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固仡佬族侗族乡位于石阡县县城东部,距县城38千米。全乡行政区域总面积164.61平方千米,辖5个行政村,111个村民组。2005年末,全乡人口总户数3431户,13546人,其中:农业人口13184人,非农业人口362人。耕地总面积1006公顷,其中:田632公顷,土374公顷。2005年,石固乡党委、政府以开展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狠抓干部队伍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宵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紧紧依靠全乡干部群众,积极进取,奋力拼搏,推动了全乡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5万元,其中:契税完成0.52万元,耕地占用税完成0.3万元,其他收入完成5.2万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实施以水稻、玉米为主的品种良种化、栽培规范化。全年销售杂交水稻种7吨,杂交玉米种3吨。粮食作物,完成水稻种植面积480公顷(其中:旱浅植66.7公顷),玉米206.7公顷,黄豆113.3公顷,杂粮180公顷,花生16.7公顷,蔬菜146.7公顷,红茹133.3公顷,洋芋166.7公顷。粮食产量5674吨,油菜籽产量335吨。烤烟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种植面积457.1公顷,烟叶产量526吨,总产值795.74万元,实现烤烟特产税142.61万元。万元以上烟农318户。实现农业产值2701万元,增长6.75%。加大投入,发展生态畜牧业,培养后续经济支柱。以品种改良和规模发展为重点,全乡建成6个养殖小区,发展养殖大户41户,基中:养狸6户,养牛28户,养羊3户,养禽4户;种草129.8公顷;改圈742间8325平方米;建沼气池50口。年末大牲畜存栏数5585头,增长2.2%,出栏1960头,增长50.31%;生猪存栏数12424头,增长7.25%,出栏8670头,羊存栏数4090只,增长3.54%,出栏4315只,增长33.59%。肉类总产量1194吨,人均肉类总产量89公斤。实现畜牧业产值1340万元,增长3.9%。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投资11万元对集镇进行美化和亮化,新安装路灯20盏。投资55万元修建公坪至火麻、下坝至三合、李屯至冯堰、龙塘坳至亚木等9条通村公路。投资10万元维修桂花河堤。投入11万元修建司法所办公楼已交付使用。投资72万元,改造集镇人畜饮水工程。营造招商引资良好环境,为投资者.。 |
坪地场仡佬族侗族乡位于石阡县县城东北部,距县城51千米。全乡行政区域总面积123.17平方千米,辖5个行政村,150个村民组。2005年末,全乡人口总户数5212户,20446人,其中:农业人口20016人,非农业人口428人。全乡耕地总面积1461公顷,其中:田871公顷,土790公顷。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2‰,计生率94.67%,对农村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养老保险及计生奖励扶持,共发放资金8400元。2005年,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立足于乡情,着眼于长远。带领全乡干部群众较好地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5万元,其中:契税0.3万元;工商税17.5万元;耕地占用税1.5万元。国资收益0.4万元。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抓好春播、秋种,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大力推广水稻早育浅植,规范化移植玉米,全部实行营养肥球育苗,种植粮食面积1133.3公顷,实现粮食总产量12611吨。油菜籽产量902吨。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全乡完成烤烟种植面积130.5公顷,产量113吨,总产值191.7万元,创持产税35.3万元。实现农业产值2660万元,增长6.8%。完成黄花种植面积50亩,成立黄花种植协会,建有黄花育苗基地1个,已向外销售种苗20余万株;每亩产量达280公斤,亩均利润1130元。积极扶持发展畜牧后续产业。结合圈舍改造建沼气池128口,发展养殖示范小区7个,发展养殖示范户1144户,种植优质牧草面积67.5公顷。全乡共存栏优质母猪130头。年末:大牲畜存栏数6950头,增长5.28%,出栏1640间增长18.5%,生猪存栏数172.45,增长11.03%,出栏数15675,增长6.85%,羊存栏数4780只,增长14.52%,出栏4850只,增长30.01%,肉类总产量为1975吨,人均肉类总产量92公斤。实现牧业产值2079万元。增长19%。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新修通村公路12.5公里,积极筹措资金对烟区公路进行难修。维修村给公路13公里。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唐家荣至老鸹林洼地排涝工程动工,已完成大部份土方开挖。修建人饮蓄水池4个,重点解决了7个村民组的人畜饮水,增修长70米,宽14米,高1.4米的桐坳小二型.。 |
