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村时因村西有一深水潭,初名大潭上,清末民初,简为今名大潭。 |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建村时此处有一园形高岗,从未被水淹没过,得名固头。 |
据,战国时期,大将吴起曾在黄河北岸屯兵(吴起城遗址),他的两个儿子在这暂住,大儿住地称大吴,二儿住地称小吴。后有李姓迁入,人口增多,以李姓称“李家大吴”,后简化为今名。 |
闫姓人家从李大吴迁此定居,初名“闫家大吴”,清代简化为今名。 |
汉代时期,有几户周姓人家从李大吴村迁此定居,名“周家大吴”,清末,简化为今名。因村委会位于周大吴,故命名为周大吴村民委员会。 |
据,周围村庄井水咸,而内有一水井,其水质甘甜,得名”甜水井“。 |
明代建村,当时只有19户人家,初名“照里”(俗称笊篱)因和县城十字街直线相照,有“城西十里照里村,直出西门不隔村”的说法。后植树较多,树木参天,在县城墙上远望像一座土寨。曾有一县令问道“西面是个寨子吗?”,跟班随声附和说是,自此改称“寨子”,清末称“寨子村”。 |
战国时为吴起之小儿暂居之地,得名小吴。 |
元大德年间建村,因距县城七里,命名为里七村,1961年以村中路沟为界分为东里七村与西里七村,故名西里七村。 |
元大德年间建村,因距县城七里,命名为里七村。1961年以村中路沟为界划分为东里七村与西里七村,故名东里七村。 |
明代时,冯姓在此定居,初名冯家庄,后简化为今名。 |
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移民周姓迁此,以姓命名为周庄。清雍正五年(1727)延津县无此村。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延津县志*村落》此方位仅有西庄子、果子园,是否二村之一演变,无从考证,存疑。因村委会位于周庄,故命名为周庄村民委员会。 |
明代时设驿站,以传递公文。顾炎武《日知录*驿传》:“今日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初为娄姓在此定居,繁衍成村。因在延津至京城管道旁,距县城十华里,初名十里长亭,清代,易为今名。 |
明代时尹姓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初名“尹家庄”,清末简化为尹庄。 |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山西移民侯姓在此定居。清初,本县申佛驻村(即今大佛村)申姓十六世孙申本山、申本资、申本岱等迁此,初因侯姓经营香油作坊,其西北已有“油房头”村庄,得名“小油房头”,清末简称今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