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克井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克井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古名樊村、樊银庄。据说古时有一户樊姓人家在此建立庄院,后发展成村,即以姓为村名,后人口增多,后发展称南北相连的三个村,清康熙年间《南樊村观音碑》载:“济之西北,古有樊村,山水环抱,以实山阳。”清光绪年间中饭三教堂《送子观音庙碑》载:“三樊村旧有玉帝、三教、广生、佛四、白衣神庙,灵应不爽,合村受庇荫焉。”由此可知,三樊村名源于樊姓。
古名樊村、樊银庄。据说古时有一户樊姓人家在此建立庄院,后发展成村,即以姓为村名,后人口增多,后发展称南北相连的三个村,清康熙年间《南樊村观音碑》载:“济之西北,古有樊村,山水环抱,以实山阳。”清光绪年间中饭三教堂《送子观音庙碑》载:“三樊村旧有玉帝、三教、广生、佛四、白衣神庙,灵应不爽,合村受庇荫焉。”由此可知,三樊村名源于樊姓。
传村庄古名许村。唐代,李铁拐等八仙乡游路过此村,见北的白音堂别具一格,就租下白音堂建成酒楼。至此,每天早上村内酒香四溢,雾气缭绕。据此,人们称白音堂为酒雾楼,称为酒雾村。后为书写方便,改为酒务村。
古名石晋别墅、石村。据《元一统志·怀孟路》载:“石晋别墅,在济源县西北近二十里花石洞前的石村之北、太行之南。”清乾隆《济源县志·古迹》载:“石晋别墅,在今石村,后五代晋高祖徽时居此,敬塘为河阳节度使时置。”又据清乾隆《济源县志·杂志》载:“旧志以今之石村为石晋别墅,当不虚。亦以高祖所居得名,今石村有晋高祖庙。”明末被战火所毁,明初刘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重建新村,并取名石村。清末又以石敬瑭的名和姓改名为塘石。据史书记载石敬瑭即后晋高祖,五代晋王朝的建立者,后塘时为河东节度使,累功加中书令,镇守太原。后唐清泰三年,石敬瑭乞援契丹灭后唐,并受契丹册封为帝,国号为晋。他在位时,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年献帛30万匹,并称契丹“父皇帝”,自称“儿皇帝”因石敬瑭称帝前曾在居住数年,因此,最终人们以他的名和姓为村名。
传唐元和年间,诗人卢仝抛弃仕途,到此地建了一座别墅,终日读经赋诗。当时,卢仝因吃水困难,就雇用了一个姓郭的水夫,人称郭夫。卢仝死后,郭夫就在此定居。后来,这里的住户增多,人们就以其名的谐音给村定名为郭富。后经变迁,郭富村分为东西两个村庄,位于东边的村较大称大郭富,位于西边的村较小叫小郭富。
传唐元和年间,诗人卢仝抛弃仕途,到此地建了一座别墅,终日读经赋诗。当时卢仝因吃水困难,就雇用了一个姓郭的水夫,人称郭夫。卢仝死后,郭夫就在此定居。后来,这里的住户增多,人们就以其名的谐音给村定名为郭富。后经变迁,郭富村分为东西两个村庄,因比西村大,故名。
元代这里有南北临近的贾庄、西长村。元末明初毁于战乱。明初,刘、王二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在二村废墟上建新村,沿袭二村名曰贾长庄,后简为今名。
灵山因平地突起山峰而得名,村以山名。宋代苏轼有《重阳登灵山》诗:“府窥盘谷接天坛,平地危峰岂易攀。鳌足断来移海外,天星座处化人间。世尘汩没谁常到,樽酒登临我倦还。岁岁邦民重九会,孟嘉休独羡龙山。”即指此。
原名贵李村。解放后因村民所烧制的青砖、青瓦叩之有金石之声,闻名遐迩,故改名青多村。
传古代时南有一个小村庄,名卞庄。后因毁于水灾迁于村北建新庄,后小村逐渐消失,新村扩大,故更名新庄。
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村庄坐落于孔山西尽头,因地势高,取山巅之端头之义,得名颠头。二是原村庄中心地面上凸起一个高约1米多,长宽约20米的小山岗,村民以地理形态取名巅头,后为书写方便,以谐音简为今名。
传古时先民为生计,以北靠孔山的自然环境,广植柿树。柿子秋熟蒂落,脱涩成饼,味道甘甜,故人称柿饼村。据济源县志载,北宋真宗时,道人贺兰栖真一日郊游孔山脚下,发行一根三思丈长,两人合抱粗的巨大柿树根,遂出资买下拖到他修炼的奉仙观内,用作奉仙观三清大殿的大梁。从此,人们就把发现柿树根的地方称为柿根村,后演变为柿槟村。
传村西石河为三国前的沁河,时河大水深,河中能行船只,因这里是水上运输的码头,故名。
传古时建在孔山坡上,明初山西洪洞县张、牛、杨姓迁来后,因村民在山上生活不便,在山脚下修建新村,为区分东西二村,取名西许。
原为大东许、小东许二村,因近代连成一片,统称东许。1982年因与梨林镇东许村重名,更名为大东许。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