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社区居委会位于兴平市南关路南段乐山巷。 辖区共有车站小区、幸福路小区、粮食路小区、 大阜开发区小区、化安小区等5个居民小组,共有居民2340户,8874人,其中在职党员738人,流动党员7人, 直管党员16人, 文艺医疗组织7支、志愿者服务队8支、治安巡逻队2支30余人。 东南社区居委会管辖面积1.6平方公里,辖区内有中省企业2个,行政事业单位16个,汽车站和火车站都在辖区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为全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
西南社区居委会位于影院巷20号,辖区管理面积约2平方公里,是兴平经济、文化的中心。 西南社区居委会辖区共有居民2635户,人口8824人,企事业单位35个,下设5个居民小组,党员1447人 (其中在职党员1085人, 流动党员2人,直管党员12人,离退党员39人)。 几年来, 西南社区居委会始终坚持 “ 开拓创新、服务居民、和谐发展 ”的宗旨,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先后获得省级“优秀社区家长学校”、“充分就业社区”,市级 “文明单位” 等多项殊荣,为了方便广大居民的就要需求,西南社区居委会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此举赢得了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 |
东北社区居委会位于兴平市东关外兴渝路东街村和东北社区联合办公大楼2层,办公面积200平方米,设有党支部、办公室、警务室、阅览室、计生服务站、低保站、文化活动站和服务大厅,是东城社区服务中心第一个标准化社区。东北社区居委会辖区共有6个居民小区,分别是北环路小区,东北巷小区,东大街小区,兴渝路小区,共有居民3240户,10033人,其中在职党员1219人,流动党员6人,直管党员15人,文艺医疗组织20支,宗教组织2个。 几年来, 东北社区居委会坚持 “服务居民、 促进经济发展” 的宗旨,辖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在支部领导班子的统一带领下,团结一致,高标准,严要求, 居委会党支部先后被评为市级“优秀党支部” 等多项殊荣,为全面推进社区各项工作健康发展正在做着不懈努力。 |
西北社区居委会位于西大街79号,辖区管理范围为: 南大街以西,西环路以东,南关西路以北,面积约2.5平方公里。西北社区居委会辖区共有居民3106户,人口9606人, 外来人员近500人,下设3个居民小组,在职党员991人, 流动党员9人,直管党员19人,离退党员65人。 几年来,西北社区居委会始终坚持 “开拓创新为居民、和谐发展为社会”的宗旨,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在社区服务中心的正确领导下, 在文体局的关心指导下,社区居委会能全力营造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努力提高社区居民身体素质, 社区现有体育活动队伍12支,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达2600余人, 分布于四个文化体育广场,为我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西关社区居委会位于西环路东城小区门口,管理面积约2.5平方公里,辖区共有企事业单位15个, 居民2582户,人口7860人,下设3个居民小组,在职党员967人,流动党员8人,直管党员14人,离退党员48人。 多年来,西关社区居委会始终坚持“服务于居民、服务于社会”的宗旨,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
兴化社区居委会位于东环路兴化康乐宫院内2楼,是东城社区服务中心唯一的一个单位型社区, 辖区共有居民2245户,人口6372人, 下设4个居民小组, 在职党员1139人,流动党员48人,直管党员32人,离退党员303人,具有我市最大的一支应急队伍。 几年来,兴化社区居委会始终坚持 “立足小社区、服务众居民、发展大企业” 的理念,社区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
北关社区成立于2013年11月,北关社区属于单位型、板块型社区,辖区面积2.3平方公里,管理范围北环路、兴渝路以北。
北关社区有居民2352户,5068人,分为3个居民小组。目前,北关社区有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 1 人,社区“两委”干部9人,现有社区专职工作人员8人。
北关社区党总支共有党员447人,1个党组织,其中在职党员307名,直管党员34人,离退休党员106人。
北关社区辖区内有中省企业3个,行政事业单位9个。 |
北街村,位于兴平市城区北部。北靠北莽山,南接兴平城区,西临西街村,东接东街村。辖3个村民小组,234户,共948人,分别居住在14条街巷中。耕地1024亩,全部分布在城北塬坡地带,是一个半工半农村。1982年前,名为“红卫大队”,后改名城关镇北街村,现名为东城办北街村。
