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杏花岭区鼓楼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杏花岭区鼓楼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55年成立东缉虎营居委会,辖东缉虎营东段,王家巷、多马巷。

1965年分东段、西段两个居委会,2000年改建合并为东缉虎营社区居委会,2004年调整管辖区域(杏政发﹝2004﹞13号),名称沿用至今。

1955年成立西缉虎营居委会,辖西缉虎营、西后小河、小红坡街等,1965年将普光路并入西缉虎营居民委员会,2004年调整管辖区域,名称沿用至今。

1960年改名为府东街居委会,辖府东街中段,天地坛一、二、三巷,2000年改为府东街社区居民委员会,2004年变更管辖区域,名称沿用至今。

1995年成立东仓巷居委会,管辖东仓巷、小仓巷、城坊东街、永安路,2001年进行区划调整,将原福安里、坊山府、城坊东街、小仓巷居委会合并为东仓巷社区居民委员会,2004年调整管辖区域,名称沿用至今。

1955年7月成立奶生堂社区居委会,因辖区街得名。

1984年7月,归庙前街道管辖,属南城区,1998年奶生堂从太原市迎泽区划分为杏花岭区,2000年改奶生堂居委会为奶生堂社区,2004年调整管辖区域(杏政发﹝2004﹞13号),名称沿用至今。

1955年7月成立,1982年12月冠街名,改为半坡东街居委会。

1998年半坡东街从太原社南城区划分回北城区。

2000年半坡东街居委会为半坡东街社区,2004年调整管辖区域,名称沿用至今。

1955年7月成立半坡西街居委会,因辖街得名。

1984年7月,归庙前街道管辖,属南城区,1997年5月属杏花岭区归鼓楼街道管辖,有半西一、半西二两个居民委员会,2001年改半坡西街居民委员会为半坡西街社区居民委员会,2004年调整后半西一、半西二两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合并为一个半坡西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1955年7月成立西羊市居委会,因辖街得名,后因街名变更;1982年12月冠街名,改为羊市街居委会;1998年西羊市从太原市迎泽区划分回杏花岭区;2000年改西羊市居委会为西羊市社区,2014年调整管辖区域,名称沿用至今。

大北门东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于2001年,2004年调整管辖区域,2022年1月,区划调整至鼓楼街道(并政函﹝2021﹞11号),沿用至今。

大北门为明太原城西北门,初名镇朔,后改镇远,清代亦称大北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

1957年大北门并入解放路,由此就有了解放路大北门西居委会,2001年居委会改制为社区,改为大北门西社区居民委员会,属巨轮街道办事处。

2022年1月,建制调整至鼓楼街道办事处,名称沿用至今。

清初,在今营坊街一带修建营房,驻屯护城兵,称北营坊。

形成街巷后称北营坊后街。

民国年在北营坊后街北端折向西处新辟后营坊街,北营坊后街易名前营坊街,并派生有前营坊居委会、后营坊居委会。

2001年居委会改制合并为营坊街社区居民委员会,2004年调整管辖区域(杏政发[2004]13号),属巨轮街道管辖。

2022年1月,建制调整至鼓楼街道办事处(并民函﹝2021﹞11号),名称沿用至今。

北大街是1982年6月正式命名的,它与解放路交错的路口一带,是太原旧城的北城门,俗称大北门,曾名镇远门。

据《阳曲县志》载图可知,镇远门外有月城两座,与北关城遥遥相对,由土门街衔接,形成攻守中的犄角,是北入太原城的门户。

按序数排列依次有北大街一、北大街二、北大街三、北大街四、北大街五、北大街六、北大街七、北大街八、北大街九、北大街字母东,10个居民委员会,2001年居民委员会改制合并为北大街东、北大街西社区居民委员会,2004年5月调整为北大街东、北大街中、北大街西社区居民委员会。

2022年1月,建制调整至鼓楼街道办事处,名称沿用至今。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