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徐、冯、姜三户人家从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迁此,当时无村名,至清代,在该地修建了一座二郎庙,便以庙命名。后又按姓氏分为徐、姜、冯三村,姜居于此得名为姜二郎庙。 |
明代,有徐、冯、姜三户人家从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迁此,当时无村名,至清初,此地修建了一座二郎庙,便以庙命名。后又按姓氏分为徐、姜、冯三村,徐居于此故名为徐二郎庙。 |
明代有人自滑县大庞寨迁此,初名北鲁丘,因和牛屯争集市,引起纠纷,经官方调解息讼,故改名为息争集。1946年划归延津县,1949年更为今名。 |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国君葬此,初名鲁王丘,后因人口增多,分南北两片居住。南面的叫前鲁王丘,北面的叫后鲁王丘,后简称为今名。 |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国君葬此,初名鲁王丘,后因人口增多,分南北两片居住。南面的叫前鲁王丘,北面的叫后鲁王丘,后简称为今名。 |
原有徐姓在此定居,因南部有一老湾河,初名徐湾。后徐姓绝,陈姓人丁兴旺,易为今名。 |
清光绪十三年(1887),李姓从滑县老河湾迁此定居,初名李家湾,后简为今名。 |
据,有申姓从滑县老河湾迁此定居,取名西申湾,后简化为今名。 |
古为南燕国和南燕县、胙城县治所,宋熙宁年间圮于河,胙城县治所迁于华里店(今胙城)。之后,在这里即演变为村庄,初名城上。因当时围城较大而得名。 |
据,明代,山西张氏三兄弟迁此,初名东大城,清康熙四十年(1701)左右改名张街。 |
春秋时期,南燕国都城在村西1.5公里处,宋代,胙城县城(今大城)被黄河水淹没,部分村民迁此。因距大城较近,得名小城。 |
据《刘氏家谱》载,明嘉靖六年(1527),汉献王十六世孙刘政会之后刘通、刘铎兄弟两家自胙城迁此地(被其延津后裔立为始祖)。《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因西邻古南燕城,得名郭里村。 |
明代,刘政会后裔刘宏远自刘家堤(今胙城王堤)迁此定居,初名“西郭历村”,后改为“传刘”,因省、误写为川留而沿用至今。 |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移民乔姓迁此定居,以南燕国杏母娘娘墓命名为“乔杏塚”。清末民初改“塚”为“庄”为今名。 |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张姓移民先迁胙城,清代,又从胙城迁此定居,以南燕国杏母娘娘墓名为张杏塚,1946年后,改“塚”为“庄”为今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