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汤山街道位于石阡县中部,系县城所在地,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 76.37平方千米,辖6个行政村,4个社区。2005年,全镇总户数1300户,总人口49698人,其中:农业人口32088人,非农业人口17610人。耕地总面积1531公顷,其中:田891公顷,土639公顷。2005年,汤山镇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实效,确保全镇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全镇共完成财政税收293.7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100元。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7316万元。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保证优质水稻933.3公顷,优质玉米466.7公顷在旱灾面前夺丰收,完成农业产值1924万元,增长4.5%,完成粮食产量15833吨。实现林业产值91万元,增长15.2%。认真实施畜牧业牵动战略,优化畜禽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全年共组织协调信贷资金95.9万元,建立7个养殖小区,种草养殖户1535户,种植优质牧草80.4:公顷,改圈舍2344间18932平方米,建沼气池267口,实现畜牧业产值3012万元,增长14.4%。年末大牲畜存栏数6153头,增长3.2%,出栏1280头,增长21%;生猪存栏数26145头,增长7.6%,出栏26000头,增长10.4%;羊存栏数1050只,增长6.6%,出栏1065只,增长17%。生态渔业得到有效发展,实现渔业产值79万元,增长3.9%。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巩固。2005年镇党委、镇政府狠抓基层组织建设,以建党84周年为契机,对全镇900多名党员进行党的知识、法律法规教育,全年发展党员15名,全面完成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清理,共兑现农民工工资22.65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完成茶耳岩人畜饮水工程、小山坪人畜饮水工程,梨子岩、马脚冲人畜饮水工程顺利通过验收,解决4500村民的饮水难问题。实施北塔至杨柳塘、卡塘坳至老屋基公路建设,使全镇村组公路总长达近1000千米。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为主线,大力夯实“村为主”,成功召开村民自治暨农村帮扶经验交流会。全年共出生人口306人,上环及时率达95.6%,女扎及时率达93.11%,妇检率达95.6%,通过了省的检查验收。创良好的安全环境.。 |
泉都街道是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下辖街道,是该县县城驻地街道之一,2016年1月1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27号批准撤销汤山镇建制设置泉都街道。
新设置的泉都街道辖原汤山镇大关社区、临江社区、文笔社区、雷屯村、新场村、荆坪村、来潮村、鲜花村、银丰村、亚兴村、高楼村、高寨村、挂榜山村、龙凤村共3个社区11个村。 |
中坝镇位于石阡县中部,距县城12千米,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75.32平方千米,辖5个行政村,152个村民组。2005年末,全镇人口总户数4438户,17951人。其中:农业人口17385人,非农业人口566人。耕地总面积1028公顷,其中:田619公顷,土409公顷。2005年,中坝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镇情,突出重点,纵深推进,全力打造生态膛业示范镇、服务县城卫生镇和玉虹温泉疗养镇。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求真务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经济工作任务。完成农业总产值4212万元,增长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2万元,财政支出13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8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1元。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在农业生产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大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和良种良法普及力度。种植266.7公顷旱育浅植水稻,高标准种植6.7公顷优质稻、66.7公顷高产杂交水稻、33.3公顷水稻制种和66.7公顷双低油菜丰产示范地。粮食总产量9410吨,人均粮食528公斤。油菜籽产量552吨,增长11.29%。投入抗旱资金6万元 ,春耕生产连续4年蝉联全县一等奖。巩固和发展烤烟生产,全镇共种植面积72.6公顷,发展5个新烟区,产量达170吨,实现产值96.6万元,烤烟特产税17.39万元。完成农业产值2461万元,增长3.53%。