庭早生贵子。新婚的人家再回请这些送福、送喜的人,大家热热闹闹庆祝一番。临近春节时,新婚的家庭要挂大红灯笼,亲戚朋友要来给新婚夫妇送石榴和大花馍。

万址坊村大花馍的制作相当讲究。捏花馍没有教材,也没有什么图样,全凭一代代艺人口传心授,模样全装在她们的脑子里。她们成竹在胸,经过一番搓、捻、擀、剪、切、捏、揪、压、挑、卷等手法,花鸟草虫、飞禽走兽便从她们的手底下活脱脱地呈现出来。每种花馍样式都有一定的含义。莲花馍寓意连生贵子;菊花馍寓意高洁长寿;桃儿馍寓意富贵长寿;石榴馍寓意多子多福;鱼儿馍寓意吉庆有余;牛羊等花馍寓意六畜兴旺;龙凤馍寓意龙凤呈祥、幸福美满等等。不管哪种类型,都寄托着人们深厚的感情,希望生活吉祥如意,永远安康。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本村产业结构大幅调整,全村形成了以村办、户办企业为主,以农业为基础,围绕市场发展商品生产的产业新格局。近年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养殖业,目前该村有奶牛养殖户20户,养猪10户,养殖业的迅速兴起,使该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村容村貌)万址坊村以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宗旨,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年,投资28万元,重点整治村容村貌,新盖村委会办公场所94平方米,群众娱乐广场2800平方米,绿化树木3500株。制作宣传标语喷绘1592平方米。投资30万元完成通村道路1.5公里,整修道路6公里,使该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为了保证和满足村民学习科学和强身健体,村上给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购置了活动用具和图书资料,建立了一支农民乐队和锣鼓队。在咸阳市“十星级文明户”示范村的基础上,努力争创省级先进。

万址坊村在2004年新迁居民39户,130人。户口已全部入驻在大阜派出所。在这130人中,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为万址坊村的村民新增活力。万址坊经济实力雄厚,教学设备齐全,全程解决新移民子女入学难问题。移民们分别被安置在不同的组别,现移民子女全部就读万址坊小学。每户分庄基地两间,同万址坊居民一样,安居乐业,和谐相处。

(名人简介)万址坊村名人:

吴建勋:男,1953年生,在志愿军21团当战士,牺牲于朝鲜战场。

马干村,距兴平市区东北6公里,原称马堪村,地处东城办东北角,北邻南位镇陈王村、留位村;东与西吴街道办事处来祁寨村为邻;南与西吴街道办事处刘家村、杨家村、东城街道办事处高店村相接;西依302部队。辖12个村民小组1142户,4263人,有耕地3580亩。西平铁路、过石引渭工程从马干经过。

(村名来历)建成的马干村社区服务中心相传汉朝时,马干村北依郑国渠,河水哗哗东流;东靠黄土岭,岭上岭下长满苍松翠柏;西邻汉家冢,墓群阴森迷离;南对向阳坡,一片平展展,绿茵茵的草原,养育着成百上千的战马。当地人称“堪马场”。据西安碑林碑文和村碑(1970年遭破坏)记载:元朝元至六年,朝廷为平叛西部叛乱,派金陵(今南京)史大将军前往征剿,一举荡平贼乱,率军凯旋行至“堪马场”,人困马乏、疲劳不堪,见此地风景秀美,遂上奏朝廷,徙居于此,建成村庄,取其马、堪二字称“马堪村”,1960年取谐音更名为马干村。村民以史姓为主。

解放前马干村原有3座大庙,分别位于村东、村中、村西,庙内塑有马王爷、药王、菩萨、无量、北莽将军像,后遭破坏。2006年,确立每年农历2月13日综合庙会日。

(经济发展)马干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挂面为传统产业,马干村挂面以劲道、纯正、天然闻名。在解放前就远销省府西安及周边户县、周至等地。村内有面架300—400架,每年收购挂面的客商络绎不绝。马干村的小鸡孵化是本村的主导产业,已成立小鸡孵化专业合作社,吸纳会员100多户,孵化的小鸡远销四川、河南、甘肃等地。

