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桂平市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桂平市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木乐镇位于桂平市东部,东接平南县镇隆镇,南与理端乡、社坡镇相连,西与桂平市马皮乡接壤,北连木圭镇,处于北回归线上,属于亚热带气候,南梧二级公路自西向东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87平方公里,总人口5.63万人,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分230个村民小组。

木乐镇地下蕴藏着大量锌、锰、铁等矿石,地下资源丰富。手工业十分发达,是远近闻名的“服装之乡”,针织、印染、服装、绣花、织带等形成了一条工业链,主要产品是运动服,畅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中东、南非等地。l992年被评为原玉林地区亿元乡镇,1994年被评为广西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乡镇,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农村现代化小城镇建设试验镇,2001年列为自治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全镇有中学2所,小学20所,有教职工500多人,中小学生9000多人。有文化站、电教站、信息服务中心各1个。

木圭镇位于桂平东北部,总面积110平方公里,东与平南上渡镇、平南新桥农场接壤;南连木乐镇;西邻马皮、石咀镇;北隔浔江与江口镇、平南思界乡相望。镇0距桂平城区45公里,全镇辖12个村共22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7万人。

木圭镇交通便利,浔江流经五个行政村,镇内有合江渡头和木圭圩两个码头。沿江上达贵港,下至梧州、广东。10.5公里柏油路横贯全镇东西, 23公里四级公路横贯南北。全镇村村通公路。

木圭镇经济健康发展,2004年来全镇完成GDP1.79亿元,财政收入489.3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47万元,人均纯收入2200元。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盛产水稻、蔬菜、鱼类、肉猪、鸡鸭、木材、青篙竹、龙眼等。2001年以来,木圭镇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种下了2万多亩桉树,现在桉树已成林。造林工作还在继续。

木圭镇矿产资源丰富,据统计,木圭镇矿区现在矿产贮量为:冶金锰298万吨,化工锰200万吨,松软锰贮量2000万吨。2004年全镇开采出冶金锰3万吨,化工锰4.5万吨。

为了发展木圭镇经济,木圭镇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建成沿路和沿江两个工业集中区,大力招商引资上项目,至2004年止,木圭镇有化学厂、冶炼厂、水泥厂、锰粉厂等20家企业。其中2004年引进三家投资超千万的企业,一个是落座于木圭镇金垌村车子坳的广西天鸿鑫锰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2亿元,主要生产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预计2005年10月正式投产;一个同样是落座于金垌村车子坳的广西冠军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锰铁合金,预计2005年底正式投产;还有一个是投资2亿元的广西远辰锰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营一氧化锰和硫酸锰,目前该公司正在兴建厂房和安装设备,预2005年10月可以投产。

石嘴镇位于桂平市境东部,濒临浔江,南梧二级公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北回归线横跨南部,桂平市北回归线标志公园座落在该镇小汶村。镇政府驻地石嘴街,距市区陆路16公里、水路14公里。总面积72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80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总人口52738人,耕地面积33722亩,其中,水田2l538亩,早地12184亩。林地面积97公顷。池塘3日公顷。河流主要有摩天河、青楞河。

石嘴镇基础设施较为完备。防洪设施基本上能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农村二期电网改造已全面完成。石嘴是个农业大镇,水田主是种植优质早籼稻、新香粘、桂小粘、油粘等水稻,每年总产量达到18750吨:旱地作物主要有花生、玉米等,年产花生2400吨:经济林主要有龙眼、荔枝等,竹子林较为普遍,带动了竹子产业的发展。年产养殖成鱼2500吨,捕捞江鱼975吨,产鱼花3600万尾,渔业年产值1975万元。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9675万元。

近年来,石嘴镇引进外资800多万元,建立了占地面积500亩以上的小汶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生产名、特、优蔬果品种30个。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镇有自来水厂、炮竹厂、协和五金铸造厂、纸厂、沙砖厂、西江机电厂、皮鞋厂、大米加工场、针织厂、船舶加工厂等厂家,2002年工业总产值达347万元。有个体工商户809家,营业税利收入1430万元。2002年全镇乡镇企业总收入1.13亿元。石嘴镇河面运输业较繁荣。2002年石嘴河面运输社所有船只全部实现钢质化,拥有跨省运输钢质货轮64艘、载重达7690吨,总装机3328千瓦,固定资产总值为980万元,利税431万元,成为桂平市经济效益较好的乡镇企业之一。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49亿元,财政总收入39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74元。通讯也较为发达,基本上屯屯通电话。全镇有小学19所,完全中学1所,初中2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8855人。全镇建有敬老院2所。

