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驻地因八都周围群山环境,两条山脉延伸并汇合后在八都水尾大桥下,汇入梅溪,下垅两溪之水流出九都,古有“龙脉会合,两水会堂”之说,前人在此选址建桥,故称“合龙桥”。设立居民委员会后,因此桥在本地及全县内小有名气,故名“合龙社区居民委员会”。 |
历史上称桥头,也称下省汾。解放后,人民公社化时期,上省汾、下省汾、璜兰、前峰等4个核算队合并为一个大队,在两个大村中各取一字,故名“省璜大队”。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省璜村村民委员会”。 |
因岭里溪在岭寨村纳入梅溪后,两水汇流,每年夏秋山洪暴发,使村内沿溪两岸冲积成多块滩坂,后开成良田。又因地处九都最下端,“下坂”所以得名。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下坂村村民委员会”。 |
相传古时在内就流传着一句民谚:“乡下靠山,富贵无边”。后来便各取一字为村名,故名“山边”。 |
在历史称“土堡寨”,民国时因村内组织有3个甲,改称“三甲”,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名为“建功大队”,取其为国家建功立业、多做贡献之涵义。1984年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名“建功村村民委员会”。 |
在元代分都时,该自然村曾名四甲村,解放后,农业合作化运动,生产发展,生活提高,人民安居乐业,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名“和平”,向往和平生活。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和平村村民委员会”。 |
原始叫前壪,简称墙塅,后因村庄处在高山顶上,改名上峰山,1980年地名普查与上莲公社上峰大队同名,又因本地方言“峰”与“云”谐音,故改名为“上云”。 |
历史上为王姓聚居地,系以姓氏为村名,故名“王洋”。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王洋村村民委员会”。 |
早在唐朝就有一条大道穿越村境,历史以来称为官路,后至元代分都时,改称“官洋”,并一直沿用至今。 |
前面靠南有座山,山顶古时建有一个寨堡,叫龙头寨,此寨堡为圆形,状似香炉,又因此山坐落在村子之前,故称“炉前”。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炉前村村民委员会。 |
的西、北方向山麓下各有一条小涧,涧水在村尾汇成一条小溪,流经谷口村纳入梅溪,因溪坑之水横向流过,故名“横溪”。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横溪村村民委员会”。 |
地处山区,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呈一盆地小平原,故称谷洋。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谷洋村村民委员会”。 |
地势狭长,梅溪自谷洋流经,因村尾两山对峙,成一隘口,溪水经此流入官洋,故称为坑口。1958年公社化时,与谷洋大队合并,两村中各取一字,故名“谷口”。 |
是由凤头村和天池村合并起来的一个村,以凤头村和天池村中各取一字为村名,故名“凤池”。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凤池村村民委员会”。 |
地处八都与十都交界处,梅溪从村境流过,村前是一条大溪流,村后面是连绵不断的大山,故历史上便取前荇为村名,1973年为称呼方便,故改名为“前峰”。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前峰村村民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