(村容村貌)马干村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高标准超前规划,投资30万元建成庄头村至马干村宽4米,长1.1公里的水泥路。2008年——2009年建成马干至西吴来祁寨长3公里的通村公路;马干至南位镇陈王村通村公路2.3公里;村内主街道5条全部用彩砖铺设。

(名人简介)马干村是革命烈士史可轩的故乡。在他的感化下,村上先后涌现了史宪章、李志坚、史志功、史允让、史崇德等知名人士:

史可轩(1890-1927)原名世兴,又名宗法。原籍兴平马堪村人,1919年,迁居三原。革命烈士。1907年,投奔太原新军,次年加入同盟军。1909年,进入太原陆军学校学习,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任学校学生军营长。1912年,任晋南革命军第一混成旅一团团长。1914年,夏在日本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1918年,陕西靖国军成立先后任总指挥部副官长、陕西陆军暂编第一师第一混成旅副官长兼骑兵营营长。1924年,参与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任国民二军补充团团长后任郑州警备司令。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参加五原誓师任国民军联军司令部警备司令。1927年1月,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部政治保卫部部长兼卫队师师长,7月30日,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率部北上途径富平美源镇,与当地军阀田春生商谈借道通行时,被田春生杀害,时年38岁。1957年3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史青云(1920-1980),史可轩之女,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36年7月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1979年,史青云任西安市政协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教育学会理事、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1980年5月17日因病去世,享年60岁。

史宪章(1896-1958),原名守法,一直追随其兄史可轩左右。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中,史任公安二分局局长,曾任高凌县县长,由于“勤民事, 恤民艰”,先后曾赠以“发扬民主”等匾额六七面。1949年5月,兴平解放,逐回老家务农。1958年病故,终年62岁。

时下村,地处兴平市北部半塬区,位于市区东北2公里处。东临庄头村,南接窑头村,东南方与高店村相连,东北与马干村毗邻。交通便利,通讯发达。辖6个村民小组,614户,总人口2368人,耕地约2280亩,粮食种植面积1950亩。

(村名来历)相传该村因建于北莽山下的寺庙之南,得名寺下。辖3个自然村,东堡子、西堡子、张家。民国期间寺下更名为时下(关中方言中“寺”与“时”发音相同)。

时下村村庙原有太上老君、如来、孔子、万里圣母、九千圣母、王婆塑像。王婆原为川良寨人,后嫁到时下村,丈夫去世后守庙并为乡亲看病,也曾用心理疗法为好多人治病,远近闻名,去世后周围人为其塑像,并立会为农历7月30日。

(经济发展)陕西人爱吃面,扯面、棍棍面、手擀面、长面、挂面等,花样繁多,味道可口。在这香喷喷的面条中,挂面,堪称一绝,尤其是时下村的手工挂面更是著称关中,据传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这个村的手工挂面,有的地方称之为“龙须面”,原为宫廷御用的一种面食,可见其身份尊贵。在兴平用挂面做成“浇汤面”招待客人是一种很高的礼仪,筵席上可以没有鸡鸭鱼肉,不能没有“浇汤面”。每逢谁家有媳妇坐月子了,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想法设法备几把上好的挂面去看望。恋爱中的小伙子第一次登门拜访心上人的父母,如果能吃上一碗鸡蛋挂面,便会喜出望外。

时下村做挂面的把式有好几百人,进入隆冬时节,若遇天气晴朗,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上千丝万缕、细若游丝、洁白无瑕的挂面。

时下挂面以做工精良、粗细均匀、营养丰富、容易吸收而深受城乡居民喜爱。兴平十万劳务大军回乡探亲,定要吃上一碗柔软香滑的挂面,临走时,也要带上一箱长长的挂面。目前,时下挂面热销兴平,誉满关中,远销省外,已经成为关中地区极具开发价值的品牌。

挂面为时下村的传统产业,每年加工手工挂面10万公斤以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挂面专业村。挂面加工户由2005年的200户发展到2009年的430户。特别是2005年,中央电视台及省内多家新闻媒体就时下挂面加工工艺流程进行了专题采访和宣传后,进一步提升了时下村手工挂面的知名度,挂面销售供不应求。总产值由2005年的9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600万元。2009年,人均收入5740元,挂面加工销售人均收入4020元,占总收入的70.1%。手工挂面生产已成为该村的一项主导产业。