石嘴圩商业繁荣,三日一圩。

油麻镇位于桂平市东部。辖18村,行政区域面积166平方公里。2004年末人口4.8万多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1‰。耕地面积0.14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0.03万公顷。农机动力1.2万千瓦。有林面积1.0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4%。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1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8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9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0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26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3万元。商品出口总额13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5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人均生活费支出1100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2150万元。

素有“铸造之乡、腐竹之乡”之美誉的社坡镇位于桂平市东部,距市区18公里,交通、通讯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5.3万人, 总面积103平方公里,城镇面积10平方公里,是全区204个工业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社坡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把社坡发展成为现在集铸造、腐竹加工业为龙头产业的“铸造之乡、腐竹之乡”。目前,全镇有铸造企业35家,腐竹加工户1300多家。社坡机械厂是玉柴配件的定点厂,是社坡铸造行业的龙头企业,该厂去年实现总产值2000多万元,上交税金150多万元,今年计划总产值3000万元, 上交税金250万元。 天天食品厂和广德利食品有限公司是我镇腐竹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自主出口权,年产销腐竹400─500吨,产品主要销往马来西亚、美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2001年全镇实现财政税收640万元, 其中工业企业提供的财政税收达440多万元,占全镇财税收入的百分之七十。社坡镇的工业化、 城镇化建设正阔步迈进,热诚欢迎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置业。

罗秀镇位于桂平市的东南部,与平南、容县两县境交界,面积185平方公里。明万历年间建圩,称通济,后以此处多产桑蚕织罗绣锦,改名罗秀(绣)。距县城61公里,桂平到容县、玉林、广州汽车经此通过。辖21个村委会,总人口70449人(2004年底数),其中非农业人口206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99‰。耕地面积32866亩,其中水田27520亩,年产粮食19575吨,农机动力2.8万千瓦。有林面积1.0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0.5%。等级公路里程37公里。重要矿产资源有铁矿、铀矿。主要特产有米粉、玉桂、八角、沙糖桔、松脂,其中罗秀米粉号称""中国一绝""。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泰国辣椒1500亩、沙糖桔1500亩(其中连片500亩),玉桂800亩、八角600亩等三个经济作物示范点,改种优质稻4000亩;种植速丰桉3000亩,种植大玉牛柑1000亩。建成了二元杂母猪、三元杂母猪养殖基地,改良了原有的猪品种,年出售猪花12万头,出栏肉猪42500头、家禽50万羽、肉类总产3800吨,水产放养面积960亩,水产品产量达930吨。

该镇有中学三间,小学22间,中小学教师620人,在校中小学生12350人。

企业560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86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49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52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976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7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4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3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6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50万元。实际利用外资12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33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20元,人均生活费支出1800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2800万元。

招商引资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去年共引进资金1193万元,比前年增长一倍。其中引资343万元建成了罗秀敬贤庄米粉厂、广福红砖厂、新伟纸厂、环城家私厂、两个大型针织厂等6家企业;引进资金700万元开发供销社旧区,建立了一个专业市场,并投入了使用;引进资金150万元开发旧车站,建设罗秀锦绣商住城。(以上数据为2004年数据).。

麻垌镇位于桂平市南部,全年气候暖和,雨充沛,地处玉桂公路沿线,全镇27个行政村,人口87500多人,总面积208平方公里,其中荔枝面积12万亩,是中国著名的“荔枝之乡”。

麻垌的特色产业是荔枝种植和产品加工,荔枝品种有黑叶、丁香、水荔、大造、白糖荔等10多个,其中以和荔为主栽品种;荔枝加工是麻垌的一个传统产业,因其手工细致,烘出的荔枝干色泽光亮并味道甜脆可口,每年的产品供不应求,远销全国各地。目前,全镇已建成华南地区唯一的“无公害水果”荔枝5万亩生产基地,年平均荔枝产量达1.5万吨左右。

麻垌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距麻垌圩约9公里的白石山,山势雄奇,风光秀丽,道家称之为“白石洞天”,为全国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一洞天,是桂平“八景”之一,据史-载:白石洞天从嘉佑三年开始就是道家活动场所,建有寿圣寺、三清观、会仙岩等寺观,是一处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近年来,麻垌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束产业结构,加大圩镇和村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麻垌镇这颗桂南大地的璀璨明珠,在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正以日新月异的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基本情况