(历史遗迹)北街村有北塔一座,始建于唐代,为唐清梵寺内的主要建筑。1957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北塔为七层八棱砖塔,塔高38.6米,底部每边长4.35米,南北两面每层都有门。北塔建成至今,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战火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但迄今仍屹然挺立,为当代研究底层结构和高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北街村赵家巷是民国时期陕西水利厅秘书赵玉玺祖居,赵玉玺协助水利专家李仪祉修建泾惠渠、渭惠渠功不可没,至今泾、渭惠渠碑石上记载着当时的功绩,解放初门口还悬挂着“立达同人”的大匾牌。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村两委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餐饮业、运输业、种、养殖业。在搞好大棚和杂果林的基础上,加快养殖示范小区和专业养殖基地的建设。2010年,人均收入6800元。2010年1月,投资800多万元,创建兴源乳业公司,饲养500头奶牛,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300多万元,创建天洋机械有限公司。采取“企业+支部+协会+农户”的方式,使其真正成为村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北环路建材市场的作用,吸引客户群体,扩大经营规模。
(村容村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上重点以配合城区改造和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变压器2台,整修渠道1000米,硬化孙家巷 、刘家巷道路300米,新装路灯3盏,解决了群众晚上出行难的问题。同时,安排专人定期打扫街道卫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内文化、体育硬件设施齐全,综治工作成效显著,群防群治工作突出,及时调解各类村民纠纷,接待来访群众,解决村上实际问题。
(名人简介)北街村3组村民张长君,字云壑,号嵩间愚人,自幼爱好文学诗词,尤喜中国绘画。四十年来,张长君心摹手追、法古仰贤,点滴临池,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他的作品先后入选《中国美术选集》、《人民艺术家》、《世界传世名画鉴赏》、《百家中国书画家名录》、人民画报《中国翰墨名家作品展览》、《新世纪传世书画艺术经典》等几十部画集,并获奖。他本人也被授予首届“共和国五十年人民艺术家”、“中国当代百名杰出书画家”等称号。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美展,现为陕西省美协会员,市美协常务理事,兴平画院画师。
北街村名人:
傅凤琴:女,西安尚有社演员。陕西剧协会员,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演出,1956年全省戏曲汇演中或演员二等奖。 |
东街村,地处兴平市城区东部,辖6个村民小组,410户,共计1422人,分别居住在18条自然巷内。现有耕地281亩,人均0.2亩。由于地处城区,该村形成了工、商、建、运、贸和服务业俱全的经营体系,使全村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态势。曾多次获得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村名来源)解放后,东街村辖区的农户合称东升合作社,1962年后,改名东风大队,1982年后,改名城关镇东街村。
(经济发展)东街村在村党支部书记马建增和村民委会主任雷达的带领下,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坚持带领广大群众走富民强村的路子,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兴工稳农,发展一户一业,使东街村出现了勃勃生机与活力。目前东街村已有4个规模型批发市场,门面房21间,从业人员63人。东大街小食品批发市场,门面房62间,从业人员188人。果袋加工业2个,从业人员160个。建筑运输、饮食、服务业共计362户,涉及市场各行各业。投资120万元,扩建福乐家具城,批发中高档家具,形成规模化市场。
2007年,村两委会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民政局拨30万元,村上集资200万元,在兴渝路22号建成8间6层办公大楼,约2100平方米,活动室2间,会议室3间,图书室2间,有力的解决了村上各活动的开展,既为村民提供了学习及活动场所,又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并为满足城乡村民的菜篮子工程,村上建成了近百亩的爱心菜园。
2008年,东街村配合市上道路建设工程,筹集资金,完成城区内9条背街小巷共计3000米水泥道路建设,改善了城区环境。分别为新华巷、剧院巷、农乐巷、义巷、顺城巷,卫生巷,邮电巷,操场南巷,东北巷,实现了全村街巷道路全部水泥硬化,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010年,东街村被评为陕西省科学升级晋档一类村。村容村貌整洁,东大街道路宽阔、笔直,人民生活稳定繁荣。各种活动设施齐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他们经常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注重班子建设,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公开承诺活动,党支部向全体党员及村民承诺,年底按照承诺各事项进行考核,及时调整,做到协调配合好,整体功能发挥好。走“科技兴村,农业稳村,工业强村”的新路子,立足于民,服务于民,搞好村民经济发展。