时下村人自古就有吃浇汤面的习惯,但在过去只有在结婚丧葬的重大日子、过年以及接待贵客时才能吃到。

浇汤面以摊鸡蛋饼臊子汤为主,讲究用小碗吃,先将盘子里的挂面挑一小团放入碗里,浇一勺滚热的臊子汤温一遍,再将汤倒入大汤锅里,留下碗里的面。这样反复浇几遍,面里已沁满了汤的浓香与煎热,最后盛满汤享用。浇汤面又被称为“涎水面”,是因为农村生活条件艰苦,缺水而且汤里味重料足,本着节约的原则,每人吃完面后碗里的汤不喝更不能倒掉,而是重新倒回大锅里煮沸,大伙共品一锅汤。如今农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从卫生角度考虑,吃过的汤已经不回锅了,但“涎水面”的名字和典故却传了下来。

(名人简介)时下村名人:

姚丹峰:曾任靖国军副师长,南阳守备司令,1941年,自筹资金筹办丹峰中学(今茂陵中学),解放后任陕西省政协委员。

高店村,位于兴平市城区2公里处,西宝中线沿线。东临西吴街道办事处杨村,西邻窑头村,北接北莽山马干村。村由(上堡子、师家堡和下堡子)三个自然村。辖7个村民小组,466户,2100口人,耕地1560亩,人均耕地0.74亩。

(村名来历)高店村曾于唐代建宝泉寺。明神宗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重修寺院,村人从北莽山砍伐马尾松做正殿大梁,因马尾松的枝干叶子酷似蒿草,人们亦称蒿殿村。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该寺院再次重修时,为防雨涝水患,把寺院位置垫得较高,由重修寺院的负责人李生枝提议,改村名为高垫村,后人把“垫”写成“店”,成为高店村。

高店村有正月里“送娃”的讲究,主要是针对新婚家庭。很多村民聚集在一起,以妇女为主,一位德高望重者要浓墨重彩地画个大花脸,大家敲敲打打兴高采烈地簇拥着这位画着花脸的人一起来到村里新结婚的人家,把用草扎起来的娃娃悄悄放在新婚人家的碾子下。寓意就是祝愿新婚家庭早生贵子。新婚的人家再回请这些送福、送喜的人,大家热热闹闹庆祝一番。

(经济发展)解放后,高店村人在以种植业为主,大兴平整土地之风下,开展向土地要效益活动,使土地产出的粮食解决村民的温饱。改革开放后,他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存在的问题,使粮食产量逐年增长,村民收入不断提高。80%的劳动力,都在外打工,主要以建筑行业为主。

近年来,在东城办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开拓进取,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养殖业,加快运输业的发展,消化村内闲散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村容村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店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村打机井20眼,解决群众用水不便的问题。安装变压器6台,衬砌渠道3000米。全村道路全部硬化,改善了村民生活、生产条件。

2011年,共投资85万元,新建休闲娱乐广场4000多个平方,健身器材8套,绿化树苗100多棵,栽植花卉300多平方;两委会办公室9间,共300多平方,有办公室、计生室、治安室等阵地,解决多年来无处办公的尴尬局面,使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高店村的宝泉寺非常有名,占地30余亩,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大殿有观世音佛像、唐玄奘塑像及西天取回的经文。常住的师傅有4位,每逢初一、十五,周边的信徒纷纷前来参拜,称作“法会”。最多的能来一百多人,最少也有三五十人。

(名人简介)高店村名人:

师忠厚:1944年6月出生,在兰州军区服役近30年,后转业任甘肃省移动通信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纪检组长、工会代主席。现已退休。

