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天达梦地名网 > 2022年福建省卫生社区[7]

2022年福建省卫生社区[7]

  2022年12月,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社会各界监督,保证创建省级卫生村镇工作的质量,福建省爱卫办对2022年拟命名为福建省卫生乡镇、福建省卫生村、福建省卫生社区的59个镇(乡)、542个村、202个社区名单进行公示。
  曾林村委会:在镇东北部。辖曾林、后垵、路山头3自然村。有14村民小组,946户,3570人。清属民安里西莲塘保。1943年属民石乡曾林保。1950年属第六区曾林乡。1959年属马巷公社曾林大队。1984年改称曾林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曾林:在镇政府驻地2公里。传原为曾姓居住地,当时树林茂盛,故名曾林。有10村民小组,630户,2360人。多蒋姓。最早有汀溪大渠有经过此村。路山头:在……。
  沈井村委会:在镇北部。辖沈井、长生洋、芸头3自然村。有9村民小组,475户,1980人。清属同禾里沈井保。1943年属民石乡沈井保。1950年属第六区曾林乡。1961年析置沈井大队,属巷西公社。1964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沈井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沈井:在镇政府驻地北3。3公里。原为沈姓始居地,有大井大旱不涸,故名沈井。有285户,1400人民。多陈、沈、魏姓。芸头:在镇政……。
  黎安村委会:在镇中部。辖内林、田边、林柄、山前、面前5自然村。有9村民小组,705户,2710人。清属民安里内林保。1943年属侯牧乡内垵保。1950年属第五区黎安乡。1959年属改为黎安大队,马巷公社。1961年属巷西公社。1964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黎安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内林:据说此地原为梨树林,后成村落。故名梨林。“内”与“梨”方言近音,衍成内林。有174户,69……。
  市头村委会:辖市头、孙厝2自然村。有6村民小组,327户,1330人。清属民安里市头保。1943年属仁风乡市头保。1950年属第五区坂亭乡,1959年属马巷公社舫阳大队。1961年析置市头大队,属巷南公社。1964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市头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市头:据传初建村时,有堪与师言,房屋若是都建成坐东向西,以后便可以此作起点至马巷发展成一条街,故名市头。有6村民小组……。
  临海大水塘名西湖,后渐淤积,改西河,后衍今名。清属民安里十一都小崎保。1943年属侯牧乡李厝保。1950年称海滨乡。1959年为马巷公社海滨大队。1961年析置西炉大队,属巷西公社,1964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为后滨乡西炉村委会。1987年属马巷镇。1997年属同安区,2003年属翔安区,2006年2月改制为社区。西炉社区……。
  内官:传原为冠姓地名邵厝,后为陈姓取代。清朝中叶这里出了官,所以改称为内官。有429户,1682人。为明万历年间,廉州知县大廷、文举人陈鸿猷;清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文举人武功将军陈贯中;陈升三;闽安协副将陈上国;国子丞陈显驹故里。东边:村位于一台地凹陷部东面,故名。有108户,487人。多陈姓。……。
  亭洋村委会:在镇西南部。辖亭洋、新乡、利来美、黄厝、坑尾、则大行、塘厝港7自然村。有14村民小组,380户,2550人。属翔风里封侯保。1943年属侯牧乡亭洋保。1950年属第五区山亭乡。1959年称山亭大队,属马巷公社,1961年析置亭洋大队,属巷南公社,1964年东坑公社,1969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亭洋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亭洋:在镇政府的西南3。4公里。传村民祖先原……。
  上塘村基本概况上塘村是内厝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福厦公路贯村而过,交通顺利。全村总人口3118人,872户,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上塘、西塘、内厝、顶内田、蔡厝口五个自然村。全村共有耕地1700亩,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是个典型的旱地村。内厝、蔡厝口两个自然村,村临福厦公路,店面、房屋出租是村民的一大收入来源,而上塘、西塘、顶内田三个自然村,农业是村民的生活支柱,经济相对较不活跃,特别是顶内……。
  大帽山社区是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213103003。
  据传蒋、石、许姓首先在此开店,继龙山市、下埔市之后,成为圩集,故名。清属同禾里新圩保,1943年属公安乡新圩保。1950年属同安县第六区新圩乡;1956年属汀溪区新凤乡管辖;1958年属新圩乡;1959年属布塘公社,1960年属汀溪公社管辖;1964年属新圩公社下属新圩大队;1984年为新圩乡新圩村;1988年属新圩镇新圩村,1989年其所属居民组和集体户析出设龙新居委会,1990年所属马塘自然村……。
  铁砧山下原有竹林,兴竹桩拦溪筑坝,故名。1960年华侨农场建场在竹坝。1966年将原属果园公社的竹坝自然村划归农场。1966年改称竹坝管区。2019年为适应社会变化要求,由原竹坝管区改制成竹坝社区,沿用至今。竹坝社区……。
  因辖区居民多数为归侨而命名的居委会。1960年6月,因印度尼西亚当局反华排华,祖国为保护侨胞的生命安全和正当权益,派船接运难侨回归故里,在同安创办“国营福建省同安竹坝华侨农场”,安置接回的侨胞,此后又数次安置越南、菲律宾、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归侨,设立新村管区、上寮管区。2019年4月合并两个管区成立侨安社区,沿用至今。侨安社区……。
  社区紧邻同安区母亲河东溪溪,坐拥6万平米的湿地公园,水清树绿,鸟语花香,白鹭飞舞,是生态宜居的好所在。明清属长兴里安岭保,民国年间属西洋保。1950年属西洋乡。1959年属西洋大队。1984年属西洋村。2012年征地开发商品房禹洲.溪堤尚城,2012年厦府[2012]189号文命名五秀一里、二里、三里、四里、西洋一里、二里、三里,2016年厦府[2016]285号文命名香溪东西南北路,同年成立香溪……。
  白沙仑山体沙土白色,俗称白沙仑,社区因名。宋属同安县。清至民国初属同安县归德里九都、十都湖田、林塘保。1943年属莲山乡湖美保。1950年属湖美乡。1956年属莲湖乡。1958年3月属永丰乡,同年5月设白沙仑农场。2018年白沙仑农场改制为白沙仑社区。白沙仑社区……。
  因夫妻船俗称白水婆,避难到此,建村定居,故名。民国时期属海澄县白水镇,果市、南市、米市、西街四保,新中国成立初期属海澄县第五区白水镇,1959年属海澄县浮宫公社白水大队,1960年并县称龙海县白水公社白水镇,1984年改称龙海县白水镇白水社区居委会,1993年改称为龙海市白水镇白水社区居委会并沿用至今。白水社区……。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