目前,东街村将继续按照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建设文明、和谐、富裕的美好家园。
(名人简介)东街村名人:
徐怀璋: 1858~1932,字奉伯,号镜湖,兴平城内东南巷人。先后考中举人、拔贡。曾任四川冕山(今冕宁)县丞、知县,四川昭觉县知县兼带定远营步兵署理。徐怀璋回兴平后,年已五旬开外,主要从事讲学和写作。在兴平知县王廷珪的重视支持下,纂修《重修兴平县志》8卷。他晚年著作有《镜湖诗选》、《说郢》、《从政录》、《徐氏家谱》等十多部,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田 农:赴朝鲜志愿兵,在志愿军81277部队后勤部当司机,因战壮烈牺牲。
黄柏龄:女,西北纺织工业学院教授,曾参加编撰全国统编教材《毛织学》。著有《国内外新型整经机》、《纺织》等书。发表论文20余篇,曾多次获奖。从1982年指导硕士研究生7名。
(历史遗迹)东街村古建筑:
五女墓:秦五女墓位于东关外300米处,现存四家,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占地东西150米,南北30米。最西边的第五家,是在1965年平整土地时被平掉的。旧《兴平县志》载:“秦惠王欲图蜀,先以五女馈之,行至终南,为坠石所击死焉,后惠王怜之,迎葬于此”。 |
西街村,地处兴平市城区内,辖5个村民小组,共426户,人口1629人,分别居住在12条街巷内,现有土地135亩,人均耕地0.09亩。东邻兴平城区,西挨兴平市西城办西丰村、潘村,南靠西城办官庄,北与西城办杏花村相连。1995年,被命名为陕西省小康示范村。
(村名来源)1958年,西街村吸纳了辖内98%的农户,成立兴平县城关镇双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此时,中共双塔党支部成立,民主选举产生高级社领导班子,设主任、副主任、会计、出纳、共青团、民兵和妇女组织等,人员机构健全。同年,双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双塔农业生产大队,下辖三个生产大队,村主任改为大队长,开始共产风,实行军事化,吃食堂。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西街村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因南塔倾斜被拆除,所以改双塔大队为红旗大队。虽已改名,但文书、印章还沿用原双塔大队原型不变,直至1968年。
1982年,第四届人大会议立法,制定村委会组织法,进行民主换届选举,终止文革动乱中的不合法称谓,更名为城关镇西街村村民委员会。
1993年兴平县撤县设市,西街村全名为东城街道办事处西街村。
西街村商住楼西街村位于城区西部,范围主要从西大街到金城路东段至中心大街区间内,以个体经营为主,有村集体商业门店20间,个体工商户158户。主要从事饮食服务、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各种行业,98%的村民已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经济发展)西街村充分发挥地处城区的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在村中建起红旗路商业一条街和西关农贸市场南侧综合市场,总建筑面积10200平方米,投资300多万元,建起各种经济成份共存的工商企业324个,形成工、商、建、运、服务俱全的经营体系,使全村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格局。
西街村商业比较发达,尤其是小饮食行业。西街村的面皮以软、筋出名;豆腐脑以鲜、嫩闻名。
(村容村貌)西街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齐全,形成规范的村民议事制度。综治工作及平安创建工作有明显成效,村两委会能及时解决村民之间的纠纷及上访事件。
西大街扩建工程完满结束,街道整洁宽阔,安装路灯。开发的街巷有吉祥村、西街开发商住楼。按照市区规划,村区域地段将是二、三产业发展的黄金地段,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正如村上一位老者所言,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收人高了,村容美了,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了。
在新的起点上,村两委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扎实解决好西街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以良好的形象凝聚人心,推动全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开创新局面。
(名人简介)西街村民风淳朴,名人众多:
刘远:生于1954年12月,她是一位德艺双馨、誉满华夏的人才,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一级演员,曾担任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是党的十六大代表。
张有德:西关小学老师,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为救高干渠中落水学生,自己溺水而亡。他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至今流传。
孟维礼:出生于1914年。兴平市人民医院妇科中医名医,从小跟随父亲行医,现中医已传第四代。1981年,起连任兴平县第五届至第十届政协常委,咸阳市政协委员,载入陕西中西世家汇集名家。“陕西中医药研究理事会副主任委员”。2006年去逝。
孟国栋:男,孟维礼长子,高中毕业后,随父行医,现为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入选《中华名医》获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 “医学专家”称号。
高从军:男,1957年1月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兴平市政府调研员。 |
南街村,位于兴平市城区南大街,是兴平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辖6个村民小组,476户,1963人,分别居住在城区21条街道中。耕地290亩,分布在塬坡及郊外地段。2000年以来,村民所拥有的土地全部以租赁和转赠亲友的形式,移交他人使用,村民在村两委会的指导下全身心投入商业性的多种经营活动。1995年,被陕西省命名为陕西省小康示范村。
(村名来源)解放初期,南街村区域成立中升农村初级合作社,刚开始,入社的不足70%。后通过动员,入社率达98%,不久,全体村民民主决定初级社改为高级社。1962年,南街村改名为红星大队,人均耕地不足0.2亩,村民吃不饱、穿不暖,儿女多的家庭更困难,有女孩的家庭,想方设法把女儿嫁到塬上或西南乡等,耕地比较多的地方,以求温饱。1982年,红星大队改名为城关镇南街村。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南街村以独特的地理优势形成了以服装、布匹经营为主导产业,饮食服务、运输业为次的产业结构,现建起新建巷商业综合市场,西环路木材,钢材市场。有门面房680多间,日成交额为35-60万元。钢材市场日销售50吨、木材市场日销售70方。品牌服装市场已成为该村步行街的品牌,居兴平市主导行业之一。
南街村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目前有长途专线营运的大型客车22辆,有力的拉动了村上经济发展。
近年来村两委会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提升新境界,开阔新思路。采取先民主后集中的原则,广泛征求老党员群众代表的意见,按照多数服从少数的原则,决策村上的重大事件。定期公开账目公示成绩,让群众明白放心,让群众监督评议还干部一个清白。
社会综合治理和群众来访工作井然有序。坚持村上领导包户,实行一包到底,谁接手谁负责的原则,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力度,加强夜间巡逻力度。把治安问题最大可能降低为零。
2009年,南街村为解决群众住房多方筹措资金700万元,新盖商住楼6层,5720平方米的建设,其中一、二层为商业用房。3-6层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累计投资2260万元新建商业门店113户,在城区整修道路3条。完善新建巷,排污水工程350米。为解决村民和经营户用电负荷和道路泥泞等制约发展的疑难问题,村上先后投资巨资解决村级道路铺设硬化及村民用电问题,使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南街村最有名气的小吃:云云馍,以干、香、汆著称;贾家醪糟主要以零售为主,口味醇正、香甜。
(村容村貌)南街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张建林和村委会主任张东红的带领下,先后建起了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图书室、婚育学校。硬件设施齐全,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上先后成立了剧团、腰鼓队、秧歌队、扇子队、中老年健美操队,坚持经常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建设,促使村上尊老爱幼,蔚然成风,一个和谐富裕的美好家园正在兴平市崛起。
南街村名小吃:
南街村有陕西著名的风味小吃——贾家醪糟。选用东北优质元江糯米、特质酒曲、秦岭山泉采用祖上传统发酵工艺和配方酿制而成,醪糟出缸酒清米亮,味道醇香,冬食暖胃,夏食润肺。百姓称赞贾家醪糟:“雨过开缸十里香”。经常食用能帮助消化,通筋。活络,补气生血,美容延年。兴平云云馍,因其像古典画上的一朵云彩而得名。看起来,又像一个没有把儿的眼睛,所以俗称眼睛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店张驿(今兴平店张镇),来往行人旅途中携带其他食品不太方便,后来干馍有传到长安,连皇上、后妃也吃的津津有味,于是身价百倍。它造型美观,颜色白中透黄,吃起来酥甜可口,久放不会变质。现在贾家为了回馈社会,还开发了新产品——贾家油泼辣子、贾家臻味坊。