甘溪仡佬族侗族乡位于石阡县县城南南部,距县城21千米。全乡行政区域总面积157.26平方千米,辖4个行政村,187个村民组。2005年末,全乡人口总户数3401户,13860人,其中:农业人口13584人,非农业人口275人。耕地总面积669公顷,其中:田353公顷,土316公顷。2005年,甘溪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按照“大力宣传甘溪、大力发展甘溪、大力建设甘溪、大力振兴甘溪”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扎实工作,了以得了可喜成果。狠抓“粮食、烤烟、畜牧”三大产业。粮食种植面积353.3公顷,粮食总产量达4291吨,增长2.1%,完成农业总产值3053万元,增长10.4%。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实用技术推广,增强农业基础地位。种植油菜323.1公顷,其中:优质双低油菜种植200公顷,规范育苗移载达95%,油菜产量426吨。实施水稻旱育浅植规范化育苗占水稻播种面积82%。173.3公顷杂交玉米规范化育苗移载达97%。加大对烤烟农户扶持力度,全年全乡烟煤贷款贴息9200余元,新建炕补助7400余元,完成烤烟种植面积81.4公顷,收购烟叶65吨,增长22.6%,实现产值85万元,完成税收16.7万元。实行“基地+能人+农户”和财政贴息贷款的政策,着力打造甘溪肖家堰到扶堰泥山30余公里的畜牧经济带,建立9个养殖小区和15个“四在农家”创建点,建仔猪繁殖基地1个,牧草种植面积达123公顷,改造圈舍1978间。年末大牲畜存栏4884头,大牲畜出栏1576头,增长44.19%,生猪存栏9450头,出栏8710头,增长0.69%,羊存栏4175只,出栏4130只,增长9.26%,肉类总产量1092吨。以“党建创先”为载体,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级办公阵地建设。全年落实党建扶贫项目5个,共投入资金20余万元,既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又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全年发展党员18名。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社会经济较快发展。全乡完成生产总值3293万元,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114万元,财政支出1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7.3元,增长7%。金融存款额达130万元,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贷款180万元,实现贷款利润3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63万元。完成工商及其他税务征收18.9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实施25户易地移民扶贫安置工程,乡司法所办公楼、甘.。 |
坪山仡佬族侗族乡位于石阡县县城南部,距县城28千米。全乡人口总户数1969户,7836人,其中:农业人口7637人,非农业人口199人。耕地总面积624公顷,其中:田436公顷,土188公顷。2005年,坪山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要增产、农民要增收、农民负担要减少、农村社会要发展”的总体思路,结合乡情,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完成财政收入79万元,增长9.9%,其中:工商税完成15.5万元,占财政收入的19.6%;财政支出2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15元。坚持稳粮兴烟发展战略,注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2005年,完成粮食产量3861吨,农林牧渔总产值2410万元,增长2.8%。完成油菜籽产量193吨,增长38.85%。狠抓支柱产业,努力实现“三增长”,全乡种植烤烟面积130.5公顷,完成烟叶产量294吨,增长4.3%,实现产值232.7万元,创特产税41.67万元,占财政收入的52%。依托“汞茶”品牌优势,实施退耕还茶33.3公顷,对原有老茶园进行抚育管理,全乡已拥有高产茶园166.7余公顷,茶叶产量46吨,茶叶将成为坪山乡的又一支柱产业。实施畜牧业牵动发展战略,采取能人带动,科技示范带动,围绕“四良四改三提高”的技术要求,建设5个养殖小区,发展种草养畜户515户,种草面积35.66公面。年末大牲畜存栏数4009头,增长4.98%,出栏874头,增长5.56%;生猪存栏数7374头,增长6.73%,出栏6380头;羊存栏数3704只,出栏3670只,增长9.88%。完成畜牧业产值77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利用“村村通”项目,全乡79个村民组已有51个村民组通公路,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开沙坪村移动基站,实现村村通通讯网络。依托以工代赈 易地扶贫安置项目,已成功实施50户移民户的搬迁。硬化街面663米,实施亮化、绿化,使集镇面积增加了一倍。闭路电视已与县城同网收视,可收看40套电视节目。多渠道争取资金,改善坪贯小学教学设施,新修沙坪小学教学楼,有效地巩固了“两基”成果。依托尧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的优势,《走进仡乡》一书出版发行,吸引外界游客来此观光旅游。全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创旅游收入15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