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三台县人民政府撤销万安镇和下新乡建制,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古井镇管辖。 明代景泰年间,建庙,名万安寺;清同治十三年(1874)万安寺兴场,场以庙名。 古井坝,位于三中公路旁,为古时潼川赴蓉要道,清嘉庆时渐形成集市。 清嘉庆年间,于今下新绿豆河上建一石桥,名新桥。 因与凯江上游另一新桥(今上新桥)重名,故按其上下位置命名为下新桥。 清末民初,三台县设4路28乡,古井坝、新建属南路心月乡(驻古井坝)管辖;万安寺属新鲁星日乡(驻观音场,今西平镇管辖);心妙寺、下新桥属南路女土乡(驻心妙寺)管辖。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分设上、中、下乡,设团练办事处。 心月上乡驻古井坝、中乡驻柏树垭(今中江县柏树乡),下乡驻鲁班桥(今鲁班镇);星日上乡驻观音场、下乡驻万安寺。 女土上乡驻断石桥(今断石乡)、下乡驻心妙寺。 民国14年,下新桥兴场,名“永兴场”。 同年,改团练为团甲,分别设古井坝、万安寺、心妙寺为团甲公所。 民国19年,新增下新桥、双龙桥(今幸福镇)为团甲公所。 民国24年,以团设联保,设古井联保、万安联保、下新联保、心妙联保。 民国27年,从古井联保划出部分区域分设垭口店联保(今太林乡,现并入鲁班镇)民国29年,奉行“新县制”,改设为古井乡、万安乡、下新乡、心妙乡。 1951年,完成土地改革,进行民主建政,仍设古井、万安、下新、心妙4乡。 并从古井乡划出部分村成立响水乡(驻响水堰);1952年又划出部分村成立新建乡,意为新建的乡。 1956年,撤销响水乡,其辖地分属古井、新建两乡,新建乡驻地迁往原响水乡驻地响水堰。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别成立古井、心妙、下新、新建、万安公社。 1960年,从万安公社划出部分村建立进都公社(今进都乡)1967年,心妙改为新胜公社。 1981年复名心妙。 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复设为古井、心妙、下新、新建、万安、进都乡,属古井区。 1992年,撤区建镇,古井、心妙、下新、新建合并成立古井镇;万安、进都合并建立万安镇。 1995年,下新划出单设为下新乡,2000年,进都划出单设为进都乡。 2019年,原古井镇、万安镇、下新乡合并成立新古井镇,镇驻地古井坝。 |
西平镇古名“观音场”。 明末清初,由于兵患、天灾、瘟疫等原因,致使四川地区人口锐减,“千里良田,无一耕种之人”。 西平地区和四川一样,“终日虎豹逐鹿”,百里难见一个行人。 直到顺治末年,才有移民迁入。 清初,三台县境设4路28乡。 今西平镇的历史渊源主要来自西路星日乡(驻观音场)、西路亢金乡(驻建林驿)两支。 明洪武年间(1383),在建林寺建古道驿站,名建林驿。 后渐形成集市,清末民初仍为亢金乡驻地。 西平西平(2张)清康熙元年(1662年),在今西平场镇建寺庙,名盘龙寺。 康熙十一年(1672年)盘龙寺兴场,兴场时已有500户居民,主要是来自福建、广东、湖广(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移民。 因盘龙寺中有观音塑像,故得名“观音场”;兴场以后逐渐扩建的“十字”形老街,占地约1平方公里。 清末民初仍属星日乡(驻观音场)。 清嘉庆五年(1800年),清政府地方官兵,为镇压白莲教冉文俦等农民起义,指定在观音场兴役建仓,把三台、中江两县粮草储藏这里,平乱后,乡人将守护粮仓的粮台连缀,修成了城墙。 因而西平城墙有两个不同特点:一是四方大门(除南门外),均附有小门,大门用于进车、小门用于行人。 故叫做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四门方向与实际方向相错90度,面北的门叫东门;面南的门叫西门。 小东门亦称环碧门,于清嘉庆八年整修,嘉庆九年(1804年)补修。 老城中的观音寺念佛楼、城墙及城门楼洞,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九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分上、下乡团练,设办事处。 