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武清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武清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元代为卫帅府镇抚衙驻地。

明洪武初为武清县治所,历明、清、民国均为县治所。

建国初期为武清县人民政府驻地,1950年县政府迁往杨村,遂为第一区公所驻地。

1930年6月划为第一区(驻地城关),1939年分别属于武清县第一区城关乡、韩指挥营乡、东马房乡、大南旺乡和杨仲河乡。

1948年11月解放,分别属于武清县第一区、第九区和第十区。

1949年5月分别属于武清县第一区和第九区,1949年10月全县调整区划分别改成第一区和第三区,1950年8月全县区划调整,1952年一区改九区。

1953年城关设为区辖镇,1956年撤区并乡,建城关乡。

1958年建城关红旗公社,1959年,改称城关公社,1982年,改称城关乡(为公社体制改革试点)。

1988年撤乡建镇更今名,名称沿用至今。

据考古发掘,自新石器时代起,东马圈周边地区即有人类活动遗迹。

境内最早的考古发现为辽元时期村落遗址,分别为董标垡、小蘑菇屯、半城遗址。

由此可见,至少在辽元时期,东马圈境内既有村落形成,距今已一千多年。

自辽代起,境内曾经历六次徙民迁入。

明朝洪武初年以后,各路移民来此定居,依河建村,凭马房、马圈立户。

清末东马圈只有几十户人家,到光绪七年(1881年)境内已有13个村,533户人家,旗粮地13700000平方米。

庙宇34座,学堂17个,街道26条,井81口。

呈现出村村有街道,村村有水井,村村有庙宇,村村有学堂的初步繁荣景象。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京山铁路天津段通车后,因紧靠落垡车站,经济日渐繁荣,人口逐年增多。

1914年武清县属京兆特别区,境域随之归属。

1928年撤销京兆尹公署。

武清隶属河北省,缺列一等县,境域随之归属。

1934年,武清县设八区,辖369个自治乡。

因东马圈紧临京山铁路,相对繁华,设为乡置。

1953年县实行区、乡两级建制,东马圈区下辖11乡,39个村。

1957年,撤区并乡,十一区改为东马圈乡。

1958年,东马圈乡和豆张庄乡合并,改为东马圈人民公社。

1968年东马圈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

1995年5月1日,经天津市民政局批准,东马圈镇撤乡建镇,改称东马圈镇,名称沿用至今。

清代成为一处繁华集镇,曾在此驻有外委。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仍习称为皇后店。

1939年分属武清县第七区黄花店乡、梁各庄乡、甄营乡及八里桥乡。

1945年10月曾一度解放,同年底复沦陷为待解放区。

1948年11月解放,属津武县第五区。

1949年5月,津武县撤销,属武清县第十一区。

1949年10月改称第八区,1950年8月改称第九区,1952年1月改称第十一区、第十二区。

1953年7月分属于第十一区眷兹乡和第十二区甄营乡、八里桥乡、黄花店乡、鱼市庄乡和冀营乡。

1956年分别属于第十一区南双庙乡和第十二区黄花店乡、梁各庄乡和八里桥乡。

1957年5月至1958年2月,建黄花店乡,1958年9月,改为黄花店卫星公社,1959年3月改称黄花店公社。

1983年4月,改称黄花店乡,恢复黄花店乡人民政府。

1998年12月,天津市政府批准黄花店乡撤乡建镇。

1999年1月,正式建镇,名称沿用至今。

1939年分属武清县第七区石各庄乡和梁各庄乡。

1945年10月曾一度解放,同年底复沦陷为待解放区。

1948年11月解放,分属于津武县第四区和第五区。

1949年5月因津武县撤销,分属于武清县第十一区和第十五区。

1949年10月,分别改称第八区和第九区。

1950年8月,分别改称第九区和第十区。

1952年改称第十二区。

1953年7月全县建乡,分属于第十二区石各庄乡、敖嘴乡和梁各庄乡。

1956年分属于第十二区石各庄乡和梁各庄乡。

1957年全县撤区并乡属石各庄乡。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属于黄花店卫星公社。

1961年6月,建立石各庄人民公社,隶属武清县;1968年3月,公社建立革命委员会。

1979年10月,取消革命委员会,恢复建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8月,恢复石各庄乡,隶属武清县;1995年5月,经市政府批准,撤乡建镇,建立石各庄镇人民政府,隶属武清县。