扎实抓好退耕还茶,组织50名干部群众赴湄潭、聚凤实地观摩学习,茶苗移栽面积46.7公顷,移栽茶苗270万株。完成林业产值62万元。实施畜牧业牵动战略。共种植牧草100.9公顷,改造圈舍6992平方米,发放种草养畜贷款181.7万元。年末大牲畜存栏数5784头,增长4.01%,出栏1067头,增长19.62%;生猪存栏数16860头,增长7.34%,出栏14950头,增长13.03%;羊存栏数2317只,增长17.91%,出栏2440只,增长29.79%。肉类总产量1684吨,增长12.64%,畜牧业产值1620万元。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取得新突破。按照“高品位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要求,顺利完成第二期移民安置,另投入9万元安装人行道彩砖376平方米,路灯21盏,铁树80株,新栽桂花18棵,香樟94棵,安装果皮箱16个,完成移民新街硬化、绿化和亮化工程。高标准实施河东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于6月底顺利通过省、.。 |
本庄镇位于石阡县西部,距县城58千米,处于省道干线上。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487平方千米,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2005年末,全镇人口总户数10352户,40150人,其中:农业人口38449人,非农业人口1701人。耕地总面积2290公顷,其中:1055公顷,土1235公顷。2005年,本庄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镇情,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攻难克坚,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大局,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经济工作任务。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3000万元,增长10%。财政收入完成157万元,财政支出22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0万元;年末银行存款余额3575万元,银行贷款余额4746.7万元。农民人均收1132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人口出生率为10.4‰。镇党委、政府围绕强农稳镇发展目标,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广农业适用要务,以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全年种植水稻1333.3公顷,玉米1600公顷,植种三板桥至葛商屯100公顷高产油菜示范基地。完成粮食总产量22212吨,油菜籽产量1662吨,完成农业产值6625万元,增长16.8%。坚持以烟兴镇,努力发展烤烟支柱产业。全镇种植烤烟面积383.4公顷,完成产量865吨,增长50.17%,公斤均价达7.35元,产值571.76万元,实现税收102.26万元。实施畜牧业牵动发展战略,结合沼气池建设,加大牧草种植和品种改良力度。全镇种植牧草139.1公顷,新建和改造圈舍611间,引进23头种公猪投放到原23个行政村,省台农公司赠送5头种母猪分发给5户有养殖经验的农户饲养。年末大牲畜存栏数11289头,增长6.2%,出栏2451头,增长9.66%;生猪存栏数34080头,增长0.29%,出栏32296头,增长10%;羊存栏数16510只,增长8.62%,出栏16350只,增长2.25%。完成肉类总产量3802吨,增长8.35%;完成牲畜税费统收31.5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万元。实现畜牧业产值3806万元,增长16.1%。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抓好茶叶产业化建设。全年栽培绿茶146.7公顷,苦丁茶153.3公顷,改造原有绿茶老茶园200公顷。镇政府于4月份组织茶农到遵义地区湄潭县考察学习新、老茶园的管理和培.。 |
白沙镇位于石阡县西部,距县城38千米,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29.81平方千米,辖5个行政村,157个村民组。2005年末,全镇人口总户数3999户,26415人。其中:农业人口25686人,非农业人口729人。耕地总面积1274公顷,其中:田941公顷,土333公顷。2005年,白沙镇党委、政府本着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8734万元,总产植实现7563万元,增长5.0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9万元,其中:工商税收完成27.6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21.4%。银行年末存款余额151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8元。农村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以科技为先导,以示范点为载体,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全面实施良种良法。实现粮食总产量11228吨,人均占有粮食428公斤。油菜籽产量453吨,增长65.93%,人均油菜籽产量17公斤。