星日上乡团练驻观音场,星日下乡团练驻万安寺(今万安镇);亢金乡团练驻建林驿。 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团练为团甲,设甲公所。 设星日乡观音场团甲、亢金乡建林驿团甲。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以团甲设立联保,设有观音联保、建林联保。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三台县国民政府第四区,驻观音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奉行“新县制”,改联保为乡,设观音乡、建林乡。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观音场仍为区所驻在地。 1951年,土改完成,进行民主建政,仍设观音乡、建林乡。 并从建林分设朱君乡,因驻地朱真(君)庙而得名;从观音乡分设狮王乡,因驻地狮王庙而得名,分设鹅落乡,因境内鹅落山而得名,分设庙嘴乡(今凯河镇),因驻地白庙嘴而得名,分设金龟乡(今跃进镇),因驻地金龟寺而得名。 1956年3月,观音乡改名西平乡,因位于县城西部,且处于凯江冲击平坝上而得名。 6月撤销朱君、庙嘴乡。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别建立西平、建林、狮王、鹅落、金龟公社;1960年,恢复庙嘴公社、朱君公社;鹅落改为峨山公社。 1967年,金龟更名跃进公社、庙嘴更名凯河公社。 属西平区。 1984年3月,各公社分别复名西平乡、狮王乡、建林乡、峨山乡、凯河乡、跃进乡。 1985年,西平建为西平镇。 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西平镇,辖原西平区的西平镇、峨山乡、朱君乡、建林乡、狮王乡。 凯河、跃进、上新乡合并成立凯河镇。 2000年,上新划出单列为上新乡。 2017年,撤销凯河镇,原凯河乡并入西平镇,原跃进乡设立跃进镇。 2019年12月25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跃进镇和上新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西平镇管辖,西平镇人民政府驻广东街45号。 |
清末民初,属妻金乡。 民国九年(1920年),妻金乡下设团练,驻八洞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八洞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八洞乡。 1951年5月,分为八洞、龙井2乡。 1956年3月,更名胜利乡。 1958年10月,乡改公社。 1967年,更名群益公社。 1981年,更名八洞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乡。 1992年,与群益乡合并为八洞镇。 |
清初,三台县设置4路28乡,乐安铺属西路胄土乡管辖,进都属西路星日乡管辖。 清末民初,乐安、黄林、天马、青杠属胄土乡,驻乐安铺;进都属星日乡,驻观音场(今西平镇)。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分上、下乡团练,设团练办事处。 胄土上乡驻广化寺(今潼川镇广化办事处),胄土下乡驻乐安铺;进都属星日下乡团练,驻万安寺(今万安镇)。 民国24年,改团甲为联保,设乐安联保、万安联保。 民国29年,奉行“新县制”,设乐安乡、万安乡。 1951年,土改完成,进行民主建政。 仍设乐安乡、万安乡。 并从乐安乡分设黄林乡,以驻地黄连垭得名;分设天马乡,以境内自然村天马石村得名;分设青杠乡,以驻地青杠店而得名。 还分设有双桥乡(今双桥村),1956年撤并入乐安乡。 1958年,全县人民公社化,设乐安、黄林、天马、青杠公社。 属乐安区。 1962年2月,从万安公社划出部分村建立进都公社,公社驻地净土寺,依“努力发展生产,争取先进,参加首都群英会”之意及驻地净土/进都谐音,命名进都。 属古井区。 1984年,各公社复设为乡,仍设乐安、黄林、天马、青杠、进都5乡。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乐安、黄林、天马、青杠4乡合并成立乐安镇,驻乐安铺;进都乡并入万安镇。 2000年,进都划出单设为进都乡。 2019年,乐安镇、进都乡合并组建新乐安镇。 |
