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邛崃市大同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邛崃市大同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永兴社区是大同乡政府所在地,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幅员面积约3.86平方公里,辖15个居民小组,总户数660户,总人口2229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1361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780人。社区有贫困户30户,五保户6户,低保户27户,残疾人43户。社区有村议事会成员23人,党员68名。

全社区耕地面积1658.82亩(其中水田454亩,旱地1204.82亩),林地面积423.35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95亩。群众的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农耕收入和其他务工收入,2015年社区人均纯收入9643元.

永兴集镇地理位置非常特别,自然风光优美,在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内,东有观音山柿花坡、南有白阴山、西有九鼎山和南山、北有川洞山,两叉河穿场而过,形成有山有丘有河有坝的多彩格局。集镇自然资源良好,靠近车站集中有16株树龄300年以上金丝楠木林(即将打造的成都市珍稀林木生态园),有距离成都最近、成因非常特别的石灰岩红层地貌假整合形成的川洞山溶洞,全社区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社区有丰富的历史遗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街、有可以寻踪古丝绸之路大户人家豪华气派宅院的侯家大院遗址,有传递感恩正能量的涌泉井、百年古廊桥等;社区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孔家老宅、陶氏祠堂、丝路遗迹、传统牛儿灯和花杆舞等都是宝贵的人文资源。

水口镇钟山村位于邛崃市西路,距市区12公里处;水口镇东面,距水口政府5公里。辖区内共有15个村民小组,农户790户,人口2432人,幅员面积6.878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981.5亩,林地面积1802.84亩。

钟山村所有土地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2013年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钟山村成功引进玫瑰种植基地,现已流转土地100来亩用于种植玫瑰,在3年之内争取发展公司加农户模式种植玫瑰400-800亩。2014年4月,钟山村又成功引进卓乐剑桥集团在钟山村投资,现在已流转土地300亩用于前期建设,后续会流转更多土地。

现在位于钟山村15组的安置点“公龙岗”小区已建设完成,现已进入最后的总平施工阶段,在不久之后村民就会住进新房子。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也即将完工,这对钟山村引进的产业建设有了很大的帮助。

大同乡周沟村据邛崃市区西路14公里,距大同乡政府东4公里,全村幅员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1640.11亩,林地2000亩,荒地1000亩。所辖10个村组,总户数284户,人口857人,2013年人均纯收入9998元。丘陵地带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1摄氏度,最高气温33摄氏度,日照时间860小时左右,无霜期270天左右,平均降水量1150毫米左右,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现有水泥路6.6公里,碎石路7公里,泥路4公里。现有村委会活动室一个90平方米,配套有文化设施及办公设施。村内设支部一个,党员35人,村民代表21人,现有专合组织2个。

大同乡景沟村地处邛崃市西路山区,村委会距邛崃市区25公里,距乡政府3公里,景沟村有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63户,总人口1113人,其中男性590人,女性523人,劳动力701人,常年从事农业生545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56人。全村有贫困户103户,305人,五保户9户,9人,低保户39户,53人,残疾人75户。81人。2013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7600元。全村幅员6.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92亩,林地面积2100亩。组道泥路15.5公里;退耕还林385.8亩,森林覆盖率为50%,提灌站1座,灌溉毛渠2000米;景沟村主要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劳务转移收入。目前景沟村种植业布局:与嘉禾公司签订种植优质小麦制种500亩,粮食作物面积874亩。

一、基本情况

大同乡孔家山村位于大同乡西北部,距离大同乡场镇10公里,距邛崃市区30公里,距大邑县花水湾7.5公里,西岭雪山27公里,孔家山村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1100米,属高山地区,东与大同乡盐水村相邻,南与陶坝村相邻,西与大邑县出江镇相邻,北与出江镇上坝村相邻。大三旅游环线贯穿全村,为孔家山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二、人口现状

孔家山村有九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62户,总人口815人,其中男438人,女性377人,劳动力528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210人。全村有贫困户10户,五保户5户,低保户13户,残疾人25户。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耕地面积2449.6亩(其中水田939.0亩,旱地1510.6亩),林地面积2988.4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3.01亩。

四、经济水平

全村的年粮食生产总量648万斤,经济作物年收入884万元,林竹经济收入83万元,其他务工收入328万元;2012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6360元,低于全乡平均水平。

五、社会事业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现有广播室一个,党员活动室和村两委办公室共120平方米;村党支部委员会由3人组成,村委会由3人组成;现有党员22名,其中男性党员20人,女性党员2人。

六、其他情况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农业收入和务工收入,没有集体经济资源和主打产业增收项目;全村9个村民小组已通水泥路4.5公里,碎石路10公里。村民生活用水主要为自取地下水,污水处理主要为分散排放,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收集清运。

