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文山岩蜿蜒状如卧龙,岩侧有巨石如奔马,名马龙岩,村由此得名马龙村。建国前属恒升乡第21保。 1952年建马龙村。 1961年改名马龙大队。 1984年社改乡,为恒升乡马龙村。 1992年10月撤乡,改为恒升镇马龙村。 马龙村位于恒升镇场镇周边,有8个村民小组,共567户,总人口2015人。其中党员27人,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有劳动力896人,村干部3人。弱势群体、特困户11人,低保户37户,67人。贫困户22户,共72人。80%的村民已参加农村养老保险,99%的村民已参加城乡医疗保险。 |
因老场梁子得名。境内有山梁,梁下多设店铺,时代久远,当地俗称老场,村以此得名老场村。建国前属恒升乡第2保。 1950年改名雷鸣村。 1955年改为八角农业社。 1961年为老场大队。 1984年社改乡,为恒升乡老场村。 1992年10月撤乡,改为恒升镇老场村。 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将老场村4、5、6、7、9、10组和山埝村合并为老场村。 老场村距离恒升镇约0.5公里。全村共10个村民小组,共有483户1926人,其中党员38人,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劳动力780人。弱势群体:贫困户28户,贫困人口78人,低保户82户93人,特困户9户9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09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12人。 |
因村境河堰口有一大山坪塘,塘内种植莲藕,夏天荷花盛开,故以荷花得名。建国前属恒升乡第3、4、5保各一部分。 1950年改名河堰村。 1961年改为荷花大队。 1984年社改乡,为恒升乡荷花村。 1992年10月撤乡,改为恒升镇荷花村。 荷花村位于恒升镇东南方约两公里,有10个村民小组,共436户,全村总人口1386人,村干部4人,共产党员31人,弱势群体:有特困户11户,低保户23户,46人,城乡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51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53人。 |
因境内有“代龙滩”,村以滩得名。建国前属恒升乡第3保。 1951年改名河堰村。 1961年为上游公社光辉大队。 1981年改为代龙大队,1984年社改乡,为恒升乡代龙村。 1992年10月撤乡,改为恒升镇代龙村。 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将姚坪村1、2、3、4组并入代龙村。 代龙村距离恒升镇约2.5公里。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共有212户,696人,其中党员23人。弱势群体:贫困户72户,贫困人口237人,低保户11户12人,特困户4户4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42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5人。 |
因境内有姚坪山和姚坪庙而得名。姚坪村。建国前属恒升乡第4保。 1951年改名姚坪村。 1961年为姚坪大队。 1984年社改乡,为恒升乡姚坪村。 1992年10月撤乡,改为恒升镇姚坪村。 2020年5月将宋庙村与姚坪村5、6、7、8、9、10组合并为姚坪村。 姚坪村位于恒升镇东方约5公里,有10个村民小组,共398户,总人口1207人。其中党员19人,村干部3人。弱势群体:特困户10人,低保户22户47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3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6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44人。 |
因境内有“梓潼观”而得名。梓潼村。建国前属恒升乡第五宝。 1950年改名梓潼村。 1961年为梓潼大队。 1984年社改乡,为恒升乡梓潼村。 1992年10月撤乡,改为恒升镇梓潼村。 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将翠岩村、大同村并入梓潼村。 梓潼村位于恒升镇东南部约约3公里,有10个村民小组,共有445户,全村总人口1419人,其中党员18人,有劳动力人数526人,村干部4人,有特困户7户,贫困户34户99人,普通低保2户2人,重度残疾人20,城乡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419人。 |
谭龙村位于恒升镇南大门,东临石笋镇辉岭村、南依石笋镇金安村,西靠山埝村,北接保卫村、梓潼村。距离广安城区35公里,距恒升镇政府驻地3公里。全村共7个村民小组,共有305户1148人,其中党员24人,村干部3人。全村有耕地726亩。贫困户26户,贫困人口58人,低保户19户38人,特困户9户1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83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5人。 |