社步镇位于贵港东部,桂平市正南。东与油麻上运、六平、谢余,西与蒙圩西村、顺东,下湾团结、龙岭、邓明、双福,南与麻垌莲山、义圹、白石,北与寻旺珍珠,西山西长为邻。民国时期发展成圩,以担水步头旁有社坛,故名。清未民初属中秀里与永和里,民国中后期属南区辖,1953年成立第七区,辖社步、下湾、新民、石冲四个乡,区公所驻地社步圩;1958年成立社步公社;1966年划出下湾等14个大队,另立下湾公社,驻地不变;1984年改为社步乡;属桂平县辖;1990年9月由乡改为镇,驻地不变,位于桂平市城南的郁江南岸,距市城区19公里。

人文情况

全镇2004年未,总人口51685人,汉族,交际操粤语方言。辖15个行政村,1个街委会,120个自然村。335个村民生产小组,40个地、市、镇直部门单位。全镇有16个行政村街小学,2个初级中学,共有40个教学点。在职教职工446人,其中公办教师(含正式工人)342人,代课教师104人;在校小学生6401人,在校初中学生2654人。全镇少年儿童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适龄少年入初中率达97%以上;初中升示范高中人数逐年增加。

地理环境

地属丘陵小山。呈南北走向。主要河流有沿西北界而流的郁江,还有石江河、白花河、骨明河等小溪。土质为红壤土。属淹旱灾害的水火之地。气候温和,1月均温11.3度,7月均温28.7度,年均温21.4度,全年降雨量1700毫米,年无霜期345天。

镇人民政府驻地一是水陆交通方便。陆路位于玉桂二级路旁,辖14公里,镇内有10辆社步至桂平市区专线车,柳微车40多辆,农用车260多辆,还有南区各乡镇和玉桂过往客车货车等,乘车、货运十分方便。水路,有水运公司,河面队,桂华水运公司,三大水上运输企业,共拥有345艘钢质货轮,运力达20万吨以上,千吨以上,400匹马力钢质货轮已有150多艘。上通贵港、南宁,下达市区至梧州等地,乃至直达西江、珠江三角洲、珠海,蛇口、东江等地。二是镇府所在地有22万变电站,3.5万变电站座落,用电十分方便。三是南面靠近全国道教36洞天中第21洞天-白石洞天;北边靠近西山,北回归线等旅游景点。

下湾镇地处郁江河畔,位于桂平市南部,距市区25公里。东与社步镇、麻垌镇接壤,西邻白沙镇,南接木根镇、大洋镇,北同蒙圩镇隔江相望,总面积155平方公里。全镇划分14个村委会,1个街委会,337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总人口6.4万多人,其中城镇非农人口0.4万多人。

下湾镇是典型的“七山半水一分田,一点五分道路兼村庄”格局。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130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l960元。

镇有农民技校1所,技术培训中心直接肩负着科鼓普及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全镇现有普通中学2所,小学14所,在职中小学教师450人,在校学生9845人,镇中心有卫生院,各村有卫生所。

下湾镇地理位置独特,下湾圩渡码头属深水码头,六十年代前该码头乘载着桂平南大区主要货物运输,如今作为圩渡码头,亦是陆路无法替代的。资源极为丰富,下湾镇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岩、石英岩、砂岩、页岩、铁、锰等。本镇特产的石灰石是上好的建筑用料,龙岭村石磨远近闻名,曾远销区内外、广东及东南亚地区。下湾芹菜榜上有名,以其质白、嫩、香、脆风味独具远销广东等地。

" 木根镇位于桂平市南区的中心地带,东和中和、罗秀两镇相连,南同中沙、罗播两乡镇接壤,西跟大洋、下湾两镇交界,北与麻垌镇毗邻。镇政府所在地木根圩距桂平市区40公里。1986年与罗播乡分开,1993年撤乡建立建制镇,全镇辖17个行政村,160个自然屯,297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总人口5.4万多人。

全镇总面积12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295.5亩(水田24878.5亩、早地5417亩),林地面积5532.1公顷,机关学校、圩场等第三产业用地200亩;辖区内建有平合、布新、大虫塘、扦冲、满塘、长生等六座中小型水库,常年有效贮水量达1740多万立方米,灌溉木根、罗播、大洋、下湾、麻垌等多个乡镇。还有泉塘、大井、简井、冲口江等多处优质地下泉水,水资源十分丰富,用水用电均可满足需求。