明正德年间建玉皇庙,清光绪十九年重建。 清乾隆五十五年于苏家河畔兴场,名“苏河场”。 清光绪五年于红棺材兴场,名“红昕场”,取“生意兴隆,像即将升起的太阳”之意。 清末民初,三台县境设4路28乡。 玉皇庙、红棺材属西路娄金乡(驻红昕场)管辖,苏河场属西路魁金乡(驻苏河场)管辖。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各乡设乡团练,设团练办事处。 分娄金乡为上、中、下三乡,上乡驻红昕场、中乡驻玉皇庙、下乡驻八洞镇;分魁金乡为上、下乡,上乡驻苏河场,下乡驻云龙镇(今云同乡)。 民国14年,玉皇庙兴场,名“玉京场”。 是年,改团练为团甲,分别置红昕场、玉皇庙、苏河场为团甲公所。 民国24年,以团甲为基础分别设玉皇庙联保、红昕场联保、苏河场联保。 民国29年3月,奉行“新县制”,改设为玉皇乡、红昕乡、苏河乡。 1951年,完成土地改革,进行民主建政。 仍设红昕、玉皇、苏河三乡,并从苏河乡分设新乐乡。 1952年8月,从玉皇乡分设建平乡(驻今银湾村),取“建设新中国,保卫世界和平”之意。 1956年,玉皇乡与建平乡合并,因“合并”二字谐音,取名和平乡;红昕乡更名红星乡。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时期,各乡分别改为和平公社、红星公社、苏河公社、新乐公社。 1967年文革初期,改苏河公社为前锋公社,取“向前冲锋”之意。 1981年10月,地名普查,“和平”因重名而复名建平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撤销公社建制,复改为建平乡、红星乡、前锋乡,属乐安区,新乐乡属刘营区。 1992年9月,建平、前锋、红星3乡合并设建平镇。 新乐并入刘营镇。 1995年10月,前锋办事处划出单设为前锋镇。 2019年,前锋镇、建平镇合并成立新的建平镇。 |
清末民初,为毕月乡驻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毕月乡桥楼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桥楼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更名中泰乡。 1958年10月,改为中太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镇。 1992年9月,长乐乡并入。 |
清乾隆六年(1741),大石缸兴场,名双龙场。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黎曙建场,名梨树场。 清末民初,三台县设4路28乡,大石缸、梨树场均属西路牛金乡管辖,乡驻地大石缸。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分上、下乡,设团练办事处。 牛金上乡驻梨树场,牛金下乡驻大石缸。 民国24年,设大石缸联保、梨树联保。 民国29年,改设金石乡(牛金乡、大石缸各取一字组成)、黎曙乡(梨树谐音得名,意为黎明的曙光)。 1951年,土改完成进行民主建政,仍设金石乡、黎曙乡。 并从云同乡分设同德乡,因驻地同德场而得名<同德,清末属魁金乡(驻苏河场,今前锋镇)管辖,清光绪三年(1877年)兴场,取同心同德之义命名同德>。 从金石、新鲁划出部分村建石桥乡,因驻地石桥沟而得名。 1955年从属金石、黎曙、石桥三乡各划出一部份村组成互助乡。 1958年10月,成立金石、同德、互助、黎曙公社。 1981年地名普查,改互助为三秀公社,以境内三秀湾得名。 1984年3月,各公社分别改金石乡、三秀乡、同德乡、黎曙乡。 属金石区1986年1月,建金石镇。 1992年9月,撤区并乡。 三秀乡、同德乡并入设金石镇。 黎曙乡单设为乡。 1995年,黎曙乡设为黎曙镇、2019年,撤销黎曙镇,并入金石镇。 |