种植烤烟面积312.3公顷,完成收购产量697吨,增长0.43%,均价8.06元/公斤,完成总产值258.1万元实现烤烟特产税90.8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70.4%。完成农业产值4906万元,增长3.6%。畜牧业发展趋势良好,全面推广畜草养殖,发放养殖贷款45.38万元,发展养殖户972户,种植牧草面积74.23公顷,建成养殖小区4个。年末大牲畜存栏数6885头,增长3.69%,出栏1316头;生猪存栏数19820头,出栏19355头,增长9.91%;羊存栏数11365头;增长8.12%,出栏11460只,增长8.22%;家禽存栏数27849只,出栏11300只。肉类总产量2304吨,增长8.4%。禽蛋产量4吨,水产品36吨,实现畜牧渔业产值2554万元。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实施退耕还茶150公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长经济发展后劲。全年完成文笔街折迁工作,文笔大桥已竣工投入使用;长、短途汽车客运站已动工建设;司法所办公大楼已投入运行。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有效巩固“两基”成果,新建白沙中学学生食堂;维修元星小学、毕架小学、均田小学,全镇各校点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新建三塘、均田两个移动基站。完善和实施6个村民组人畜饮水工程;新建国55口小水窖;实施均田坝防洪排涝工程。新修3条通村公司,琵琶沟村办公楼已正式动工建设。.。 |
龙塘镇位于石阡县城北部,距县城19千米。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03.13平方千米。辖6个行政村,206个村民组。2005年末全镇总人口户数9050户,34924人,其中:农业人口34058人,非农业人口866人。耕地总面积1968公顷,其中:田1390公顷,土578公顷。2005年,龙塘镇党委、0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加强党的基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增强农民收入为中心,团结拼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完成农业总产值9333万元,增长8.31%。地方财政收入296万元增长48.1%,其中:工商税完成35.4万元,契税8.5万元,国资收益4.2万元,耕地占用税3.9万元,其他收入10.8万元。财政支出331万元。以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镇14个机关支部152名0员集中学习18次,主题实践活动17次,征求群众意见802人次,测评满意率97%。发展0员10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5人,党员发展对象28人,培训支部-76人,党员500余人。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全镇种植水稻面积1333.3公顷,推广杂交水稻1266.7公顷,其中:推广水稻旱育浅植533.3公顷,33.3公顷优质稻高产示范点,3.3公顷超级稻示范点;种植玉米88.67公顷,其中:33.3杂交玉米高产示范点。兑现种粮农民直接补贴9.6万元。实施银锋柴家坝6.7公顷小麦宽厢宽带示范点,落实80公顷麦套烟基地。实现粮食总产量17009吨,增长0.51%,人均粮食485公斤。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种植杂交油菜553.3公顷,26.7公顷高产示范点,严格进行育苗错位移栽。新建133.3公顷杂交油菜制种基地2个。完成油菜籽产量1498吨,增长5.34%狠抓烤烟支柱产业。促进烟农致富和财政增长。烤烟种植面积134公顷,产量完成550吨,实现产值133.7万,创烤特产税22.4万元。宵业产值达5899万元,增长9.67%。结合退耕还林项目,对533.3公顷退耕还林进行全面清理,兑现退耕还林钱粮补助155.4万元,实施133.3公顷退还茶工程.。 |
花桥镇位于石阡县东部,距县城20千米,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96.74平方千米,辖5个行政村,134个村民组。2005年末,全镇总人口户数4860户,34924人,基中:农业人口16375人,非农业人口628人。耕地总面积1831公顷,其中:田888公顷,土94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7%。2005年,花桥镇党委、政府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加快交业结构调整,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镇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558万元,增长8.4%,财政收入132万元,增长69.2%。大力推广农来实用技术。加大烤烟生产投入,全镇烤烟种植面积60.2公顷,实现总产量70吨,增长9.38%,总产值77.7万元,创税15.5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1%。加强春耕秋种工作,实现粮食总产量8029吨,油菜籽总产量864吨,增长25.58%。完成茶叶产量7吨。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面貌。