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属铜仁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 明代,属铜仁长官司和撤司改县后的铜仁县辖地。 清沿明制。 清末,移县治后属铜仁府直辖。 民国二年(1913年),撤府后属铜仁县。 1949年底,分别属于城关区的第9、10保和营桐区谢桥乡的第2、3、4保。 1989年,撤销城关镇,设环北街道。 1992年,撤销灯塔乡,将灯塔行政村并入环北街道。 2005年,将灯塔村、龙田村和纸厂居民委员会划归灯塔街道。 |
明、清时,属铜仁长官司及撤司改县后的铜仁县直属地和(司)县属的扣答乡地。 清末,移县治后直属铜仁府。 民国二年(1913年),撤府后属铜仁县第一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模范镇和营桐乡。 1949年12月,属第一区(城关)和第四区(营桐)。 1989年,撤销城关镇,设河西街道。 1992年,撤销锦江乡,并入河西街道。 |
元代时期,属铜仁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 明代时期,属铜仁长官司和撤司改县后的铜仁县及省溪长官司六家洞地。 清代时期,分别属铜仁县和省溪长官司六家洞地。 清末时期,移县治后属铜仁府直辖。 民国二年(1913年),撤府后分别属铜仁县和省溪县的东区。 1949年,底分别属于马岩乡的第7、8、9、10保和石竹乡的第4、6、7保。 1961年,分别属于马岩公社、灯塔公社(含三寨公社)和石竹公社(1963年建立寨桂公社)。 1992年,撤销灯塔乡,将其灯塔村同原环北街道合并成立新的灯塔街道。 2005年10月,将环北街道的灯塔村、龙田村和纸厂居民委员会、谢桥街道的寨桂村、柑子冲村、漾头镇的马岩村、共同村、滑石乡的滑塘村划给新成立的灯塔街道。 2006年8月13日,灯塔街道正式挂牌。 |
明、清时期,属铜仁长官司、铜仁县的坡头乡、龙鱼乡地。 清末时期,移县治后直属铜仁府。 民国二年(1913年),撤府后属铜仁县。 1949年12月,成立川硐区(第六区),驻川硐,下辖川硐乡、马岩乡、大兴乡。 1956年9月,撤区并乡,改为中心指导组(后又改为工作委员会)。 1957年,又并为川硐(含白水、滑石)、小江口2乡。 1959年1月,3县合一,成立大人公社。 1961年8月,恢复川硐区,下辖川硐、白水、德胜屯、灯塔及后来增设的小江口、滑石、三寨7个公社。 1992年,川硐、小江口2乡合并为川硐镇。 2016年1月,撤销川硐镇建制,设置川硐街道。 |
原名市中街道,市政府驻辖区。 1932年建中山、中正、临安、中流4镇,1941年撤临安、中流2镇,1946年撤中山、中正2镇,1950年建城关区,1955年改城关镇,1958年建城关公社,1966年改城关镇;1987建市中街道办事处。 位于铜仁市境中部,三面环水,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2.3万,辖西门、江宗门、下南门、小十字、付家山、大十字、中南门、东门8个居委会。 地、市机关多在辖区内。 2019年5月21日,铜仁市碧江区析市中街道置锦江街道,11月锦江街道更名铜兴街道。 铜府函〔2019〕56号2019年,11月,碧江区市中街道更名为锦江街道。 铜府函〔2019〕147号。 |
1950年建城关区,1955年改镇,1958年建公社,1966年改镇,1987建市中街道办事处。 位于市境中部,三面环水。 1997年,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2.3万,辖西门、江宗门、下南门、小十字、付家山、大十字、中南门、东门8个居委会。 2019年5月,铜仁市碧江区析市中街道置锦江街道(行政代码520602007),2019年11月,原锦江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并更名为铜兴街道(行政代码520602007)。 |
2019年,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铜仁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黔府函〔2019〕114号),同意碧江区析置正光街道。 |