清初,三台县设4路28乡。 今新鲁镇辖境大部分属于北路壁水乡,石桥、龙桥少部分别分属于西路牛金乡、北路昴日乡;云同乡属西路魁金乡。 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鲁刹寺。 清光绪四年(1878年)兴场,场以寺名,场在今新鲁镇。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1)建老君庵。 清光绪元年(1875)兴场,场以庙名,后更名云龙镇,场在今云同乡。 清末民初,北路壁水乡驻东岳庙(今芦溪镇建新乡);北路昴日乡驻新庙子(今立新镇);西路牛金乡驻大石缸(今金石镇);西路魁金乡驻苏河场(今前锋镇)。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各乡分设上、中、下乡团练,设团练办事处。 壁水上乡驻鲁刹寺,壁水下乡驻东岳庙,魁金下乡驻云龙镇。 民国14年,改团练为团甲,设东岳庙、鲁刹寺、云龙镇为团甲公所。 民国19年,撤销东岳庙团甲公所,辖地并入鲁刹寺团甲。 民国24年,以团设鲁刹寺联保,又分设东岳庙联保;设云同联保(以境内云龙镇、同德场各取一字命名)。 民国27年,撤销东岳庙联保,调整合并到鲁刹寺联保。 民国29年,改鲁刹寺联保为鲁刹乡,云同联保为云同乡。 民国31年,鲁刹乡改为东鲁乡(以东岳庙、鲁刹寺各取一字命名)。 解放后仍置。 1951年,完成土地改革,进行民主建政。 仍设云同乡和东鲁乡,并从东鲁乡划出部分村成立建新乡(大致为原东岳庙联保辖地),从云同乡划出部分村成立同德乡(驻同德场)。 1952年8月,东鲁乡改为新鲁乡(意为新的东鲁乡)。 并从金石、新鲁乡划出部分村成立石桥乡,以境内石桥沟命名,1956年撤销。 1961年,恢复原石桥乡辖地,成立石桥人民公社。 1961年,从黎曙、新鲁、石桥公社各划一部分村成立龙桥人民公社,因境内有龙桥沟得名,驻地南岳庙。 龙桥公社古为涪城县四镇(南明、凤溪、高铺、新井)之一的高铺驿。 1968年,文革时期,龙桥公社更名为五星公社。 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复设新鲁乡、龙桥乡、石桥乡和云同乡、同德乡,属金石区。 1992年9月,新鲁、龙桥、石桥、云同四乡合并成立新鲁镇,同德乡并入金石镇。 2000年,云同从新鲁镇分离、单设为云同乡。 2019年,云同乡并入新鲁成立新的新鲁镇。 |
清为箕水乡驻地。 民国十四年(1925年),设刘家营团练。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刘营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刘营乡。 1950年,设刘营乡。 1958年10月,设飞马公社,属耕作区。 1961年,更名刘营公社。 1967年7月,更名飞马公社。 1981年10月,更名刘营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乡。 1987年2月,乡改镇。 1992年9月,里程、转江、新乐、安宁4乡并入。 1995年12月,里程乡析出。 |
清末,柳土乡驻灵兴场,角木乡驻石河场(今石安镇)。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分上、下乡,设团练办事处(后改为团甲公所)。 柳土下乡驻灵兴场,角木下乡驻尊胜寺。 民国24年,调整政区,分区设署设联保,改团甲公所为联保办公处。 设有灵兴联保、尊胜联保。 民国25年,撤销尊胜联保,调整合并到石安联保。 民国29年,实行“新县制”,将联保一律改为乡。 设灵兴乡,同年,恢复设置尊胜乡。 1951年,土地改革结束,进行民主建政,全县政区大调整,改设乡、村、组。 仍设灵兴乡、尊胜乡,同属三台县第十四区(新德区)。 1955年,撤销新德区,灵兴、尊胜划归老马区。 1958年,全县人民公社化。 老马区以区成立老马人民公社,灵兴、尊胜分别为耕作区。 1961年,灵兴、尊胜耕作区分别成立灵兴、尊胜人民公社。 1967年,搞“破四旧、立四新”。 灵兴、尊胜分别改为涪江公社、争胜公社,属飞马区(原老马区更名)。 1981年,地区内地名重名普查。 涪江公社复名灵兴公社。 1984年,改社、队为乡、村。 改为灵兴乡、争胜乡。 1992年,灵兴乡、争胜乡合并组建成立灵兴镇,镇驻地灵兴场,争胜乡为办事处。 1995年,争胜办事处划出单设为争胜乡。 2017年,争胜乡撤乡改设为争胜镇。 2019年12月26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争胜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灵兴镇管辖,灵兴镇人民政府驻府清路13号。 |