师克(1880-1966):字子和,他积极接受新思想,为人正直清廉。1956年任兴平县副县长。1966年5月因病逝世,享年86岁。

东堡子村,地处兴平市东郊,北临陕西宝塔山油漆股份有限公司,曾是过去守城驻兵之地,村由(东堡子、小寨)两个自然村组成。辖5个村民小组,1780人,耕地500亩。位于市区东郊,交通便利,是一个典型的城郊型农村。西接兴平城区,东临尹村,南面兴化家属院,北与庄头村相连。

(经济发展)东堡子村是一个传统的种植蔬菜专业村,村里的大部分村民都靠种菜过上了好日子。2001年,该村成立了兴平市东堡实业有限公司,建成智能温室花卉大棚13个,主要品种为“千禧”一品红,基本实现周年供应。还拥有仙客来、长寿花、万寿菊等多个品种。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新发展花卉基地30亩,新建智能温室大棚5个,以“一品红”为主的各类花卉10万盆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纯利润80万元。该基地已成长为陕西最大的“一品红”生产基地,也是全省科技入户示范基地、陕西省农业厅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村、陕西省一村一品示范村。

花卉基地从最初投资的40万元经过6年发展,集体投入已增至260万元,净增220万元,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繁荣的双丰收。农民人均从花卉产业纯收入中增收1200元(包括销售服务),加上农民在基地的长期务工和短期务工,工资性收入使全村农民多收入26万元。其显著的成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省、市各级领导多次到该基地进行调研,周边县区及外省、市群众多次到基地参观学习,《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该基地进行了专题报道,东堡子花卉已成为兴平市的品牌特色产业。

(名人简介)东堡子村名人:

高茂堂:东堡子村党支部书记,是全省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陕西省劳模;2005年,村党支部被陕西省委命名为“旗帜工程示范村党支部”;2006年,被陕西省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高忠仕:兴平市东堡子村人,在县第一高小学校任教,在学校秘密建立起党的地下组织————中共兴平特别支部,高忠仕任支部书记。在此期间,研究讨论主要工作:一是支部班子的建设;二是党组织发展工作,确定以培养学生为重点,再发展农民党员;三是党的宣传工作,学习的重点是党的基础知识和围绕“抗日”、“民族”两大主题。

尹村,位于兴平市正东方3公里处,西宝中线沿线,陇海铁路穿境而过。东接高店村,西临东堡子村,北连窑头村,南靠西宝中线、大阜村,村民198户,共828人,3个村民小组,耕地620亩,人均耕地0.6亩。尹村因尹姓人居住而得名。村民勤劳朴实、生活富裕。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尹村开展了把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紧密结合起来的“三结合”活动,使农民走上了优生快富之路。村上建起了婚育室,定期向育龄妇女讲课并且购买和订阅宣传资料,对独生子女户制定优惠政策,使农民把心思用在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条件上。

尹村党支部、村委会不断探索总结科学种田,提高和增加村民经济收入的新经验,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方法,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尹村人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了。

近几年,尹该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过去的生活养鸡,到现在专业化、规模化养殖,依靠科技求发展。养鸡户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养鸡经验,提高养鸡存栏量,现养鸡专业户存栏量达20000多只。有蔬菜大棚110亩,大部分村民从事养鸡和大棚蔬菜作务,其它剩余劳动力在外打工增加收入。

(村容村貌)2007年,东城街道办事处投资35万元,建成高标准两委会办公大楼,购置健身器材6套,修建占地20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休闲广场,栽植柿树、女贞等绿化树木500多棵,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文明村。投资100万元修建村间道路,现该村道路硬化率100%,通村道路畅通无阻、宽阔平坦,强有力的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尹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在新的征途上,加快步伐,决心尽快把尹村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农业丰收、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明星村。

城北村地处兴平市北郊,由原庄头村、北门村合并成城北村,属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是兴平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之一。

城北村南临北环路,兴礼路、兴店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民风淳朴、土地肥沃、环境优雅、乡村美丽。国家粮食储备库、瑞闽新城、电务处学校、东城幼儿园、恒发物流、东关家具城等实体与村庄交差相依。

城北村辖2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936户、4380人,共有土地面积2800余亩。主导产业以种植小麦、玉米及杂果类种植及城内务工为主。

城北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21人,其中女党员30人。全村共有两委会干部7名。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