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属螺城公社,建国初属螺城一区,公社化后属红旗,后改城关,1985年螺城镇人民政府成立,属螺城镇管辖。 北关社区居民委员会,即为北关社区居民选举产生的,可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明、清时期属在坊及一都鳌震、龙津、弦歌铺。 民国时期属螺城镇南岭、锦驿、青山、双忠保。 1949年冬起属一区改保为乡,1952年依方位划设为北街、西街,1956年并为西北街,1958年起先后属红旗公社,城关公社置西北大队,1962年改设为城关镇西北居委会,文革时改称红卫街,1981年复称螺城镇西北居委会,2003年11月改称为西北社区居委会。 |
1949年10月,惠安县划为八个区,县城属一区,南岺保,光华保合并为光华街、青山保、云山保合并为云山街,1951年光华街改称中街,云山街改称新街,1956年中街与新街合并为中新街。 1966年-1976年称立新街,1977年恢复称中新街,延续至2003年3月,2003年3月地域并合,成立螺城中新社区。 |
雍正四年间县城“东门”、“东门外留山”、“东门琼田铺”称之为东关。 1949年惠安解放,就称为“东关乡政府”,在人民公社期间称为“东关大队”。 1966年又称为“前卫街”。 1982年称为“东关街居委会”,随着开放改革不断进展,于2003年改为东关社区居委会。 |
明、清时期属惠安县邑、东称乐善铺,南称庆泉铺。 民国时期,东名螺峯街,南名忠烈街。 建国初设城关区东街和南街二个街公所,后又称街委会。 1958年称惠安县红旗人民公社城关管理区东南生产大队。 1961年改为城关镇人民公社东南生产大队。 1966年文革中成立红星街革委会。 1978年撤销人民公社和革委会建制,恢复城关镇人民政府东南居委会。 2003年后,改称螺城镇东南社区居委会至今。 |
在民国时期属霞莲铺,于1951年建乡时取新亭尾的“新”字和霞莲铺的“霞”字为新霞乡(包括现有的霞东、霞光、洋坑),到合作化时撤乡改为霞西大队、霞东大队、霞光大队、洋坑大队也成为独立行政村。 1988年至1997年属螺阳镇管辖的新霞村。 1997年起属螺城镇新霞居民委员会。 2003年改为新霞社区居民委员会。 |
明朝末期属惠安县二都琼田铺民国30年(1919年)属惠安螺城乡,明国33年(1922年)属螺城乡霞东保,解放后土改前规划属辋川十四区人民政府管辖,1956年成立人民公社归红旗公社管辖,由于霞张位于城郊地区社员从事菜农生活,设霞张大队,1978年“文化大革命”后期霞张与山富、下园、下社溪等自然村成立红联大队螺阳镇管辖。 1996年规划入螺城镇,2000年改为霞张居委会。 |
明、清属一都琼田铺,民国为辋川琼田保,1949年冬属一区、十一区,1956年并属涂寨区琼峰乡,1958年属红旗公社前型大队,1961年属城关公社红联大队,1980年称霞张大队,1985年改设螺阳乡霞张村委会,1996年划归螺城镇,2000年8月成立霞园社区居委会。 |
元明清时期属驿坂乡,民国时期归辋川区,侯卿保。 泗洲、南头两个自然村各一个甲,解放后属辋城区,侯卿乡,直到1954年侯卿乡拆为两个乡为侯卿、玉围,南洲归为玉围乡。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南洲归红旗公社,峰星大队,1961年红旗公社拆为城关公社与城关镇,结果归城关公社南洲大队,1985年改设为螺阳乡南洲村委会,1992年乡改镇易之,1996年9月份区域再划时归属螺城镇,2002年下半年成立居委会到现在。 |
解放初期属辋川区王孙乡,1951年属土在区琼峰乡,1958年属红旗公社,城关管理区,1963年属城关公社前型大队,1968年属螺阳公社,前型大队,1990年改为螺阳公社前型村公所,1995年划归螺城镇前型村委会。 2003年改为螺城镇前型居委会,2004年改为社区居委会。 |
解放以前,霞东四个自然村与周边工农,洋坑、新霞等24个自然村为一个联保,解放后与新霞同村,1958年拆村设霞东村,原隶属螺阳镇,1996年9月划归螺城镇,2000年撤村改居委会,2003年8月因县城规划需要,撤居改为社区居委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属辋川镇管辖。 1960年转属螺城镇。 1984年设梅山村委会,于1996县城规模扩大归入螺城镇辖区。 |
明朝时期属惠安县辋川乡。 1919年属惠安县十三乡,先后属惠安县辋川乡十一区。 1959年属惠安县超先人民公社。 1961年政社分开,属辋川人民公社王孙生产大队。 1984年改为王孙村委会。 |
明朝时期属惠安县辋川乡王孙普。 民国30年(1919年)属惠安县十三乡王孙普,先后属惠安县辋川乡十一区。 1959年属惠安县超先人民公社溪南大队。 1961年政社分开,属辋川人民公社溪南生产大队。 1984年改为溪南村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