芦溪、花园两镇,历史悠久,历来为军事、政治要地。 花园,是三国时期古涪城县旧址。 南朝梁武陵王天正二年(502年)设始平县,县城在今花园镇,北周时改始平县为涪城县,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涪城县并入郪县。 芦溪,明清时,在此置盐课大使署,清末为县丞署。 民国在此设县佐,又称“芦溪分县”。 清末民初,三台县设4路28乡,芦溪、花园分属北路张月乡(驻葫芦溪),东路房日乡(驻老马渠)管辖。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分上、下乡,设团练办事处(后改为团甲公所),张月下乡驻葫芦溪,房日上乡驻花园河。 民国24年,调整政区,分区设署设联保,改团甲公所为联保办公处,设有芦溪联保、花园联保、东狱庙联保(今建新乡)。 民国27年,撤销东岳庙联保,调整合并到鲁刹寺联保(今新鲁镇)。 民国29年,实行“新县制”,将联保一律改为乡。 设有芦溪乡、花园乡。 解放后,1950年设第二区驻芦溪场,芦溪、花园同属。 1951年,土地改革结束,进行民主建政,全县政区大调整,改设乡、村、组。 仍设芦溪乡,属第二区(芦溪区),设花园乡,属第六区(老马区)。 从原芦溪乡分设永安乡,场镇驻地周家祠,取永远安宁之义。 从原芦溪、刘营乡分设太平乡,场镇驻地王家桥。 从原新鲁乡分设建新乡,场镇驻地罗家湾,意为新建的乡。 从原花园、永明两乡各划部分地区成立白衣乡,场镇驻地八字潦(八字老)。 1952年4月,设立芦溪镇(乡级),与芦溪乡同驻芦溪场镇,属芦溪区。 1956年中期,撤销永安、太平、建新3乡,同年底又恢复。 撤销白衣乡。 1958年,成立芦溪公社,撤销芦溪镇并入芦溪公社,同时成立永安、太平、建新3个公社。 1961年,在原白衣乡基础上恢复复建为白衣公社。 1963年5月,恢复芦溪镇,1967年7月撤销芦溪镇并入芦溪公社。 1967年,白衣公社以“社会主义道路无限光明”之意更名为光明公社。 1974年4月,恢复芦溪镇。 1981年,地区内地名重名普查。 分别改永安、太平为永江、四平(以境内有四面山及原太平公社得名)。 1984年,改各公社为芦溪乡、永江乡、四平乡、建新乡、花园乡、光明乡。 1985年,撤销芦溪乡并入芦溪镇。 1992年9月,撤区建镇,将永江、四平、建新3乡并入芦溪镇;将花园、光明2乡合并建花园镇。 2019年12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花园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芦溪镇管辖,芦溪镇人民政府驻芦花干道西段40号。 |
清光绪年间,设新庙场。 清末民初,设昴日乡,驻新庙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昂日乡新庙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新庙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更名新民乡。 1958年10月,乡改公社。 1981年10月,更名立新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乡。 1992年9月,与拦河、辉坪2乡合并为立新镇。 |
明朝为高德乡。 清初,永明、建设同属三台县28乡之北路参水乡管辖;白庙属北路毕月乡管辖。 永明镇原名南明镇,为古涪城县四镇之一。 北宋《元丰▪九域志》载:“涪城县有南明、新井、凤溪、高铺四镇,旧志南溟镇在州北八十里,即南明也”。 清康熙时建桥楼子(今中太),因一条小溪穿过场镇,桥上建有木楼而得名。 乾隆28年兴场,名桥楼场。 清末,设参水乡,驻黄连桥,辖今建设、永明及光明大部。 设毕月乡,驻桥楼子(今中太镇),辖今中太、白庙、和永明大部。 民国初期,将参水乡今永明、光明部分和毕月乡今永明部分划归张月乡(驻葫芦溪)。 民国9年,各乡分设上、下乡团练,设团练办事处,南明镇为张月上乡团练办事处。 