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为凌源县第一区(西五官营子)乌兰白村,南七间、北七间、东乌兰白三个行政村归第二区(四官营子)管辖。 1956年1月为第一区(西五官营子)乌兰白乡,1958年9月为凌源镇人民公社乌兰白生产大队,1961年5月全境归老窝铺公社管辖。 1970年3月原凌源老窝铺公社划分为瓦房店公社(驻地瓦房店)和东方红公社(驻地东乌兰白),1970年3月为东方红(今乌兰白)人民公社,1972年将东方红公社改为乌兰白公社,1984年1月乌兰白公社改为乌兰白乡,1996年12月撤乌兰白乡设乌兰白镇,1999年7月27日撤乌兰白镇归瓦房店乡,2001年12月恢复乌兰白镇至今。 |
1947年6月为瓦房店区,1958年9月为凌源镇人民公社瓦房店生产大队,1961年5月为老窝铺公社瓦房店生产大队,1970年3月为瓦房店公社,1984年1月瓦房店公社为瓦房店乡,2013年4月撤瓦房店乡设瓦房店镇至今。 |
1948年为刀尔登区管辖,1958年11月为大河北公社。 1983年实行政社分设,大河北公社改为大河北乡。 1999年撤销大河北乡为刘杖子乡,2001年为大河北乡,2013年10月为大河北镇至今。 |
1945年8月凌源解放,牛营子为凌源县四官营子区一个村,1946年1月国民党县政府建立,实行乡保制,牛营子为乡建制,设乡公所。 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收复凌源,牛营子为七区。 1956年为牛营子乡,1958年9月牛营子为北炉公社一个生产大队,1972年成立牛营子公社,1984年为牛营子乡,2014年11月为牛营子镇至今。 |
1945年8月为凌源县刀尔登区三道河子村,1946年1月境内各村归刀尔登镇管辖,1958年9月为北营子公社三道河子生产大队,1965年5月为三道河子公社,1984年1月为三道河子乡,2015年6月为三道河子镇至今。 |
1945为凌源县为刀尔登区刘杖子村,1947年6月为凌源县第五区刘杖子村,1948年为凌源县十一区(刘杖子区),1961年为刘杖子公社,1984年为刘杖子乡。 2018年为刘杖子镇至今。 |
1947年6月为凌源县十二区一个村,1958年9月为宋杖子公社大王杖子生产大队,1961年5月为大王杖子公社,1984年1月为大王杖子乡,1999年7月为宋杖子镇,2001年为大王杖子乡至今。 |
1947年6月为凌源县五区(刀尔登)雹神庙村。 1948年11月为十一区(刘杖子)雹神庙村。 1958年9月为刘杖子人民公社雹神庙生产大队。 1961年5月成立雹神庙人民公社。 1967年雹神庙人民公社改为前进人民公社。 1984年1月前进公社改为前进乡。 1999年为三道河子乡前进村。 2001年12月撤销三道河子乡又设前进乡至今。 |
1947年6月为凌源县四区(松岭子)北炉村,1956年1月为北炉乡,1958年9月为北炉人民公社,1984年1月为北炉乡至今。 |
1947年6月为凌源县八区(沟门子)三家子村。 1948年11月八区驻地由沟门子迁到三家子。 1956年1月为凌源县三家子区。 1960年三家子公社改为沟门子公社(驻地沟门子),境内歪脖杖子、天盛号、三家子、半拉杖子、吴杖子五个生产大队归沟门子公社管辖。 1983年12月为三家子乡,1999年7月为三家子蒙古族乡至今。 |
1947年6月为凌源县佛爷洞区(第六区)。 1956年1月为佛爷洞乡。 1958年9月为佛爷洞人民公社。 1984年1月为佛爷洞公社改为佛爷洞乡。 1999年河坎子乡归入佛爷洞乡。 2001年12月为佛爷洞乡至今。 |
1947年6月为凌源县六区(佛爷洞)河坎子村。 1956年1月为沟门子区河坎子乡。 1958年9月为佛爷洞公社河坎子生产大队。 1961年5月为凌源县河坎子公社。 1983年12月为凌源县河坎子乡。 1999年为凌源市佛爷洞乡河坎子村。 2000年为凌源市河坎子办事处。 2002年12月恢复河坎子乡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