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年代,本境地域属扬州。 西周属“七闽”地。 东周为越国地。 秦属闽中郡。 西汉初为南海王织的封地,后为会稽郡冶县。 东汉为东侯官地。 三国时属吴国建安郡地。 晋太康三年(282),本境置苦草镇,隶属晋安郡新罗县。 南朝宋泰始四年(468),改晋安郡为晋平郡(新罗县撤销)。 梁朝天监年间,本境为龙溪县地域。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置新罗县,隶汀州。 唐天宝元年(742),改称龙岩县。 唐大历十二年(777),改隶漳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为直隶州,划漳州府之漳平、宁洋2县属之。 1913年,复为县。 1934年7月,龙岩县属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35年,改为第六区、1947年复为第七区,为专员驻地。 1949年9月,龙岩县解放。 1950年4月,龙岩县属龙岩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区,11月,龙岩县属龙岩行政专员公署。 1981年9月,撤销龙岩县设立龙岩市(县级市),属龙岩地区。 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龙岩市(县级)设立新罗区。 1997年3月21日,挂牌成立。 |
永定在建县前,周时属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三国时属吴国的建安郡。 晋太康三年(282),永定治地属晋安郡新罗县,上隶扬州,元康元年(291)改隶江州(初治江西南昌,后移九江)。 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属晋平郡。 梁天监(502~519)属南安郡。 陈武帝(557~559),永定属闽州南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废建安、南安二郡,改为泉州,大业初年,复为闽州。 永定治地,先属泉州后隶闽州。 唐初属新罗县;大历四年(769)在湖雷下堡置上杭场,永定为上杭场属地,直隶汀州。 宋淳化五年(994)上杭场升县,县治设于秇梓堡(高陂北山),永定仍为上杭县属地。 明成化十四年(1478)析上杭县溪南、金丰、太平、丰田、胜运等五里十九图设置永定县,隶属汀州管辖,直至清代未改变。 明洪武元年(1368),汀州路改称汀州府,属福建承宣布政司,永定治地隶于汀州府上杭县。 天顺六年(1462),上杭县胜运里爆发号称“白眉”的农民起义,“破县治、杀都阃”。 后溪南里又爆发以钟三、黎仲端为首的农民起义。 明成化十四年(1478),福建巡抚高明,以“去治远”、“山僻人顽”、“地险民悍”,必须“镇抚化导”为由,会同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建都指挥司、福建提刑按察司上奏朝廷批准,析上杭县溪南、金丰、丰田、太平、胜运等五里十九图,设置永定县,隶属汀州府,直至清代未改变。 建县直至民国前期,地域、疆界均无改变。 民国初期,先后属西路道、汀漳道管辖。 1925年废道,直隶福建省。 1933年“福建事变”时,属龙汀省。 次年,“福建事变”失败,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之后,先后属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第八专区、龙岩地区、龙岩市管辖。 2014年12月13日,撤销永定县,设立龙岩市永定区。 |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置长汀县,历为汀州、临汀郡、汀州路、汀州府治所,民国初属汀漳道。 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入闽,建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 1930年5月至1934年10月长汀曾先后分设苏维埃汀连、新汀、汀东、兆征县和汀州市。 1934年10月,红军北上,长汀复由国民政府辖,仍合称长汀县,属福建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翌年,改属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长汀县。 18日,成立长汀县人民政府,属福建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50年4月,第八专区改称龙岩专区,属龙岩专区。 1970年,龙岩专区改称龙岩地区,属龙岩地区。 1996年,龙岩撤地设市,属龙岩市。 |
唐大历四年(769)在龙岩县湖雷下堡置上杭场。 因其地形像木排沿溪向上航行,寓《诗经·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之义,称上杭场。 大历十二年(777)上杭场隶属汀州长汀县。 宋开宝八年(975),隶福建路汀州。 淳化五年(994)由场升县,划长汀县南境归上杭县管辖,县治在秇梓堡(今永定县高陂北山),仍隶福建路汀州。 宋至道二年(996)县治徙鳖沙(今白砂镇碧沙村)。 咸平二年(999)徙语口市(今旧县镇全坊)。 天圣五年(1027年)徙钟寮场(今才溪镇荣石村)。 乾道四年(1168)县治设来苏里郭坊(今临江镇)。 元至元十五年(1278),属福建行中书省汀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属福建布政使司汀州府。 成化十四年(1478)析胜运二图、溪南五图、太平、金丰、丰田各四图置永定县。 