因境内有“龙桥”而得名。龙桥村。建国前属恒升乡第7保。 1950年改名菱角村。 1961年为龙桥大队。 1984年社改乡,为恒升乡龙桥村。 1992年10月撤乡,改为恒升镇龙桥村。 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将响台村并入龙桥村。 龙桥村位于恒升镇东南方约4公里,有9个村民小组,共422户,总人口1373人。其中党员33人,村干部3人。特困户6户,6人。低保户13户,20人。城乡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2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0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6户,356人。 |
因村境内有一寺庙,寺庙旁有一片果树,百姓习惯将该寺庙称为“果子寺”,村以此命名。建国前属恒升乡第8保。 1950年改名果子村。 1961年改为红星大队。 1984年社改乡,为恒升乡果子村。 1992年10月撤乡,改为恒升镇果子村。 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将三碑村并入果子村。 果子村距离恒升镇约3.5公里。全村共8个村民小组,共有284户,1006人,其中党员22人。村干部6人。弱势群体:低保户12户34人,困难户37户。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7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60人。 |
因境内观音庙旁的观音桥,而得名观桥村。建国前属恒升乡第6保。 1950年改名坟山村。 1966年从坟山大队拆出建观桥大队,1984年社改乡,为恒升乡观桥村。 1992年10月撤乡,改为恒升镇观桥村。 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将南坪村并入观桥村。 观桥村观桥村位于恒升镇西南方约1.5公里,有11个村小组,共495户,全村人口1950人,其中党员36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劳动力人数585人,村干部3人,贫困户21户44人。低保户21户4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1828人,城乡居民保险1253人。 |
因村境内地势平坦,形似茶盘,百姓习称茶坪坝,村以“茶坪”得名。建国前属恒升乡第10保。 1950年改名茶坪村。 1961年为茶坪公社第一大队。 1984年社改乡,为茶坪乡茶坪村。 1992年10月撤乡,改为恒升镇茶坪村。 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将沙井村并入茶坪村。 茶坪村位于恒升镇西北约6公里处,有7个居民小组,共有343户,全村总人口1021人,其中党员有27人,村干部3名,弱势群体:有贫困户29户,低保户24户31人,城乡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24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15人。 |
因村境南部有一大片红土地,村东有座罗家庙,故以“红”“庙”二字得名红庙村。建国前属恒升乡第9保。 1950年改名罗家庙村。 1961年为茶坪公社第二大队。 1981年将莲花大队分为红庙、四滩、莲花三个大队,1984年社改乡,1992年10月撤乡,改为恒升镇红庙村。 2020年5月,将四滩村并入红庙村。 红庙村位于恒升镇西南方,面积约0.41平方公里,距恒升场镇距离约12公里,共有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203户,691人。其中中共党员19人,入党积极份子2人村干部6人,组干部5人。全村共有劳动力351人。弱势群体中有特困户3户;低保户18户49人。城乡医疗保险参保691人,城乡养老保险378人。 |
因位于高城村和沙井村之间,当地戏称该村为中间使者,故名中使村。建国前属恒升乡第10保。 1950年改名和平村。 1961年为茶坪公社和平大队。 1981年将和平大队分为高城、中使两个大队,1984年社改乡,为茶坪乡中使村。 1992年10月撤乡,改为恒升镇中使村。 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将八角村、高城村并入中使村。 中使村位于恒升镇西部,距恒升场镇约8公里,幅员面积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0.14亩,辖5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09户、680人,中共党员22人。现有村级公路3.5公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为6500元。 |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传承红色革命文化而得名。长征村。建国前属恒升乡第11保。 1950年改名玉皇村。 1961年为茶坪公社长征大队。 1984年社改乡,为茶坪乡长征村。 1992年10月撤乡,改为恒升镇长征村。 长征村位于恒升镇西南方约4.5公里,有9个村民小组,共412户,全村总人口1308人,其中党员34人,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劳动力680人,村干部3人。弱势群体:有特困户17户17人,低保户37户87人。城乡保险: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98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1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