参水乡、毕月乡不分上下乡,黄连桥、桥楼子即为团练办事处。 民国14年,改南明镇、黄连桥、桥楼场为团甲公所。 民国24年,设南明联保、黄连桥联保、桥楼场联保。 民国29年,改为南明乡、黄连桥乡、桥楼乡。 民国37年,黄连桥乡于长乐乡合并建立建民乡。 改桥楼乡为中泰乡,以境内中泰山而得名。 解放后1951年,进行民主建政,改南明乡改为永明乡,划出永明、花园部分村组建白衣乡(今光明)。 仍设中太乡,分中太乡部分村建白庙乡,以境内白庙子而得名。 分建民乡为建民乡(原黄连桥乡)、长乐乡。 1955年,建民乡更名为建设乡。 1956年,撤销白庙乡。 1958年,各乡改为公社,设永明公社、建设公社。 1961年,恢复白庙公社。 1967年,改为红岩公社。 1981年,复改为白庙公社。 1984年,分别改为永明乡、建设乡、白庙乡。 同属建设区。 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将白庙乡并入永明乡。 1996年4月建永明镇。 2019年,永明、建设两镇合并组建新的永明镇。 |
清末民初,属嘴火乡,驻两河口(现紫河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石板滩联保(今大英县象山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石板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更名象山乡。 1951年5月,设建中乡。 1958年10月,乡改公社。 1984年,公社改乡。 1992年9月,西丰乡并入。 2018年1月,撤销建中乡,设置建中镇。 |
2019年12月,三台县人民政府撤销光辉镇和里程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老马镇管辖。 老马,古称”老马渠”,据传汉昭烈帝刘备屯兵八角庙与刘璋相距,刘璋决涪江水淹刘备大军,张飞率部撤退经此,因水急马不过渠,张飞性急㧯马过渠,后人便称此地为“老马渠”,后渐形成聚落兴集市。 光辉,原名“会龙场”。 明代建兴隆场,明末被火焚毁;清康熙时复建,因此地山形似二龙相会,故名会龙场。 清末民初,三台县设4路28乡,老马、里程大部属东路房日乡(驻老马渠)管辖;光辉属北路轸水乡(驻高埝坎,今高堰乡)管辖。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分设上、下乡,设团练办事处。 房日上乡团练驻老马渠,轸水下乡团练驻会龙场。 民国14年,改团练为团甲,分别设老马渠、会龙场为团甲公所。 民国24年,以团设立老马联保,辖地相当于今老马乡全境及里程乡大部;设会龙场联保。 民国29年,民国政府奉行“新县制”,分别改设老马、会龙场联保为老马乡、会龙场乡。 1951年,土地改革完成,进行民主建政。 仍设老马乡,会龙场乡。 1952年,从老马乡、尊胜乡(今争胜镇)各划出部分村组建立联盟乡(即今里程乡前身)。 1955年,撤销联盟乡。 1958年10月,以老马区成立飞马人民公社,公社驻地由老马渠迁刘家营,辖刘营、老马、会龙场、建设、中太、长乐、刘营、安宁、安平(今转江)、灵兴、苏河(今前锋)、花园、白衣(今光明)13个耕作区。 1960年,恢复原联盟乡辖地成立里程人民公社,以境内李村坝(也称礼存坝)谐音命名。 1961年,原飞马公社下辖各耕作区单独建社,恢复老马公社、会龙公社。 1967年7月,文革时期,老马改为红卫公社、会龙改为光辉公社。 1981年10月,地名普查,因重名改红卫为老马公社,属刘营区。 1984年3月,撤销公社建制,复设为老马乡、光辉乡、里程乡。 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光辉并入建设镇,里程并入刘营镇,老马单设为老马乡。 1995年,光辉划出单设为光辉镇。 2017年12月,老马、里程撤乡设镇分别成立老马镇、里程镇。 [5-6]2019年12月,经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光辉镇和里程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老马镇管辖,老马镇人民政府驻下新街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