“红肉码子泡”源于我国汉代江浙地区江河码头,为码头商贾船工最喜爱之美食,后流传北方。解放初,兴平“三义楼”名师掌勺,其味独特,就餐者络绎不绝,轰动关中。魏琴芳、王志发夫妇从事餐饮业30余年,深得红肉码子泡操作之精髓。其特点:肥而不腻、瘦而清香、柔润酥松、汤浓味鲜、无任何添加剂,具有滋补健身作用。
(名人简介)南街村名人:
杨正平:男,1964年8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兴平市文体广电局局长。
高波:男,1975年7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兴平市马嵬办党工委书记。
张宝文:汉族,1946年11月生,陕西省兴平市南街村人。1986年12月入盟。1968年西安外语学院毕业。现任民盟中央主席、农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会长,中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中央主席。2013年3月14日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村名来历)据大姑村钟文记载:正东村始建于清乾隆(公元1746年)以前。清王朝信奉佛教,故庙宇、寺院在当时极为盛行。正东村原有一庵堂名曰登贞庵;村南另有一庵,称红庵;村北建有宝泉寺,一寺一庵南北连成一线,登贞庵位于正中,故称该村为正庵坊。后来随着庵堂与寺院逐渐消失,庵与安同音,便称该村为正安坊。
(村情简介)1960年,正安坊分为二村,正西,正东村。因该村居东取名正东村,该村地处兴平市区东郊5公里,东接西吴镇油郭村,南邻阜寨乡红安村,西面紧挨正西村,北面西宝中线,西宝高速、西宝客专穿境而过。现有597户,2480人,耕地1900亩。
正东村有两个古庙会,在每年的古历二月初四,七月十九日过会,举行秦腔戏剧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经济发展)正东村的大棚蘑菇种植始于1996年,由于起步早、规模大,所产鲜菇质美、物实,是省内有名的蘑菇种植村,西北地区最大的蘑菇生产基地,“正东村”牌蘑菇名扬西北。省、市主要领导多次来正东村视察、指导工作。
正东村至今已有蘑菇大棚2400余座,年产量1.5万吨,每年9月至来年3月日产鲜菇30—50吨,主供兴平、咸阳、西安农贸市场和各大超市,从事蘑菇销售物资供产的农户达百余人,乡土人才及经纪人60人。蘑菇种植户占全村农户总数72%以上,占人均年纯收入的73.2%,2009年,人均收入5600元。大棚种植带动周边村蘑菇棚300余座。
《人民日报》曾以头版头条的位置给予了报道。
2006 年7月3日 ,22名村民前往非洲国家尼日利亚打工。
正东村是陕西省有名的蘑菇种植专业村,全村597户群众,蘑菇大棚就有1700座,已逐渐形成原材料采购、大棚作务、蘑菇批发链条式生产,成品菇远销咸阳、西安等地,仅此一项每年为群众带来收入60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已达8625元。专业化的生产经营和富起来的正东农民,已不满足于在家门口稳稳当当赚钱,当听说中铁三局要给海外输出一批劳务人员时,村上许多村民立即找到村干部要求报名奔赴海外。但由于部分村民没有及时换发二代身份证的缘故,最后只有22名村民成功签约。
2007年—2008年,正东村被评为咸阳市一村一品模范村,兴平市生态文明村。同时被命名为兴平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咸阳市一村一品模范村,文明生态村,新农村建设先进村,陕西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咸阳市科普基地。
(名人简介)在科学进步科技致富的今天,正东村涌现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白振辉:1939年生,小学文化程度,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正东村党支部书记,1989年被评为咸阳市劳模。带领正东村村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蘑菇产业,是正东村蘑菇产业享誉西北五省。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团结合作,盖村委会36间,从而大大改善了村里的办公条件。1998年,被市委组织部任命为大阜乡顾问,享受副科级待遇。
魏兴学:1953年生,1986年12月入党,高中文化程度。原正东村党支部书记,2001年咸阳市劳模。1984年任村委会副主任,1986年任副书记,1998年任村委会主任,2001年任村委会主任。
武管社:1960年生,1979年高中毕业,就任村团支部书记、治保主任、民兵连长,1984年任村委会副主任,1986年12月入党,2004年任村党支部书记,2009年—2010年分别被评为咸阳市劳模。 |
正西村,始建于清乾隆(公元1746年)以前。清王朝信奉佛教,故庙宇、寺院在当时极为盛行。村子原有一庵堂名曰登贞庵;村南另有一庵,称红庵;村北建有宝泉寺,一寺一庵南北连成一线,登贞庵位于正中,故称该村为正庵坊,后来随着庵堂与寺院逐渐消失,庵与安同音即称该村为正安坊。
(村情简介)1960年,正安坊村分为正西、正东两村,因该村居西取名正西村。正西村地处兴平城郊东南1公里处,东面就是正东村,西临高速引线、南临高速公路,北接大阜村,西宝高速公路、西宝客专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村由(丁家、李家、杨家)三个自然村组成。辖7个村民小组,462户,2178人,耕地1629亩。