辽、金时期(947-1234)形成村落,地处湮淤前的三角淀北缘,始由王姓人家居于土埠之上,得名王家坨。

附近有河,称王家坨河(现已湮淤无痕迹)。

明朝天顺(1457-1464)年间,有锦衣卫千户王清在此设立盐厂、苇垛,称霸一方,遂将王家坨习呼为王清坨。

清朝(1644)以后,以王清二字谐音亡清,改为王庆坨。

顺治九年设王庆坨营,11年改为都司,咸丰四年,修筑环镇土围墙。

1939年分属于武清县第八区王庆坨乡和东沽港乡。

1945年10月曾一度解放,同年复沦陷为待解放区。

1948年11月解放,属津武县第三区。

1949年5月因津武县撤销,属武清县第八区。

1949年10月改称第十区,1952年1月改称第十三区。

1953年7月全县建乡,分属于第十三区郑家楼乡、苑家堡乡、复兴庄乡、三河曾乡及王庆坨镇(县辖镇)。

1956年全县并乡,分别属于第十三区王庆坨乡和尤张堡乡。

1957年2月全县撤区并乡,属王庆坨乡。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属王庆坨公社。

1988年8月撤乡建镇,改称王庆坨镇。

1939年分别属于武清县第七区石各庄乡、第八区汊沽港乡、六道口乡、王庆坨乡及安次县。

1945年10月曾一度解放,同年底复沦为待解放区。

1948年11月解放,分别属于津武县第三区和第四区。

1949年5月撤销津武县,分别属于武清县第八区和第十五区。

1953年7月全县建乡,分别属于第十三区苑家堡乡、陈嘴乡、六道口乡和西肖庄乡。

1956年全县并乡,分别属于第十三区汊沽港乡、尤张堡乡、六道口乡。

1957年2月全县撤区并乡,属汊沽港乡。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并入王庆坨公社。

1974年3月从王庆坨公社划出,成立汊沽港公社,驻地分富强、勤劳、立新、红旗四个生产队;1983年改公社为乡镇建制,称汊沽港乡,乡政府驻地原富强、勤劳、立新、红旗四个生产队分别更名为一街、二街、三街、四街。