镇党委、政府认真调查研究,结合镇情,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着力抓好品种改良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抓重点,以战带面,建成畜牧小区3个,小区内农户均养殖大牲畜10头以上。年末,全镇完成牧业产值996万元。大牲畜存栏数6514头,增长9.74%,出栏1545头,增长1.18%;生猪存栏数19505头,增长20.02%,出栏18150头,增长7.79%;羊存栏数2514只,增长26.65%,出栏2464只,增长28.2%。并结合养殖认真抓好“两改一建”工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年引进项目资金108万元,新修和改造通村、组公路30公里;投入资金6万元,解决了香树坪、梁家屯村寨800余人口的人畜饮水难问题;争取项目资金251万元,新修北坪洼地排涝工程;投入11.5万元资金,修建了花桥集镇河堤。顺利实施总投资55万元的二期移民搬迁工程,硬化了一条980×16米宽的街道,并实施了亮化、绿化;投资50万元,改善了镇政府所在地的集镇自来水工程。积极实施“旅游兴镇”战略。2005年,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在游景点上做文章。投入资金20万元,对施场温泉公路进行了补修和新修,对施场温泉进行了打造包装,可以批量接待游客。聘请专家对黎家湾、尾坪民居风光,罗家寨木偶戏进行了考察评估,为全镇旅游业开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
五德镇位于石阡县城东南部,距县城35千米。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32.24平方千米。辖7个行政村,136个村民组。2005年末,全镇人口总户数4278户,17003人,其中农业人口16375人,非农业人口628人。耕地总面积985公顷,其中:田627公顷、土358公顷。2005年,五德镇党委、0坚持以“农”为主,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宵产服务,深化农村改革,把’农业增效、宵民增收、财政增长”纳入工作的重要日程。带领全镇干部和各族人民真抓实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77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312万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962.8万元,其中各种汇款778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1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018元。加大农业投入,稳定粮食生产,2005年,全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60公顷,其中水稻种植846.7公顷,科技普及率达90%以上。粮食产量7797吨,油菜籽产量313吨,增长13%。全力以赴抓好烤烟支柱产业。全镇烤烟种植面积136.3公顷,产量230吨,总产值243.46万元,烟农户均收入7378元,创烤烟特产税43.74万元。实现农业产值2507万元,增长8.4%。大力发展畜牧业。全年共发展养殖小区4个,基地农产160余户;发展种草养畜户650余户,种草56公顷。大力实施圈舍改造,共投放水泥32吨,发放改圈补助资金1.6万元,共计改圈391间3617平方米。年末大牲畜存栏数6374头,增长7.58%,出栏1359头,增长16.15%;生猪存栏数15760头,增长11.58%,出栏14689头,增长16.7%;羊存栏数5610只,增长12.4%,出栏5590只,增长15.73%。家禽存栏数23548只。实现牧业产值1675万元,增长16.9%。肉类产量1734吨,增长18.52%。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稳步推进。完善一期移民工程后续工作,加大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投入,完成人畜饮水工程3个,桥涵7个。公咱路改扩建工程5个,总里程13.6公里。新建移动基站2个,消除境内移动信号盲区。切实抓好党建扶贫、教育扶贫、计生扶贫、民政扶贫等工作。全镇帮助计生贫困户27户,投入资金2.1万元,开展农民技术培训5期,共200人次,投入培训资金3.1万元。组织农村适龄青年外出务工6人。人口与计划生育得到有育管理。全镇人口出生率11.7‰,计生率98.05%,人口自然增.。 |
河坝场乡位于石阡县县城西部,距县城83千米,与遵义地区余庆县、凤冈县接壤。全乡行政区域总面积164.61平方千米,辖4个行政村,111个村民组。2005年末,全乡人口总户数4598户,19253人,其中:农业人口18741人,非农业人口512人。耕地总面积937公顷,其中:田540公顷,土397公顷。2005年,乡党委、政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顷力打造“泉都——柚乡”金字招牌,全方位塑造“西大门”新形象,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巩固、发展和壮大“一烟二畜三特色”三大支柱产业,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9万元,财政支出148万元,农业总产值4947万元,增长14.4%。依托粮食、烤烟,不断扩大乡域规模种植和农业总量,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934.1公顷,粮食总产量10415吨,油菜籽产量1182吨,增长8.14%;实现产值627万元。