木根镇是一个经济建设发展势头迅猛,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后起之秀,已跻身桂平市超亿元乡镇行列,2000年被列为贵港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正在争创桂平市一流乡镇。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735万元,农业产值1231万元,企业产值1.2亿元,财政收入137.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0元。农林果方面,形成了优质谷、玉米、红茹、木薯、马铃薯生产基地,良种指天椒基地,荔枝基地,玉桂、八角基地,柿子、榄子基地,松杉基地等六大农特产品生产基地。乡镇企业方面,有毛纺、仿古工艺、药酒、制砖、农产品加工、饮食、交通运输等八大行业。全镇现有2所普通中学,18所小学,在职中小学教师433人,在校学生10280人,“两基”达标。

木根镇是有名的建筑之乡,建筑工程队遍布柳州、桂平、南宁、广东等地,能工巧匠、经济能人比比皆是,每年从外地带回资金多达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现已实现村村通电话、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通公路的三通目标。

木根镇有金珠山、银盒岭、狮子岭、莲花山、高天岭、庙岭等秀丽山峰。。

中沙镇位于桂平市最南端,毗邻玉林市兴业县、北流市、容县等县市,背靠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桂东南第一峰--大容山。距玉林市区50公里,离桂平城区82公里,全镇总面积117.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7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64万亩。现有11个村民委员会,2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万,是一个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边远山区乡镇。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中沙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抢抓机遇,因地制宜,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唱响两首歌,即""民歌""(发展民营经济)和""山歌""(发展林果经济),促进了全镇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2004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1亿元,实现财政税收1695.6万元,位居桂平市30个乡镇之首,人均交税565元,再创广西农村乡镇人均交税新高。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485元。中沙镇因此获得贵港市、桂平市财源建设突出贡献奖。

民营企业是该镇主要的经济支柱。全镇现有集体、民营企业25家,个体企业2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主要从事医药卫生保健、塑料制品、印刷装潢、化肥农药、建筑运输、林业纸制品、能源矿藏、餐饮服务等八大行业,形成了""一线四区""(在源安堂至北市公路沿线建成了上国工业区、沙坡工业区、南乡工业区和中沙商贸区)的自治区级示范园区发展布局。引进和开发了肤阴洁系列、肠胃散、银胡感冒散、朱虎化瘀酊、银胡抗感合剂、威雄宝、中国大绿皇、清阴灵、竹醋液等20多个科技产品。2004年,全镇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产值3.8亿元,营业收入3.35亿元,上交国家税金1650万元,占镇财政收入的97.3%。药海明珠--广西源安堂药业有限公司就座落于此。该公司目前拥有固定资产8000多万元,具备年生产能力10亿元的规模。2004年产值达1.6亿元,上交国家税金1450万元,占全镇财政收入的85.5%,还创出了驰名中外的""源安堂""、""肤阴洁""品牌,该公司董事长莫兆钦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广西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称号,中沙镇连年被评为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先后被授予""广西星火技术密集区""、""广西乡镇之星""和""广西乡镇企业示范区""等称号。

大洋镇位于桂平市南部,东与罗播乡相连,南与玉林市兴业县蒲塘镇、高峰乡接壤,西邻大湾镇,北与白沙镇、下湾镇交界。镇政府所在地距桂平市中心69公里。全镇现有15个村委会,172个自然屯,355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总人口6.95万人,总面积1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14.3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003.33公顷。大洋镇地理位置优越,有大洋河穿境而过,玉林--桂平公路从城镇中部经过,是桂平通往玉林、兴业、陆川、博白、北海等地的主要交通枢纽,距南(宁)梧(州)高速公路入口28公里,交通运输业较发达,市场繁荣,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三县市交界商品贸易集散地。

大洋镇是桂平市的农业大镇,农业在大洋镇的经济中占重要地位。200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8500多万元。主要农副产品有优质大米、玉米、西瓜、荔枝、龙眼、木薯、木材等,其中西瓜、大米、荔枝、龙眼等享誉区内外。有耕地面积40000多亩,林地面积45000多亩,其中黄京山林场2000多亩。有中小型水库四座,总库容量14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0000多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洋镇的工商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现有集体、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53家,年总产值4600万元。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每到圩期,商贾云集,人头涌动,农副产品、工商业品交易十分活跃。