大同乡陶坝村距邛崃市19.5公里,幅员面积9.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73亩、园地844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45亩,林地面积9589亩,森林覆盖率75%。全村共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93户,总人口1583人(其中男性861人,女性722人),劳动力1063人,占总人口的67%,村域内陶姓村民系东晋陶渊明后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729人,占劳动力人口的69%。现有党员50名(其中男性党员44人,女性党员6人)。全村有贫困户81户(其中低保户36户69人、五保户6户、贫困残疾户21户、困难户27户)。“4.20”地震陶坝村房屋受损严重户19户,中等受损48户,轻微受损83户。全村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农业收入和外出经商务工收入,特色产业有佛手瓜、金银花、林下养殖等,2012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6510元,低于全乡平均水平。

水口镇曙光村位于水口场镇北面,是水口场镇未来拓展区域,是邛崃西路进入南宝山生态旅游景区门户,距邛崃市区约18公里、成都市区约80公里。全村幅员面积3.65平方公里,共有10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约2300亩,林地面积约3000亩,总户数558户、人口1774人(其中,劳动力830人,外出务工360人)。以村为中心往南可达平落古镇,往西可达南宝山、天台山旅游片区,往北可达大邑县花水湾、西岭雪山景区等,距平落古镇约12.5公里、天台山景区约20公里,大邑花水湾景区约13公里、西岭雪山景区约20公里,水大路(邛水路)、水彭路(龙水路)、合江河入境而过,村内有小型水力发电厂1座,小型竹片加工厂2家,小型鲟鱼养殖基地2个,百亩黄鳝基地1个,建设中的“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安置点1个。主要产业为竹子、木材和茶叶。

水口镇金山村地处邛崃市西北部,位于水口镇政府西面,距邛崃市区31公里,距水口场镇13公里。全村幅员面积30.36平方公里,耕地1075亩,其中退耕还林896亩,林地38178亩,森林覆盖率85%以上。村内海拔高度为800——1800米,年平均气温17度左右,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是以林业为主的高寒偏远山区村。宜种植三木药材、猕猴桃、等经济林木。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于林、竹业,种、养殖业。

村辖14个村民小组,农户385户,人口1322人。其中,党员47人、村组干部4人、劳动力576人。(包括外出务工143人,就地转移125人,常年从事劳动生产308人。现有贫困户48户、153人,已享受低保4户、9人,五保户5人,贫困学生9人,残疾人30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5160元。全村现有水泥路19公里,便民路15公里,村组道碎石路6公里,尚有4公里无通车能力。

该村内有两座青石牌坊,故名。大约在1966年此处改修成公路,在1984年命名为石尊村,2005年5月20日,将红梅村并入石尊村,仍沿用石尊村至今。

石尊村位于水口镇西部,距离政府1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53户,党员58人、享受政策低保的12人、五保户5人、残疾人48人、总人口1780人。总耕地面积2320亩,退耕还林面积1110.5亩,林地面积4500亩。全村主要收入来源以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经济基础。

李桅村位于水口镇政府东北面,距离政府4公里,全村共有2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30户,总人口2229人。总耕地面积2260亩,其中田面积652亩,标准化养猪场占地60亩。

全村适合种植茶叶、漆树。共有10个组地面积750亩,现有茶叶面积300亩,已栽漆树150亩,现计划再发展茶叶300亩,漆树118亩。4个组地面积400亩,适合发展秋海椒,栽种其他经济作物。

全村共有田面积652亩,其中冬水田210亩,适合种植藕,现已发展20亩,计划发展190亩。

全村1个党支部,21个党小组,现有党员64名。村“两委”干部5名,其中支部委员3名,村民委员会委员4名。村民代表25名。

白象村位于水口镇政府东村委会距水口场镇2公里。全村幅员面积4.316平方公里。白象村与原三溪村合并为一的村。东、南与本镇陈沟村中山社区和石尊村交界。西与集群社区及曙光村交界,北与李桅村相连。白象村属山区、地势以山区为主。主要农业物为水稻、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以猕猴桃及林竹为主,畜牧业以小家禽家畜饲养为主。全村有农用面积2915.96亩,其中耕地面积2621.92亩,园地面积5.5亩,基本农田面积1346.12亩,白象村辖11个村民小组共计人口2020人,农户603户,党员50人、白象村现有劳动力925人,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53人,人均年支配收入6500元,白象村目前主要经济收入:林竹收入、生猪收入及外出务工收入。辖区道路约15公里、村办公服务场所一个、卫生服务站一所。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