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村地处云山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南22公里,海拔1664米,具有比邻三县的地域优势。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74户,1614人。全村有耕地面积4001亩,人均2.32亩,其中苹果160亩、核桃260亩、花椒500亩。农业种植以小麦、菜籽、洋芋、玉米为主,群众收入以打工和镇内做小买卖为主。
——产业发展及务工情况
全村有4个具有带动示范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个规范运营的扶贫车间,其中:一个农特产品加工生产车间,带动榨油坊、散养鸡养殖场、酿醋坊等小产业发展,直接带动36户贫困户参与发展;一个秦安腊肉加工生产车间。带动30户群众发展土猪养殖;一个电子产品加工生产车间。解决25人留守妇女就近就业。
全村常年外出务工377人,其中省外务工176人、县外省内务工46人、县内务工155人。 |
因以杨姓,吴姓人氏聚居,故名。1954年属秦安县王尹区云山乡;1955年为云山乡杨吴管理委员会;1958年为云山公社杨吴生产大队;1968年为云山公社革委会杨吴大队革委会;1984年改为杨吴村村民委员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秦安县云山镇杨吴村,位于云山镇东南部,有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815亩,总人口145户647人。全村的主导产业为苹果、花椒、小麦、玉米,种植苹果400亩、花椒220亩,年务工人口230人,合作社1个,就业帮扶车间0个。 |
因以吴姓人氏聚居,且村大人多,故名。1953至1955年为王尹乡马河区管辖;1955至1958年为普觉乡管辖;1958年至1962年为川陈公社管辖;1963至1982年为王尹区云山公社管辖;1984年改为吴大村村民委员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吴大村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共有户籍人口132户517人,实际人口131户512人。主要用于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无企业贷款;村级互助资金50万元,已满3年贷款使用期限,现已经全部收回。 |
康崖村位于云山镇东南部,属于非贫困村,目前全村总户数136户,620人,共分3个自然村四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1800亩,其中果园面积520亩(苹果400亩、花椒120亩)。主导产业以种植苹果、花椒、小麦、玉米、油菜和务工为主,2020年全村实现整体脱贫。
建成文化活动室1处,文化广场一个,修建了老年活动中心,村内农户的房屋均为砖混结构。 |
张湾村地处云山镇西南部,属于非贫困村,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辖张湾、靛池、穆山、王庄四个自然村,有220户890人,耕地面积2750亩,其中苹果1175亩、花椒300亩、核桃88亩。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马铃薯、菜籽等为主。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工、种植苹果、花椒为主。
13-17周岁青少年共57人,其中县内上学共计41人(包括九年级和职校学生),县外上学共16人,已通过微信、村委会大喇叭做好疫苗接种宣传工作。 |
一、基本情况
葛赵村位于云山镇西北部,有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1户569人,耕地面积1774亩,其中苹果400亩,花椒200亩,玉米263亩,小麦245亩,人均果园面积1.2亩。养殖14户,其中奶牛15头,肉牛8头,猪1104头。
二、重点任务
(一)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加速产业振兴
1.发挥产业带动作用
一是发展苹果、花椒种植,调整产业结构
帮助和引导村民进行旧果园改造,引进优良苹果、花椒品种,加大科学种植培训力度,年内完成果园提质增效100亩。
二是发展畜禽养殖,培育产业合作社
支持养殖大户做强养猪、养牛等产业,做好各类动检和疾病预防,带动其他村民积极参与养殖产业,引导、支持农业产业合作社发展。
(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生态振兴
1.打造美丽庭院。每家每户房前屋后清淤去杂,圈养畜禽,柴草堆码整齐,动员村民拆除破烂闲置房,整修旧房,按照宜花则花、宜菜则菜、宜果则果的原则,打造绿色菜园、美丽花园和无公害果园。达到庭院内外整洁干净,无垃圾、杂物、污水、污渍等:庭院内外整齐有序,物品堆放整齐,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挂之物;庭院内外绿化美观,庭院内外与周边景致、环境协调一致。
2.乡村建设行动。结合小巷道硬化项目,拆除村内残垣断壁,整治乱堆乱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和能力,有效促进社会治理长效化、规范化。
3.实施农村改厕。在建成村级公厕和农户卫生厕所改造51户的基础上,于2022年底完成25户卫生厕所的改造,农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0%以上。
4.巷道硬化全覆盖。2022年实施入户路硬化9935平方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产品运输行路难问题,有效改善人居环境。
5.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进一步清除村组道路两旁杂草、整理沟渠,清理杂物,做好道路日常保洁;积极争取镇政府支持,引导村民种植、冬青等绿化植物,进一步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三)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助推文化振兴
1.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1)2022年计划在谈山自然村再建设文体休闲广场1个,配备休闲健身器材,打造乡土文化长廊。(2)2022年计划将闲置的旧村委会改造为村老年活动中心,推动我村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深入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和需要的各种文体活动,推动我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2.加大道德模范、感动人物、身边好人等评选、宣传力度,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院落、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清洁户等评选等活动,采取慰问的方式,开展“敬老孝老”主题活动。