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重点,鼓励和支持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以大户示范饲养,带动小户养殖,加大品种改良,优化畜禽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认真完成一年一度春、秋两防工作。2005年末,大牲畜存栏数7701头,增长28.5%,出栏1699头,增长0.53%;生猪存栏数16095头,增长2.35%,出栏14780头,增长5.1%;羊存栏数7182只,出栏7230只。实现畜牧业产值2171万元,增长23.4%。肉类总产量1822吨,增长7.24%。充分开发和利用后续资源,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全年8次利用乡村两级培训基地举办果树种植及茶种植与管理培训,培训达1800多人次。全乡现有绿茶150余公顷,完成茶叶产量2吨;果园1333.3余公顷,产量达2666吨,增长26.4%;果农人均收入1050元,增加152元。水果已成为全乡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强劳务输出管理,积极培训劳务输出人员技能,全年组织劳务输出4批222人。 |
龙井仡佬族侗族乡位于石阡县县城西北部,距县城20千米。全乡行政 区域总面积98.71平方千米,辖4个行政村,166个村民组。2005年末,全乡人口总户数6949户,27370人,其中:农业人口26767人,非农业人口603人。全乡耕地总面积1354公顷,其中:田825公顷,土529公顷。2005年,龙井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三县”建设目标,抓住三个重点、三个带动,努力创建“畜牧业大乡、乳鸽之乡、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乡”,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代,合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求真务实,大胆创新,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乡农业总产值完成6362万元,增长7.9%,人均农业总产值2360元,增长6.3%。财政收入完成181万元,财政支出完成3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0元。出生人口219人,出生率为10.9‰。按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总思路,抓好粮食生产,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巩固和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代,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3266.7公顷,粮食产量14161吨,增长0.08%,人均粮食525公斤;油菜籽产量608吨。烤烟生产按照“挖掘老烟区潜力,激发新烟区活力,抓基地上规模,抓管理上质量,强基地,促面上”的思路,大力提升烤种植面积。全乡建立孔明坝、窝凼等大小19个烤烟基地,种植面积205.3公顷,完成烤烟产量366吨,增长10.91%,产值251.48万元,创烤烟特产税50.3万元,烟农收入1万元以上的达67户。完成农业产值3694万元,增长3.7%。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加大茶叶发展力度,全年共发展绿茶112.4公顷,产量7吨。加快畜牧业发展。积极推广畜禽品种改良,努力创建畜牧业大乡。全年发展养殖业大户72户,种植优质牧草134.1公顷,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年末大牲畜存栏数8024头,出栏1484头,生猪存栏数20480头,出栏20960头,羊存栏数4610只,出栏4530只,乳鸽场实现产值6万元,肉类总产量达2378吨,增长11.49%,人均肉类总产量88公斤。完成畜牧业产值2529万元,增长15.9%。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年引进外来资金380余万元,对基础设施进行有效改造,修建村级公路8条;解决2500人饮水困难。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完善石笋沟石林风景.
2013年,石阡县龙井撤乡建镇。 |
国荣乡位于石阡县县城中部,距县城18千米。全乡行政区域总面积55.61平方千米,辖4个行政村,101个村民组。2005年末,全乡人口总户数3692户,15325人,其中:农业人口15020人,非农业人口205人。耕地总面积780公顷,其中:田625公顷,土155公顷。2005年,国荣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县”建设目标,审时度势,顺势而进,脚踏实地抓好支柱产业,培植后续财源,开发旅游资源,依靠西部大开发机遇,团结带领全乡干群,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经济工作任务。实现农业生产总产值3293万元,增长3.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030万元。人口出生率达8.64‰,计生率达96.6%;农村信用社年末存款余额64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0万元。