清顺治三年(1646),隶福建行中书省汀州府。 1913年属福建省西路道(翌年改漳汀道)。 1926年直隶福建省。 1929年9月20日,红四军攻克县城后成立上杭县苏维埃政府;1935年属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0年重新划归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9月17日,上杭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属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50年4月,属龙岩专员公署。 1955年划出合甲乡归龙岩县。 1957年划出合溪乡归永定县。 1958年1月划入长汀县三平区(今南阳镇)。 1961年划出南阳公社东南大队5个自然村归连城,划入永定县合溪公社2个自然村。 1970年隶龙岩地区。 2014年末,隶属龙岩市,辖15个镇、5个乡、2个畲族乡。 2021年步云乡并入古田镇,辖17个镇,2个乡,2个畲族乡,共21个乡级政区;下设12个社区居委会、332个行政村,共344个村(居);143个居民小组、3501个村民小组。 其中民族村40个,民族自然村205个。 |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在州西南境设南安(今平川镇)、武平(今中山镇)二镇,隶汀州。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并二镇为武平场。 宋淳化五年(994年)武平场升为武平县。 十八年(1281年)为元世祖忽必烈女儿鲁国公主囊加真的封地。 十九年(1282年)福建、江西二行中书省合并,武平隶属福建宣慰使司。 元、明、清时期均隶属汀州。 1913年废除府制,隶西路道(翌年改为汀漳道)。 先后属福建省第八、第七行政督察区、第八专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与上杭两县合并成立杭武县苏维埃政府。 同年12月撤销杭武县,武东、武北地区归回武平县管辖。 红军主力离开中央根据地后,国民政府颁布新县制,以保甲为基层组织,全县划为4区。 1943年撤区,由县直接统乡,划为19个乡(镇),258保。 新中国成立初,隶福建省第八专区,建八个区。 1950年废除原乡(镇)保甲,建立区级人民政府,设十三个区。 1956并为7个区。 1958年4月撤区并乡,划分为30个乡(镇),同年11月,划分为16个人民社。 1961年,设21个公社。 1964年9月,设20个公社。 1965年,设16个公社。 1983年5月,划分为16个公社,1个镇,206个生产大队。 1984年10月划分为3个镇、14个乡。 2000年起,划分为6个镇、11个乡。 2014年末,辖有平川、中山、岩前、中堡、十方、桃溪、城厢、万安、东留、武东、永平11个镇,民主、下坝、中赤、象洞、湘店、大禾6个乡,下设5个居民委员会,55个居民小组。 214个村民委员会,2566个村民小组。 |
周朝为七闽地,春秋属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元封时属会稽郡。 三国属吴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年)置新罗县。 唐开元末,置长汀县,皆其所属。 宋元符(1098-1100年)设莲城堡属长汀县,绍兴三年(1133年)改堡置县属汀州。 元至正六年(1346年)邑人罗天麟、陈积万起义反元后,因忌讳草头,改“莲”为“连”,遂成连城。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直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陈友谅所据,此后至清末均属长汀府,1913年废府级建制,省下设道,属西路道(后改汀漳道);1928年废道隶属福建省;1930年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所辖,曾置新泉县、汀连县、岩连宁县,为纪念李明光烈士一度改称明光县;1933年11月成立连城县人民政府,1934年隶属第八行政督察区;,1935年10月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连城归第八行政督察区管辖,1950年3月属龙岩专区;1951年2月,长汀县罗坊乡划归连城县;4月长汀县四堡乡划归连城县;1955年12月,长汀县宣和区、上杭县长坑村划归连城县;1957年12月,长汀县池岗村、上杭县沙里村划归连城县;1958年8月建立人民公社制;1959年5月,清流县塘前公社划归连城县。 1960年7月龙岩万安的陈家村,白沙的芹菜洋、马池塘、杨公祠划归连城县,1961年6月上杭县南阳东南大队之林国山、上罗地、高屋坑、热水坑、温坊等生产大队划归连城县;1970年5月改地区为市,属龙岩专区、龙岩地区、龙岩市。 1984年乡镇建制后,辖17个乡镇,几经调整后,现辖248个村居委会,县驻地莲峰镇,至今沿用。 |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属直隶州。 1913年属西路道(1914年改称汀漳道)。 1928年直属福建省。 1929-1934年先居成立永福、龙东、龙永、大岭下、南阳、南福、赤水等区乡苏维埃政府。 1934、1935、1947年分属第七、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9月第八行政督察区。 1950年3月属龙岩专区。 1971年属龙岩地区。 1990年12月改县级市。 1996年属龙岩市,地名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