3.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成立村红白理事会,建立健全整治农村抵制高价彩礼和乱办酒席村规民约,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加大农村滥办酒席整治力度,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降低村民非生产经营性支出。
(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组织振兴
1.党支部加强对村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支部统筹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
2.完成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配备休闲健身器材项目,完善设施设备,更好地服务体育爱好群众。
3.每年培养1-2入党积极分子,好中择优发展党员,为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永葆党员队伍活力。
4.加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民主监督,切实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养、自律能力、工作本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党的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
(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助力人才振兴
1.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着力从本村创业带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复员退伍军人、本土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引导高校毕业生、成功人士回村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2.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志愿者服务、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生事业发展
1.2022年实施
1.种植产业实施
2022年开始,引进优良小麦种子和油菜种子,对传统种植业进行品种改良升级,减少病虫害,增加亩产量。
2.产业项目实施
2022年利用中央扶持资金50万元,整合衔接资金100万元,总投资150万元。新建鸡舍1000平方米、库房150平方米、蛋房80平方米、办公消毒用房100平方米、1万只规模鸡舍养殖设施1套、消毒防疫设施及办公设备1套、堆粪场60平方、运粪三农车1辆、其它设施(大门、围墙及场内路面硬化等)、引进良种育成鸡1万只,占地7亩。同时与云山镇人畜粪便集中处理厂签订合同,对周边人畜粪便进行统一收集、运输,配套建立有机肥销售点进行销售,收益全部归集体所有,预计每年为村集体获益6万元左右。
(七)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治理成效
1.推动村民自治。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按照“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办法,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健全依法自治事项清单、涉证事项清单及负面清单。
2.建设法治乡村。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法规在维护农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3.建设平安乡村。全面推行“党组织引领、综治平台管理、网格员具体负责”的综治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全面完成综治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形成网格化服务管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平安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 |
因以霍姓,李姓人氏聚居,故名。1958年属云山公社霍李大队,下辖葛赵村在内的纠葛生产队,1984年和葛赵村4个生产队分离,改名为霍李村村民委员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秦安县云山镇霍李村,位于云山镇西部,有3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224亩,总人口179户766人。全村的主导产业为苹果、花椒,种植苹果360亩、花椒650亩,年务工人口193人,合作社1个。 |
因以潘姓人氏聚居,且小河沟在村前流经,故名。1949年初,属马河区;1953年实行乡制属云山乡;1958年更名为云山人民公社潘河大队;1984年更名为潘河村村民委员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潘河村,地处云山镇北部,属贫困村,有8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707亩,总人口326户1343人。全村的主导产业为苹果、花椒、马铃薯,小麦、玉米,种植苹果680亩、花椒250亩,年务工人口500,合作社3个,就业帮扶车间0个。 |
下寨村地处云山镇北部,属于一般贫困村,辖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71户1208人,全村耕地面积2022亩,人均耕地1.5亩,其中果园800亩(苹果200亩,花椒600亩)。农业种植以小麦、洋芋、玉米、菜籽等为主。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苹果、花椒和务工收入。
(一)参合参保情况
全村基本医保应参加1208人,实际参加1190人,参保率为98%,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为100%。
