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元年(1912年)后,设区公署、水洛镇。 1949年以后,设水洛区。 1951年6月,庄浪县人民政府从维新(今南湖)迁至水洛。 1956年3月,撤销水洛区,设立城关镇。 1958年9月,成立水洛公社,驻县城寺坪巷;同年12月,庄浪县并入静宁县后,属静宁县水洛公社。 1961年6月,析设南坪公社;同年12月,恢复庄浪行政区时,为庄浪县水洛公社。 1964年7月,从水洛公社划出城区,恢复城关镇,驻礼堂巷。 1968年11月,撤销城关镇,并入员水洛公社。 1976年,水洛公社迁驻李家庄(现新昌街)。 1983年,水洛公社改乡。 1984年6月,从水洛公社分出东关、西关、王庄和李家庄4村成立水洛城镇,驻地礼堂巷。 2004年,水洛乡与水洛城镇合并为水洛镇,镇政府由礼堂巷迁驻新昌街(原水洛乡政府驻地),原白堡乡峰山、崖王2村划入水洛镇。 |
秦、汉时设水洛亭。 东晋时期称水洛城,东晋义熙七年(411)西秦攻后秦于水洛城,为史册最早记载(见《晋书·载记第二十五》)。 《水经注》称水洛亭。 金皇统二年(1142)设水洛县。 元初并入陇干县。 明、清为静宁州南部大镇。 1940年设水洛镇,属静宁县。 1942年划属庄浪县。 1949年设水洛区。 1951年庄浪县人民政府由南湖迁至水洛城。 1956年撤水洛区设城关镇。 1958年撤城关镇建水洛公社。 1983年改置乡。 1984年从水洛乡析置水洛城镇(驻水洛城礼堂巷)。 2004年撤水洛乡并入水洛城镇,同时水洛城镇更名为水洛镇(驻地迁至原水洛乡驻地李家庄),形成现今区域范围。 |
从元代开始,庄浪路、州、县、乡的治所均设于此。 民国二十八年(1940年),设维新镇。 1949年后,设维新区。 1951年,县城迁至水洛后,此地为维新区政府所在。 1958年9月,公社化时,设立南湖公社;同年12月,庄浪县并入静宁县,属静宁县庄浪公社。 1961年6月,分出赵墩、岳堡、杨河公社;同年12月,恢复庄浪行政区时,又为庄浪县南湖公社。 1964年,撤销杨河公社,原队归属。 1980年,又恢复杨河公社。 1983年,改为南湖乡。 1986年12月,撤乡建南湖镇。 |
1949年以前,设金锁镇。 1949年以后,为金锁区。 1958年9月,设朱店公社;同年12月,庄浪县并入静宁县,为静宁县朱店公社。 1961年6月,分出万泉和大庄2公社;同年12月,恢复庄浪行政区,为庄浪县朱店公社。 1962年,又分出部分大队设刘庙公社。 1964年,撤刘庙公社,原队归属。 1980年,又以原行政区划恢复刘庙公社。 1983年,改为朱店乡。 1986年12月,撤乡建镇。 2004年,撤刘庙乡,所辖8村划归朱店镇。 |
1949年以前,属新泰乡。 1949年以后,设新泰区。 1958年9月,公社化时,属朱店公社;同年12月,庄浪县并入静宁县,属静宁县朱店公社。 1961年6月,分设静宁县万泉公社,驻万家沟门;同年12月,恢复庄浪行政区,为庄浪县万泉公社。 1983年,改为万泉乡。 2002年,撤乡建万泉镇。 |
民国元年(1912年)后,为静宁县焦韩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划归庄浪县,改名新陇乡。 1949年后,设新陇区。 1957年,华亭县山寨区的店峡乡、主山乡划入。 1958年9月,公社化时,设韩店公社,驻韩家店;同年12月,庄浪县并入静宁县后,属静宁县韩店公社。 1961年6月,分设郑河公社;同年12月,恢复庄浪行政区时,为庄浪县韩店公社。 1962年,又分出试雨公社。 1964年,试雨公社并回。 1983年,改为韩店乡。 2002年10月,撤乡建韩店镇。 2004年,撤销颉崖乡,将其所辖聂子坪、菜子湾两村划归韩店镇。 |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以静宁划归庄浪的宁阳乡北部,新设卧龙乡。 1949年以后,设卧龙区。 1958年12月,庄浪县并入静宁县时,设静宁县卧龙公社,社址山集梁。 1961年6月,分设阳川公社、白堡公社;同年12月,复庄浪行政区时,为庄浪县卧龙公社。 1964年,撤销白堡公社,原队归属。 1980年,又恢复白堡公社。 1983年,改为卧龙乡。 2004年,撒销白堡乡,将所辖后梁、杨魏、仇沟、仇梁、刘栗、罗家和上郝家七村划归卧龙乡。 2015年,更名为卧龙镇。 |
1949年以前,分属宁阳乡,卧龙乡。 1949年以后,分属新泰区,卧龙区。 1958年9月,公社化时属卧龙公社;12月庄浪县并入晋宁县后,属晋宁县卧龙公社。 1961年6月,分社阳三川公社(后简称杨村公社),社址设在刘家湾;12月恢复庄浪行政区时,为庄浪县阳川公社。 1983年,改为阳川乡。 2015年,撤乡改镇。 |