抓机遇,拓展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空间,提高科技含量,推进品种改良。全年确立春播秋种示范点23个,种植优质水稻面积133.3公顷,旱育浅植面积200公顷,种植杂交玉米253.3公顷,优质油菜266.7公顷,脱毒马铃薯143.3公顷。粮食产量5386吨,人均粮食353公斤,油菜籽产量515吨,增长15.99%。抓烤烟,发展支柱产业,巩固老烟区,拓展新烟区,全年共种植烤烟面积72.1公顷,产量54吨,产值88.8万元,创税17.76万元。农业产值达1784万元,增长8.5%。强化措施,确保生态畜牧业迅猛发展。一是加强培训,强化养殖水平,二是健全一套制度,出台《重大疫病防治应急预案》等七个制度,确保畜牧业有章可循。三是创新举措,实行贴息贷款扶持和政府补贴,凡新建圈舍每平方米补贴1元。全年发展养殖户2610户,其中:种草养畜户967户;发放养殖贷款172万元,其中:政府贴息贷款38.55万元;种植优质牧草57.5公顷,引进优质良种公猪6头,建起坪上肉牛养殖场1个。年末大牲畜存栏数5968头,增长6.04%,出栏1244头,增长9.89%;生猪存栏数14120头,增长6.33%,出栏10790头;羊存栏数3201只,增长5.71%,出栏3312只,增长11.48%。实现牧业产值1388万元。肉类总产量1324吨,人均肉类产量87公斤。.。 |
聚凤仡佬族侗族乡位于石阡县城西部,距县城60千米。全乡行政区域总面积157平方千米。辖4个行政村,124个村民组。2005年末全乡总人口户数4980户,19276人。耕地总面积1071公顷。其中:田673公顷,土398公顷。2005年,聚凤乡党委、政府以思想政治工作统揽干群工作热情,完善制度管理,强化五个一:(即一个目标、一个中心、一套制度、一种风气、一种精神)。兼顾三大效益(经济、社会、生态),实施干部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对事业的热情和乐于奉献精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经济工作任务。的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646万元,增长6.2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元,增长8%,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4万元。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水利设施清楚和管护,保证了农田的灌溉,高标准地实施5个杂交油菜示范基地和1个马铃薯示范基地。粮食总产量达8555吨。油菜籽产量665吨,增长63.79%。巩固烤烟支柱产业,全乡种植烤烟面积354公顷,新建、改建炕房114个,其中:下降式36个、上升式78个,新修烟区公路17.1公里,维修烟区公路31.2公里。烤烟产量501吨,增长62.66%,创烤烟特产税90万元。完成农业产值2501万元,增长4.2%。按照“沼—烟,畜—沼—茶,畜—沼—草”等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全乡种植牧草110.5公顷,修建沼汽池266口,建立11个养殖示范组。年末,大牲畜存栏数7031头,增长8.15%,出栏数1576头,增长11.77%,生猪存栏数15256头,增长7.21%,出栏数14566头,增长5.93%,羊存栏数9970只,增长5.61%,出栏数9918,增长2.25%。肉类总产量1815吨,增长5.95%,人均肉类总产量94公斤。畜牧业产值2005万元,增长11.57%。加强林业管护,实施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退耕还茶135公顷。全乡森林覆盖率达46%。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集镇商业街、老街硬化工程已结束;聚凤至余庆公路镶边工程已竣工。马鞍山、牛塘坝等村的“渴望工程”和马鞍山、瓮水屯、马屯等村公路维修已顺利完工。集镇亮化,政府综合办公大楼已相继动工建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资1350万元新建苏江河上宵基塘、磨刀塘等9个小水电站,其中4个已上网发电,年发电量2700千瓦时。 |
大沙坝乡地处石阡北部,龙川河下游,距县城约12公里,素有石阡"北大门"之称,东与本县坪地场乡相连,南与汤山镇毗邻,西与龙塘镇相靠,北与思南县板桥乡、塘头镇、兴隆场乡接壤,石思公路穿越全境。全乡地势以低谷缓坡、丘陵为主,平均海拔500米,总面积629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143个村民组,是一个以仡佬族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总人口1.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万人。有耕地面积1.65万亩,林地173万亩,人均年纯收入912元。境内常年属半干旱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主产水稻、油菜、小麦、大豆、红苕、烤烟、蚕桑等农作物,是石阡县主要的产粮乡。 全乡143个村民组通电,14个村通公路,建有乡级地面电视接收转播站1个、村级15个,电视覆盖率达90%。境内有中学一所、九校一所,中心小学3所,教学点6个,教职工152人,在校学生2297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各村均建有卫生室。 |