1997年8月19日,以原行政区划撤乡建立汊沽港镇。

2011年启动示范镇建设,12月四街启动撤村建居;2013年4月启动曹场、南五间房撤村建居;2014年被住房建设部评为全国重点镇。

2015年四街、曹场、南五间房搬迁至港韵新苑小区。

清朝时属香河县,1958年划入武清县。

1939年分别属于武清县第四区辛庄寺乡、小营乡、香河县和宝坻县。

西部青龙湾以南的河北屯、桐高庄、李大人庄等27个行政村,原属香河县。

1946年1月划入武清县。

同年8月,复归香河县。

1948年4月,再次划入武清县,编为第十一区(驻河北屯)。

1949年3月,河北屯管理区又划归香河县,编为第七区。

1950年8月,改属香河县第三区(驻刘宋)。

1956年7月,建为李大人乡(17村)、河北屯乡(16村)。

1958年1月,并为河北屯乡。

经武清县与香河县协商,1958年9月,河北屯等27个行政村又划入武清县,并入筐儿港北公社。

1961年6月,分属河北屯公社、下伍旗公社。

东部的南口哨、北口哨、杨家街等13个村,民国时期属武清县第四区。

1945年9月至12月,开辟为解放区。

1946年10月,第二次解放。

属第四区(大良)。

1950年8月,改称第五区。

1952年12月,改称第六区。

1953年6月,划为南口哨乡、辛庄寺乡。

1958年1月,撤区并乡,属大良乡。

1958年9月,属筐儿港北公社。

1959年6月属大良公社。

1961年5月,从大良公社析出河北屯自然镇和32个自然村,建河北屯公社。

1983年4月,称河北屯乡。

2000年3月,撤乡建镇。

1939年分属武清县第五区康裕庄乡、上马台乡和大朱庄乡。

1948年11月解放,分属武清县第七区和第十四区。

1949年5月分属武清县第七区、第十四区和宝坻县。

1949年10月全县调整区划,分别改称武清县第十四区、第十五区和宝坻县。

1950年8月分别改称武清县第七区和宝坻县。

1952年1月,改称武清县第三区和宝坻县。

1953年7月全县建乡,分属武清县第三区甘庄乡、刘庄乡、魏家堡乡和宝坻县。

1956年全县并乡,分属于武清县第三区甘庄乡、魏家堡乡和宝坻县。

1957年全县撤区并乡,有一部分由宝坻县划归武清县,均属于康裕庄乡。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属于大黄堡公社,同年底划归梅厂公社。

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分属梅厂公社和肖刘社农场。

1973年分属大黄堡公社和上马台公社。

1974年均属上马台公社。

1995年由上马台乡改为上马台镇,名称沿用至今。

1930年6月属武清县第一区(城区)。

1948年12月4日解放。

1949年1月,分属一区(城关)、六区(河西务)、十区(北旺)。

1950年8月,除北刘庄属一区外,其余村属二区。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属城关红旗公社。

1959年3月,合并为大王古庄管区。

1961年5月从城关公社划出17个村,建大王古庄公社。

1983年4月,改称大王古庄乡。

2001年10月,撤乡建镇,名称沿用至今。

1939年分别属于武清县第七区庞庄子乡、梁各庄乡、茨洲乡和第八区渔坝口乡。

1945年10月曾一度解放,同年底复沦为待解放区。

1948年11月解放,分别属于武清县第四区和第五区,1949年5月因津武县撤销,分别属于武清县第十一区和第十五区。

1949年10月全县调整区划,分别改称第八区和第九区。

1950年8月分属第八区、第九区、第十区。

1952年1月,分属第十二区和第十三区。

1953年7月全县建乡,分属第十二区大旺村乡和第十三区陈嘴乡、渔坝口乡、庞庄子乡、艾蒲庄乡。

1956年全县并乡,分属第十二区梁各庄乡、第十三区陈嘴乡、庞庄子乡。

1957年全县撤区并乡,属陈嘴乡。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属黄花店卫星公社和王庆坨公社。

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建陈咀公社,1986年6月改陈咀乡。

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辖陈咀、渔坝口一村、渔坝口二村、渔坝口三村、渔坝口四村、东肖庄、庞庄子、李场村、小王村、杨庄子、大旺村、艾蒲庄一村、艾蒲庄二村、艾蒲庄三村14个行政村,2001年10月撤乡建镇。

1939年分别属于武清县第六区东柳行乡、东洲乡和第七区茨洲乡、南双庙乡。

1945年10月曾一度解放(茨洲乡、南双庙乡),同年底复沦陷为待解放区。

1948年11月解放,分别属于武清县第十一区、第十二区、第十三区。

1949年10月全县调整区划分别改成第七区、第八区和第十一区。

1950年8月全县调整区划改称第九区。

1952年1月改成第十一区。

1953年7月全县建乡分别属于第十一区豆张庄乡、高场乡、东柳行乡、眷兹乡、茨洲乡和南双庙乡。

1956年全县并乡分别属于第十一区豆张庄乡、东洲乡和南双庙乡。

1957年全县撤区并乡,分别属于豆张庄乡和东柳行乡。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分别属于东马圈火箭公社和杨村公社。