(历史遗迹)春节是一个传统大节,本村村民过春节一般是从祭灶开始的。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中国民间的小年,祭灶是小年的主要活动之一。“二十三,祭灶官”,送走灶王爷,预示着春节即将到来。民俗中,张姓、王姓、李姓这三大姓的家人祭灶要晚一天。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正西村人在解决温饱后,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劳务输出,使村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农村教育、文化、环境、卫生治理等各项事业也在稳健地向前迈进。
正西村的大棚蔬菜近年来,正西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团结奋进,谋求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传统蔬菜种植的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大规模发展大中棚、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和露地菜种植,蔬菜种植面积达930亩。截至2009年12月底,全村有各类蔬菜大棚426个,粮经比例达到6:4,为全村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西村的大中棚蔬菜已有近十年的种植历史,其中大棚莴笋、芹菜种植占大中棚蔬菜的80%,其产品远销咸阳、西安、兰州等地,成为该村蔬菜的拳头产品。该村年产莴笋、芹菜、茼蒿等大中棚菜200多万吨,产值达14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净增800多元。全村新增高档水泥大棚、日光温室43个。现在蔬菜产业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
(村容村貌)正西村的“三个第一”近个来,正西村建成宽16米的正西大道,整修道路6公里,使正西村与高速公路完美对接,水泥硬化背街小巷17条3.5公里,完成高标准村两委会阵地建设。投资90万元改善人居环境,制定了全村2010至2014年村庄发展规划,建成占地2300平方米的群众文体休闲广场,安装健身器材15套。栽植女贞、红叶树及红叶小波等各种花木600棵;共计出动人力1700人次,大型机械6台,对村容村貌集中进行整理8次;清理、清运垃圾6400多方。基本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村在林中的绿色生态文明村目标。体现了“三个第一”即西宝高速兴平出口第一村、新农村建设第一门、通村公路第一大道,是兴平城东区最靓丽的村庄。
当今的正西村人人谋发展,个个思富裕。一个和谐、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西村,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
(名人简介)正西村名人:
丁瑞轩:陕西工业学院副教授,研制“渠系配水三遥系统”,发射部分和“水下自航模型遥测系统”,1978年获全国科研奖。 |
大阜村,地处兴平市城东1.5公里处,辖6个村民小组,354户,人口1633人,总面积927亩。陇海铁路、咸兴大道穿境而过,东南方是正东村,东北方向是高店村,西邻高速引线、陕西省兴平化肥集团公司,南邻正西村,北靠西宝中线、尹村,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历史遗迹)大阜村有三月三古会,纪念天皇、地皇、人皇,每逢古会商贸云集,好戏连台,不但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促进了商贸流通。
据说,在唐肃宗李亨平定安史之乱后把金城改为兴平县,在建政立村时形成了大阜村。现在大阜村居住的平氏家族据说是小阜村迁来的,杨氏与平氏均为村上的老户,吴、平、杨三姓较多,其他姓氏较少。
大阜村历史悠久,据说在元朝初期,回纥(回族)举兵反宋。侵略南宋时期,因为回族的侵略,百姓忍受百般蹂躏,大阜村遭受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辛亥革命后,陇海铁路贯通,渭惠渠通水,村民的传统观念开始发生变化。辛亥革命后,大阜村亦出了几位人才,像平尔荣,曾任国民党52军副军长。吴大绪在清朝末期,与兴平著名学者徐怀章,庄头村张元勋先生,陈王村的杨子茂进士皆为同窗好友,为兴平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的儿子吴怀廉身材魁梧、力大无穷,人称六回回(排行六),是兴平县武术界的奠基人。1911年,由于他的弓箭、大刀技艺超群,曾赴三原县应考,被定为武状元候选人,后因辛亥革命爆发没能进入朝廷。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大阜人民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卖儿女的有,漂流在外的有,民国十八年(1929年),遭大旱,虎烈拉瘟疫流行,死人无数。