(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全村自来水入户全覆盖。村民小组全部通动力电,宽带网络全覆盖。
(三)义务教育保障情况
无辍学学生,无教育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
(四)住房安全保障情况
全村视觉危房存量2户,目前已经全部纳入2021年危房改造计划,且已动工修建。
(五)公益性岗位设置情况
设置村级公益性服务岗位共8个,生态护林员岗位2个,岗位人员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村级公益性服务岗位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0元,护林员岗位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
(六)产业发展及务工情况
全村外出务工246人,其中省外务工166人、县外省内务工62人、县内务工1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外出务工90人。整户常年外出务工的有2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外出务工地点主要集中在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地。
(七)互助资金。本村只有整村推进时注入的互助资金,全村资金总量50万元,截止2020年1月1日,共发放贷款12万元,占用费累计收入8640元。通过开展梳理工作,按照双助贷管理办法,对贷款程序、账务管理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做到了资料齐全、发放规范。 |
因位于小河沟上游,且村民以姚姓人氏聚居,故名。1953至1955年为王尹乡马河区管辖;1955至1958年为普觉乡管辖;1958年至1962年为川陈公社管辖;1963至1982年为王尹区云山公社管辖;1984年改为上姚村村民委员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秦安县云山镇上姚村,位于云山镇政府北部,有1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402亩,总人口137户612人。全村的主导产业为苹果、花椒、种植苹果300亩、花椒400亩,年务工人口149人,合作社0个,就业帮扶车间0个。 |
兴隆村地处云山镇东北部,属于非贫困村,平均海拔1700米。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23户983人,耕地面积2848亩,其中苹果500亩、花椒1000亩。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马铃薯、菜籽等为主。202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400元,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工及种植苹果、花椒。
兴隆村18-59周岁人口共有682人,已在云山卫生院接种272人,村内常住人口已全部实现接种。剩余410人常年外出务工,在外地接种,已全部收集了佐证资料。60岁以上人口也实现了全部接种。
13-17周岁青少年共49人,其中县内上学共计30人(包括九年级和职校学生),县外上学共19人,已通过微信、村委会大喇叭做好疫苗接种宣传工作。 |
因以高姓,党姓人氏聚居,故名。1949年曾属天水专区;1958年为天水专区秦安县云山人民公社高党大队,属秦安县;1984年改名为高党村村民委员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高党村属非贫困村,位于云山镇中部,距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全村有3个自然村(高家上庄、党家下庄、吴家后湾),5个村民小组,共271户1137人。全村有耕地面积3120亩,其中苹果230亩、花椒1250亩;有养殖大户1户,高喜荣为养鸡专业户。 |
张沟村位于云山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有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全有278户1229人,耕地面积2139亩,主导产业为苹果花椒,其中种植苹果800亩,花椒600亩。主要发展苹果花椒种植、畜禽养殖、劳务输出为主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近年来,张沟村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求,着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项目,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 |
一、卢坪村基本情况
秦安县云山镇卢坪村,位于云山镇东北部,有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距镇政府11公里。耕地面积3281亩,总人口300户1246人,党员28人。全村的主导产业为苹果、花椒,种植苹果890亩、花椒250亩,年务工人口208人,合作社2个。
2022年硬化道路具体情况如下:白土沟道路已硬化、李川宋家那面通村组道路500米和卢坪通西庄通村道路500米将于6月份进行硬化。
二、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虽然卢坪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产业发展虽然有了基础,但是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二是巷道未安装太阳能路灯,夜间出行不方便,存在安全隐患;三是村庄内部分死角依然存在脏乱差现象,环境整治工作任务繁重。 下一步,我村将重点在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过渡期各项政策,做好巩固。 |
因以蒲姓人氏聚居,且位于山坡上,故名蒲家山村村民委员会。1949年曾属王尹区;1958年属云山云丰社人民公社秦安县蒲山大队;1961年更名为云山乡人民公社蒲山大队,划归秦安县;1984年更名为蒲山村村民委员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秦安县云山镇蒲山村,位于云山镇东部,有2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630亩,总人口109户459人。全村的主导产业为苹果、花椒,种植苹果150亩、花椒350亩。年务工人口162人,合作社2个,就业帮扶车间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