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属郪县平阳乡。 南朝设北伍城县。 历为州、郡、府、路、县治所。 清,为潼川府、三台县治。 民国名城厢镇,为三台县治。 1950年,设一伍驻城厢镇(改为城关镇),后增长坪、广化、云鼎、东山等乡。 1952年8月,城关镇增设为第一伍。 1953年,撤4街公所。 1955年10月,改为城关区。 1956年3月,城关伍改城关镇(区级)。 1981年6月,改为潼川镇。 1992年9月,琴泉区并入。 1997年10月,北坝、东塔析出。 |
清初,三台县设4路28乡,塔山镇境属东路井木乡(驻龙树场,今龙树镇)辖地。 民国初年,沿袭清制,设9区28乡,塔山属东三区(驻三合场)井木乡(驻地亦由龙树场迁往三合场)辖地。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设团练办事处。 井木乡驻龙树场,设三合场为团练办事处。 民国14年,改团练为团练,改三合场为团甲公所。 民国19年,井木乡增设龙树场、槐树场、双龙场(今双胜镇)、忠孝场(今忠孝乡)为团甲公所。 民国24年,改团甲设联保。 撤销槐树场团甲,合并设立三合联保。 民国29年,奉行“新县制”,改联保设改为三合乡。 1951年,土改完成,进行民主建政。 仍设三合乡。 并从三合分设槐树乡(驻槐树场),从三合、柳池、高堰三乡各划出一部分村建立联合乡。 1956年,撤销联合乡划归三合、柳池乡管辖,撤销槐树乡划归三合管辖。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改设为三合人民公社。 1961年,恢复槐树公社、联合公社。 1981年,地名普查,因重名三合更名为塔山、联合更名为联胜(因境内有联合、胜利两座水库,故名)。 1984年3月,撤销公社,复设为塔山乡、槐树乡、联胜乡。 属塔山区。 1986年,塔山建为塔山镇,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塔山镇,辖塔山、联胜、槐树、柳池、忠孝5个办事处。 1995年10月,柳池、忠孝划出单设为柳池镇、忠孝乡。 [3-4]2019年12月,塔山镇、柳池镇、高堰乡合并成立新的塔山镇。 |
清末民初,设井木乡,驻龙树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龙树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龙树乡。 1950年,设龙树乡。 1953年4月,析龙树乡三、四村和双龙乡三村合并为双合乡。 1955年12月,双合乡与梓潼县交泰乡九村并入龙树乡。 1958年10月,乡改公社。 1967年7月,更名前进公社。 1981年10月,更名龙树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乡。 1992年9月,乡改镇。 |
2019年12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绵阳市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19〕27号):撤销金鼓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石安镇管辖,石安镇人民政府驻步行街47号。 |
清,设斗木乡,驻富顺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斗木乡富顺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富顺乡。 1958年10月,乡改公社。 1984年,公社改乡。 1992年9月,乡改镇。 |
原名杨家井。 清末民初,设奎木乡,驻三元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奎木乡三元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三元乡。 1958年10月,乡改公社。 1967年7月,更名东风公社。 1981年10月,更名三元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乡。 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芦桥乡、三元乡合并建立三元镇。 |
唐设秋林寨。 宋,改镇。 明设秋林驿。 清末,为虚日乡驻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秋林驿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秋林乡。 1958年10月,乡改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乡。 1988年9月,乡改镇。 1992年9月,金玉乡并入秋林镇。 |
2019年12月,三台县人民政府撤销永新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新德镇管辖。 清初,三台县设置4路28乡。 新德、永新境域属东路氐土乡管辖。 清乾隆年间,于涪江码头新建场镇,命名“新场”。 清末民初,属氐土乡,乡驻地新场。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分设上、下乡团练,设团练办事处。 氐土上乡驻新场,氐土下乡驻高山铺(今东塔镇高山)。 民国19年,改团练为团甲,设新场、高山铺为团甲公所。 民国24年,设置新德联保、高山联保。 民国29年,奉行“新县制”,改设为新德乡,高山乡。 1951年,完成土地改革,进行民主建政。 仍设新德乡,高山乡。 并从新德、高山两乡划出部分村组建永新乡,驻馍馍店。 从新德、富顺两乡划出部分村组建石板乡。 1955年,撤销石板乡,并入永新乡。 1958年10月,改设为新德人民公社、永新人民公社。 属石安区。 1984年3月,复改为新德乡、永新乡。 1992年,撤区并乡,石安区除新德、永新两乡外其他乡合并建立石安镇,新德、永新单设为乡。 1997年4月,新德撤乡设镇改为新德镇。 1999年,永新撤乡设镇改为永新镇。 2019年,新德镇、永新镇合并组建新的新德镇,镇驻地新德场。 |
2019年12月25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三台县撤销曙光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新生镇管辖,新生镇人民政府驻老街2号。 2020年并村后新生镇包括2个社区、13个村的行政区域,总面积73.2平方公里,总人口42960人。 |