解放后,大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解放初期人口仅有一千余人,现今几乎翻了一番,村子的环境美化了,晚上的灯光亮化了,四通八达的路面平坦宽畅。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大阜村人以改传统的耕作模式,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近年制售豆芽、豆腐等豆制品生意兴隆。大多豆芽出产于此,供应城区各个饭店、市场,日泡黄豆300余斤。大阜村豆芽生产“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已初见成效,成为全村农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劳务输出壮大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村容村貌大变,群众健身广场和农家书屋每天都吸引着村民,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村卫生室的建成改善了群众的就医环境,新农合带来了实惠。
(村容村貌)因咸兴大道拓宽,大阜村民全力以赴配合兴平市城市规划建设,123户村民因拆迁搬离旧家园,在东城办、国土局的大力支持下,划拨土地,筹建大阜新村,投资100万元,建设上下水工程。投资30万元,安装两排变压器,经历近一年的时间,大阜新村路宽灯亮,生活安静祥和,呈现出一片新气象。一个具有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向世人展示它那迷人的风姿。
(名人简介)大阜村名人:
郭桂香:女,1958年被省政府评为工农业先进工作者。 |
小阜新村原坐落在西宝高速兴平引线以西,陕西兴化集团公司以南,属城郊型村。辖8个村民小组,649户,2877人,村庄占地348亩。现在的小阜新村东面紧接王庄村,南面是惠址坊村,西连兴平市南郊中学,北临西宝中线。
(经济发展)目前,村子承包工程及外出劳务已成为小阜的主要产业。
(村容村貌)2008年初,延长石油集团公司投资88亿元,建设兴化集团公司节能及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根据该项目建设工程需要,于2008年11月整体迁入小阜村,流转土地2000多亩,并抢抓这一大好机遇,将小阜新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示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大手笔建设。
小阜新村占地242.6亩,总投资1.9亿元,建设回迁安置住宅楼38栋,13.6万m2。其中七层带电梯10栋,六层不带电梯28栋,共1284户,全部用于小阜拆迁户回迁安置。配套建设车辆工具房、学校、会所、两委会、中心广场绿地等公用建筑面积1.8万m2。目前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1284套住宅楼也已全部分配到户。
小阜新村的整体搬迁是兴平历史上一次性拆迁户数最多,征地量最大的工程,小阜新村的建设也是兴平市合理流转土地,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样板工程。楼型、户型设计上分为带电梯、不带电梯全现浇两种楼型。83 m2到133 m2 9种户型,满足了不同年龄,各种家庭的住房需求。在房屋分配中,按照高低层楼搭配的原则,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大面积绿化、超楼层间距,四大休闲健身、娱乐广场设置,实现了水、电、暖、气、网等七通一平。社区配套建设车辆、工具房、会所等设施,更为村上以后的建设和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
小区物业管理全部聘用小阜新村村民,并为该村建设了300吨的渣场,既发展了村集体经济,也为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在后续管理中,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使村民转化为居民,并享受居民城镇医疗保险、城镇低保户、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待遇,确保土地流转后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小阜新村的建设规模、配套设施,兴平无双,陕西一流,是兴平市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示范工程。小阜新村将以争创一流为工作目标,在后续管理及发展中,通过不懈的努力,真正把它打造成为全省文明、生态、富裕、和谐第一村。
(名人简介)小阜村名人
张绮云:出生于1967年6月1日,从小爱好摄影,现任国家级摄影二级,中国民族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咸阳市摄影家协会外联部部长,兴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平海亮:拳师老教头,擅长六合枪,武艺高湛,享誉一方。
姬永安:兴平县委革命领导人,兴平马滩堡党支部创始人,曾任马滩堡党支部书记;以教书作掩护的中国共产党员,兴平党史记载其英雄事迹,参加过周至县领导的农民暴动,主要活动范围在马滩堡一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