1959年4月14日,毛泽东主席曾视察豆张庄小麦田。

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称豆张庄公社。

1968年4月,为纪念主席视察9周年,改名为四一四公社。

1982年地名普查标准化处理,恢复豆张庄名称。

2013年6月,经武清区政府批准,豆张庄乡撤乡建镇,更名为豆张庄镇。

1930年6月,分属武清县第四、五、六区。

1948年12月解放。

1949年1月,分属武清县第三区(大碱厂)、十四区(拾棉庄)。

1950年8月,分属第六区(崔黄口)、第七区(梅厂)。

1952年12月,属第四区(大碱厂)。

1953年5月,划为拾棉庄乡、大高口乡、大三庄乡、西掘河乡、汊百户乡5个小乡。

1957年5月,撤区并乡,并为拾棉庄乡,下设拾棉庄、西掘河、汊百户3个管理区。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东部属大黄堡公社,西部属筐儿港北公社,南部属梅厂公社。

1961年5月,自大黄堡公社析出,建拾棉庄公社(辖36个村)。

1973年12月,果汪庄、代庄子、大杨庄、小杨庄、小石庄5个村划入大黄堡公社。

1983年4月,改拾棉庄乡。

1984年6月10日,经天津市政府批准改称曹子里乡。

同年7月14日,县政府印发更名通知。

2013年6月21日,撤乡建镇。

1939年分别属于武清县第四区大黄堡乡、东八里庄乡、汊百户乡和宝坻县。

1948年11月解放,分别属于武清县第二区和第十四区。

1949年10月全县调整区划,分别改成第十三区和第十四区。

1950年8月全县调整区划,分别改成第六区和第七区。

1952年全县调整区划,分别改成第四区和第五区。

1953年全县建乡,划分13区,大黄堡为第五区。

1958年人民公社化,成立大黄堡人民公社。

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分别属于大黄堡公社和拾棉庄公社。

1973年分别属于大黄堡公社、崔黄口公社和拾棉庄公社。

1974年将原大黄堡公社划分为大黄堡、上马台两个公社,将曹子里公社及崔黄口公社共计15个村划入大黄堡公社,全社辖28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1983年全县改制结束,大黄堡乡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2013年6月,大黄堡乡正式撤乡建镇,更名为大黄堡镇,名称沿用至今。

战国时期,本镇属燕国。

公元446年,北魏王朝拓拔氏入主幽州,濒海地区因海侵人口锐减,村落荒废,朝廷提出“凡不足百户县者罢之”,故“省泉州入雍奴”,该地属雍奴县所辖。

唐天宝元年(742),雍奴县更名武清,高村属武清县。

宋辽对峙时期,高村属辽国,金朝与南宋对峙时期,高村地区属金朝武清县。

元朝属漷州。

明初,高村属顺天府。

燕王扫北,本镇村庄又增多四村。

清朝乾隆七年武清县县境全图记载,高村镇区域属通州区管辖。

1937年日寇侵占武清后改编为乡制。

1939年分别属于武清县第一区利尚屯乡和第二区高村乡和牛镇乡。

1940年实行县公署乡制,本镇属武清第二区被编为两个乡,牛镇乡和高村乡。

1948年11月份解放,属武清第六区,1949年调整区划,改为第四区,1950年8月改称第三区,1952年改称第八区,1957年撤区并乡建高村乡。

2013年6月撤乡建镇为武清区高村镇。

根据历史考古发现,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本镇即有人类活动遗迹。

秦汉时期,武清设泉州、雍奴二县。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撤泉州入雍奴,雍奴县城迁至本镇邱古庄。

自盛唐至明清以来,得漕运之利,全镇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才辈出。

今镇政府所在地白古屯村,文革时期更名为红古屯,1982年恢复白古屯村名。

新中国成立后,本镇各村先后属武清县九区、一区管辖。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划至城关红旗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建东马房公社,公社驻地东马房村。

1968年改称东马房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0年,复称东马房公社。

是年公社驻地迁至白古屯村。

1983年5月,更名为东马房乡。

1984年7月,改称白古屯乡。

2013年6月,撤乡建镇,遂更名为白古屯镇。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