明为铜仁长官司辖地。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撤司建县后为钢仁县长坪乡、坪茶乡地。 清末移县治后两乡属铜仁府直辖。 民国二年(1913年),撤府后属铜仁县。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为第三区区公所驻地并设长坪联保。 1949年12月,成立营桐区(第四区)驻金鳞寺,后迁驻坝黄。 1955年8月,更名坝黄区。 1956年9月,撤区并乡,改为中心指导组(后又改建为工作委员会)。 1959年1月,3县合并为大人公社。 1961年8月,恢复坝黄区。 此后,时分时合。 1992年,坝黄、官庄、长坪、木弄4乡合并为坝黄镇。 |
元代,属顺施溪样头长官司。 明、清,为施溪长官司辖地。 民国二年(1913年),为省溪县的东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置大洞镇。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省溪县第三区第三联保第4、5、6保(大酮喇、落水龙、老屋场)。 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马岩乡。 1953年,由马岩乡分出置云场坪乡。 1957年,并人马岩乡。 此后与马岩乡时分时合。 1985年1月,马岩乡的云场坪、枫木坪、路腊3个行政村和云场坪矿区划出建立云场坪镇。 |
元、明、清分属施溪样头长官司和省溪坝场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地。 民国二年(1913年),施溪长官司划归新设置的省溪县,为该县的东区(1923年改称第五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撤销省溪县,原施溪长官司地划属铜仁县。 1950年1月,成立六龙区(第二区)驻竹园庄(今石竹,后迁驻柑子冲)。 1955年8月,六龙区迁驻漾头,更名漾头区,下辖石竹、瓦屋、敖寨3乡。 1992年,漾头、马岩2乡合并为漾头镇。 |
明、清属铜仁府辖的铜仁长官司和撤司改县后的铜仁县的坪茶乡地。 清末移县治后坪茶乡属铜仁府直辖。 民国二年(1913年),撤府后属铜仁县。 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置桐木乡。 1956年,棉花坪乡与谢桥乡的一部分合并为桐木坪乡。 1957年,桐木坪乡并入卜口乡。 1992年,卜口乡改侗族乡。 |
明永乐三年(1405年),设滑石江巡检司,属氧子坪长官司,后改属铜仁府,更名滑石巡检司。 明正统元年(1436年),裁巡检司,改为驻军地滑石营。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降为滑石汛。 明滑石属铜仁长官司、铜仁县坡头乡地。 清代仍为铜仁县坡头乡地。 清末移县治后属铜仁府直辖。 民国二年(1913年),撤府后属铜仁县。 1953年,设滑石乡。 1992年,撤销滑石苗族侗族乡、白水乡、三寨乡,将3乡及撤销后的灯塔乡的滑塘行政村合并建立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 |
明、清属铜仁府辖的铜仁长官司和撤司后改设的铜仁县的客寨乡、龙鱼乡。 清末移县治后两乡属铜仁府直辖。 1913年,撤府后属铜仁县。 1992年,和平、德胜屯、矮龙土家族3乡合并为和平土家族侗族乡。 |
元代,属施溪样头长官司辖地。 明、清,为施溪长官司地。 民国二年(1913年),施溪长官司地划属省溪县东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撤销省溪县,辖地分别属铜仁县瓦屋乡和漾头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乡合并为瓦屋乡。 1959年,再次分置。 1992年,瓦屋侗族乡、漾头侗族乡与原漾头的丁家溪村合并为瓦屋侗族乡。 |
明、清属铜仁府省溪长官司敖寨洞。 清末移县治所后属铜仁府辖敖寨乡。 民国二年(1913年),设省溪县,六龙山瓮慢部分划属省溪县北区(1923年改称第四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分别属于省溪县直属联保第七保和铜仁县第一区竹园联保的第四保。 民国三十年(1941年),撤销省溪县,瓮慢划归铜仁敖寨乡。 1953年,从敖寨乡分出瓮慢乡,从石竹乡分出大坪乡。 1956年,瓮慢乡和大坪乡合并为牛场乡。 1957年,又分别并人敖寨乡和石竹乡。 1961年,甘溪坪管理区的甘溪坪部分和瓮慢管理区合并建立瓮慢公社。 1992年,瓮慢侗族土家族乡改名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