枫香仡佬族侗族乡位于石阡县县城中部,距县城19千米。全乡行政 区域总面积66.07平方千米,辖4个行政村,87个村民组。2005年末,全乡人口总户数2301户,9218人,其中:农业人口8960人,非农业人口258人。耕地总面积517.7公顷,其中: 田320.5公顷,土197.2公顷。2005年,枫香乡党委、政府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经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完成农业总产值2231万元,增长4.71%,农民人均收入980元,实现财政收入56万元,增长32.7%;打造诚信社会,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年末存款余额460万元,贷款余额330万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技术,推广优质稻的发展种植,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全年粮食总产量3768吨,人均粮食409公斤,油菜籽产量310吨,增长17.87%。种植烤烟面积71.7公顷,产量123吨,总产值129万元,完成烟叶特产税23.1万元。实现农业产值1211万元,增长4.7%。生态畜牧业进一步发展。以“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使农业向高产、优质、低耗方向发展。年内建成沼气池87口,年未,大牲畜存栏数3985头,增长5.06%出栏797头,生猪存栏数7430头,增长12.78%,出栏6070头,增长11.72%;羊存栏数2356只,增长6.28%,出栏2355只,增长10.67%。利用草山草坡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养鸡,共建养殖点10余处,从业人员20人,实现产值60万元。全乡全年肉类产量787吨,实现畜牧业产值925万元,增长8.1%。大力发展林业,保护森林资源。全乡实现森林管护面积2618.7公顷,实施退耕还林187.3公顷,完成林业产值39万元。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全年奖励扶助15人,完成计生帮扶60户,兑现“独生子女户”保健费600元。完成“四术”任务114例,出生率10.97‰,计生率97.12%,人口自然增长率5.59‰。卫生免疫工作进一步完善。对适龄儿童进行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和-A+C免疫防治,服苗率97%,接种率99.4‰。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05年,累计投入70万元,扩建和新建地古屯村环村公路。启动.。 |
青阳苗族仡佬族侗族乡位于石阡县县城东南部,距县城49千米。全乡行政区域总面积133.5平方千米,辖5个行政村,107个村民组。2005年末,全乡人口总户数3096户,11902人,其中:农业人口11604人,非农业人口298人。耕地总面积655公顷,其中:田403公顷,土252公顷。2005年,青阳乡党委、政府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财政增长为根本目标,围绕符合乡情的经济工作思 ,团结带领全乡各族人民和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实践“-”重要思想,切实开展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经济任务。完成农业生产总值3319万元,增长3.7%,人均农业生产总值2801元,完成财政收入140万元,增长63.7%,财政支出226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万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视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确保农业增产增收。利用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办培训班的方式,加快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全年组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共授课15次,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34期,培训人员达2100人次。全乡种植水稻393.3公顷,推广杂交玉米肥球育苗200公顷,种植薯类作物520公顷,秋冬种植面积313.3公顷。粮食总产量5980吨,油菜籽产量155。加快以优质烤烟生产为龙头的产业结构调整,全乡种植烤烟面积203.3公顷,完成烤烟产量160吨,产值达384万元,实现烤烟特产税69万元。农收入达2万元的烟农有10户,收入1—2万元的烟农有103户。培养畜牧后续支柱产业。加大畜牧水产技术培训,全年共组织培训达800余人次,组织畜牧养殖人员外出参观学习达100余人。抓好种草养畜工作,在和平村禾力董等地方建立了8个养殖小区。全乡种草养畜750余户,种草面积56.7公顷,改造圈舍931间,面积达8474平方米。年末大牲畜存栏数5096头,增长4.47%,出栏1010间,增长12%;生猪存栏数7859头,装置长10.46%,出栏6880头;羊存栏数3340只,出栏3380只,增长9.42%。实现畜牧业产值1222万元,增长10.65,肉类总产量883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完成四术任务159例,一孩上环及时率92.8%,二孩绝育及时率95%,妇检率98%,人口出生率10.3‰,人口自然增长率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