全镇现建有高中一所,初中三所,小学十五所,从业教师580人,在校学生13530人;一级甲等医院一所,全镇从医人员150人;乡级图书馆一座,藏书2000册;村村通广播电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的木偶戏之乡,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近年来,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镇交通和居住环境。现建有日供水量1200吨水厂一座,安装供水管道6.5公里,硬化圩镇路面8500平方米,建造排污沟7500米,建成工商市场、百家岭市场、猪花市场、生牛交易市场、广隆市场等共8000平方米,圩镇面积由1996年的0.46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1.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万人。2004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2500万元,财政总收入240万元,人均纯收1855元.。

大湾镇地处桂平市西南,郁江横贯全镇。东连桂平市大洋镇;南接玉林市兴业县;西交贵港市港南区的东津镇;北和桂平白沙镇隔江相望。辖区面积134平方公里;管辖18个行政村,258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全镇人口6万多人。

大湾镇是桂平市的农业大镇,农业在大湾镇的经济中占重要地位。200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7000多万元。主要农副产品有优质大米、玉米、西瓜、荔枝、龙眼、木薯、木材等。耕地面积37897多亩,其中水田29395亩,旱地8501亩;林地面积25000多亩,其中双岭林场2000多亩。有中小(二)型水库九座,总库容量153.5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0000多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湾镇的工商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现有集体、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453家,年总产值1600万元。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每到圩期,商贾云集,人头涌动,农副产品、工商业品交易十分活跃。

全镇现建有初中二所,小学二十一所,从业教师486人,在校学生10434人;全镇从医人员100多人;乡级图书馆一座。每年农历五月五举行的龙舟赛是大湾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其它还有象棋赛、拖拉机大赛、蓝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民间组织的文体活动。

近年来,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镇交通和居住环境。现建有日供水量1000多吨水厂一座,安装供水管道10公里,硬化圩镇路面7500平方米,建造排污沟7500米,建成工商市场、生牛交易市场、等共5800平方米,圩镇面积由1996年的0.26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0.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0.24万人。2004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4129万元,财政总收入175万元,人均纯收1674元。

白沙镇位于桂平的西部,距市城区32公里,境内有郁江穿腹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为160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委员会,2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数6.4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6.023万人,非农业人口为0.441万,全镇总耕地面积为3906公顷,其中水田面积为2483公顷,早地面积为1423公顷。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2874万元,财政收入276万元,人均收入1542元。该镇水产养殖资源十分丰富,是广西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基地。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甘蔗、花生、玉米、红薯、木薯、大豆、黑美人西瓜、泰国木薯王等,其中优质谷生产及甘蔗生产是本镇的传统产业。有3所中学,21所小学,中小学教师668人,中小学生16522人。

全国著名的七十二洞天福地一罗从岩就位于本镇境内,是桂平旅游业一个重要景点之一,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石龙镇位于桂平市西部,俗称桂平""西大门"",东与蒙圩相邻,西与港北区庆丰镇毗邻,南连厚禄,北与武宣县三里镇黔江隔河相望,南梧二级公路贯穿圩镇等6个行政村。全镇总面积2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882.94亩,林地面积约23万亩。辖区21个行政村街,人口7.7万多人,其中壮族人口占80%。全镇共有23所中小学,其中4所中学,在校学生3660人;小学19所,在校学生7286人。

石龙镇自然资源丰富。镇内有远近闻名的达开水库。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优质大米、龙眼畅销区内外。几年来,石龙镇通过实施""311,3211""工程,以福平、永兴、平阳、五狮、黄塘等样板示范点,辐射带动全镇,大力发展二元杂母猪,三元杂瘦肉型猪。养禽业和水产养殖业主要以发展专业户养殖为主,通过招标发包的形式引来专业户到石龙镇承包山塘、水库搞立体养殖。

石龙镇按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农林稳镇、工业强镇、商贸富镇""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为石龙镇投资的企业提供服务、排忧解难,乡镇企业已成为石龙镇的主要经济支柱。到目前为止,已有金雅选矿厂、福辉冶炼厂、矿粉厂、轧钢厂、新村大米加工厂、丰溢松脂厂、烟花炮竹(包装厂)、针织厂等几家中小型企业。2005年1-6月,石龙镇招商引资共16个新项目,总投资达3590万元。其中投资500万元的桂平市丰溢松香厂,现已建成并投产;投资980万元的石龙圩粮食、木器、禽畜农贸综合市场,已搞好开发的项目报批手续和总体规划设计工作,征地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投资200万元的聚龙商住小区开发项目进展顺利;投资1000万元白马圩综合市场及房地产开发项目二期工程已经开工。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