1949年以前,境域东部属新陇乡,西部属水落镇。 1949年以后,分属水落、新陇2区。 1958年9月公社化时,分属永和、颉崖2公社;同年12月庄浪县并入静宁县后,分属静宁县永和、颉崖2公社。 1961年6月,分设静宁县盘安公社,社址岔儿李家,后迁址王公家;同年12月恢复庄浪行政区时,为庄浪县盘安公社。 1964年10月,颉崖公社并入。 1980年,颉崖公社分出。 1983年,改为盘安乡。 2004年,撤颉崖乡。 所辖焦湾、端湾、赵吴、颉崖、牡丹嘴、六房沟、梁家寺湾、樊庙、陈家、窑刘家、上雷、下雷12村划归盘安乡。 2015年,撤乡改镇。 |
1949年以前,属宁阳乡。 1949年以后,属新泰区。 1954年,青龙沟、王家山从秦安县划归庄浪县新泰区。 1958年9月公社化时,属朱店公社;同年12月,庄浪县并入静宁县后,属静宁县朱店公社。 1961年6月,分设静宁县大庄公社,社址大庄李家;同年12月,恢复庄浪行政区时,为庄浪县大庄公社。 1962年,析设刘庙公社,社址刘家庙。 1964年,刘庙公社并入大庄公社。 1980年,恢复刘庙公社。 1983年,大庄公社改为大庄乡。 2016年,甘肃省政府同意撤销庄浪县大庄乡,设大庄镇。 |
1949年以前,属通化镇。 1949年以后,属通化区。 1958年9月公社化时,属通边公社;同年12月庄浪县并入静宁县后,属静宁县通边公社。 1961年6月,分设静宁县新集公社,社址新集;同年12月恢复庄浪行政区时,为庄浪县新集公社。 1964年,新集公社并入通边公社。 1980年,分为通边公社和新集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新集公社改为通化乡。 2004年,通边乡并入通化乡。 2016年7月,甘肃省政府同意撤销庄浪县通化乡,设立通化镇。 |
民国元年(1912年)后,为静宁县章麻镇岛。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划归庄浪后改名永宁镇。 1949年以后,分属通化区永宁、鱼化、芦窦3乡。 1958年9月,公社化后,属通边公社。 1958年12月,庄浪县并入静宁县后,属静宁县通边公社。 1961年6月,从通边公社分出,成立静宁县永宁公社,社址谈家街子。 1961年12月,恢复庄浪行政区后,为庄浪县永宁公社。 1983年,改为永宁乡。 2018年,撤永宁乡改永宁镇。 |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静宁县良野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庄浪县良邑乡。 1949年后,分属通化区的何柳、良邑乡和水洛区的宝泉乡。 1958年12月,庄浪县并人静宁县后,属静宁县通边公社。 1961年6月,分设静宁县良邑公社,社址良邑店;同年12月,恢复庄浪行政区时,为庄浪县良邑公社。 2015年2月28日,灵台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上良乡撤乡改镇工作的议案。 |
明、清时,称计都镇。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称安东镇。 1949年后,设安东区。 1955年,并入维新区。 1958年9月公社化时,属庄浪公社;同年12月,庄浪县并人静宁县后,属静宁县庄浪公社。 1961年6月,分设静宁县岳堡公社,驻岳家堡子;同年12月,恢复庄浪行政区时,为岳堡公社。 1983年,改为岳堡乡。 2018年7月,岳堡乡撤乡建镇。 |
1949年以前,境域北部属维新镇,南部属水洛镇,西部属卧龙乡,牛家沟、李茂儿家2村属隆德县。 1949年以后,划归水洛区。 1953年,设柳梁区,以驻地命名,辖8乡。 1955年,并入水洛区,为柳梁乡。 1958年9月公社化时,设柳梁公社,社址柳家梁;同年12月,庄浪县并入静宁县后,属静宁县柳梁公社。 1961年6月,分出部分归新设的白堡公社;同年12月,恢复庄浪行政区时,为庄浪县柳梁公社。 1964年,撤销白堡公社,原队属归属。 1980年,恢复白堡公社。 1983年,改为柳梁乡。 2004年,撤销白堡乡,所辖白家阳坡、蒙家河湾、党家、柳渠、陈山和柳家乱庄6村划归柳梁乡。 2018年,撤乡改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