清末民初,原鲁班镇、幸福镇境域属三台县4路28乡之南路心月乡辖地,乡驻地古井坝(今古井镇)。 明天启元年(1621),柏树垭建场,初称“双合场’’、“三合场”,此地原系三台与中江二县共管,是川北通往成都的必经之道,后因此地山垭古柏茂盛而得名“柏树垭”(今中江县柏树乡)。 清雍正八年(1730),鲁班桥兴场,场以桥名。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心月乡分设上、中、下乡团练,上乡驻古井坝,中乡驻柏树垭,下乡驻鲁班桥。 民国14年,改团练为团甲,分别设古井坝、柏树垭、鲁班桥为团甲公所。 民国19年,增设双龙桥(今幸福乡)、菊河场(今菊河镇)为团甲公所。 民国24年,团改设联保。 调整合并双龙桥团甲,心月乡设古井、柏树、鲁班、菊河4个联保。 民国27年,增设垭口店联保(今太林乡)。 民国29年,奉行“新县制”。 设古井、柏树、垭口、鲁班、菊河5乡。 民国36年,垭口乡更名为泰林乡,因驻地太林寺而得名。 1951年,土地改革完成,进行民主建政。 新设龙桥、方井、白店(现并入幸福乡)等乡,属第十二区(鲁班区)管辖。 1952年,又增设太安(今三柏乡)、菊坪(现并入菊河)2乡。 1956年,撤销合并白店、菊坪、太安3乡,将柏树乡划出归中江县管辖,龙桥乡更名为幸福乡。 1958年,成立鲁班公社、太林公社、幸福公社,恢复太安公社。 1967年,文革初期改鲁班公社为燎原公社。 1981年,地名普查时,燎原公社复名鲁班公社、太安公社改为三柏公社。 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复设鲁班乡、太林乡、三柏乡、幸福乡。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 鲁班乡、太林乡、三柏乡合并成立鲁班镇。 幸福乡单设为乡。 2017年,幸福镇撤乡设为幸福镇。 2019年,鲁班、幸福合并成立新的鲁班镇,镇驻地鲁班水库主坝。 |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建老场,名义隆场。 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建关帝庙,清乾隆时建新场,名景福院。 由于景福院比义隆场人多热闹,遂将义隆场集期解散,合并为景福院逢场,从此老场新场统称景福院。 清至民国初为三台县28乡之南路室火乡,驻景福院。 民国13年,建金家场。 原名金垣场,相传原为清代一金姓主建,因此地四周小山起伏,若似墙垣,而场居其中,故名。 民国13年复建,更名为金家场。 民国21年,建梦龙场。 因此地原有一梦龙庙,后渐形成聚落兴场而得名。 民国24年,设景福院联保、金家场联保。 民国29年,建景福乡、金家乡。 1951年,土地改革结束,进行民主建政。 仍设景福乡、金家乡。 并从原景福、乐加乡划出部分村分设梦龙乡,驻梦龙场。 从原景福、观桥、安居划出部分村分设新建太和乡,驻吊嘴。 从原景福、金家乡划出部分村分设陈古乡,驻陈古塘。 从原景福、两河乡划出部分村分设协和乡,驻雷家井。 1952年,恢复老场,并改为改为义隆乡,从景福、金家乡划出部分村组建新堰乡。 1954年,以谐音改梦龙乡为茂隆乡。 茂隆,有兴旺发达之意。 1955年10月,撤销义隆乡合并到景福乡,1956年又分乡,将原来的义隆乡改为双乐乡,因驻地李家楼俗称尼姑庙,因尼姑修行太苦,故更名双乐。 1956年,撤销新堰乡,分属景福、双乐、金家乡;将金家乡划归射洪县管辖;撤销太和乡,同年底又恢复。 1958年,分别成立景福、太和、双乐、茂隆、协和人民公社。 1961年,由茂隆、双乐、景福公社各划出部分生产大队组成新公社,因此地有一金龙桥,故名金龙公社。 1967年,景福公司更名向阳公社,金龙公社更名为金星公社。 1981年,地区内地名普查,因重名改太和公社为方垭公社,以境内方垭渡槽命名。 1984年,各公社分别改为向阳乡、双乐乡、方垭乡、茂隆乡、金星乡。 1986年,撤销向阳乡,设景福镇,隶属向阳区。 1992年9月,双乐乡、方垭乡、茂隆乡、金星乡并入景福镇。 协和乡并入紫河镇。 1995年10月,双乐划出单设双乐乡。 2019年12月,经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双乐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景福镇管辖,景福镇人民政府驻政府街2号。 |
紫河镇驻地“两河口”,因北自广利,西北自协和有两条小河流场镇北一公里处交汇,故名。 清康熙时建场,初名镇子场,后改名广兴场。 清至民国初年,三台县设4路28乡,紫河属南路觜火乡(驻两河口)管辖。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分上、下乡,设团练办事处。 觜火上乡驻两河口,觜火下乡驻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 民国14年,改团练为团甲,分别设两河口、石板滩为团甲公所。 1935年,以团设立两河口联保。 1940年,民国政府奉行“新县制”,改设为两河口乡。 1951年,土改完成,进行民主建政,仍设两河乡。 并从两河乡、景福乡(今景福镇)各划出部分村建立协和乡(驻雷家井),从两河乡划出8个村,景福、陈古(今射洪县陈古镇)各划出1个村建立广利乡(驻广利井)。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别成立两河公社、协和公社、广利公社。 1961年,由两河公社分出4个生产大队建立云龙公社,1968年改为黎明公社(驻张家坝)。 1981年,地名普查,因重名,因两河口解放前曾名觜[zī]火,觜火/紫河谐音,故而取名为紫河公社。 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复设紫河乡、黎明乡、协和乡、广利乡,属向阳区(今景福镇)。 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协和乡、广利乡、两河乡、黎明乡4乡合并建立紫河镇。 2000年1月,协和乡、广利乡划出单设为独立乡。 2019年12月,广利乡、协和乡、紫河镇合并建立紫河镇,镇驻地两河口。 |
2019年12月,三台县撤销菊河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观桥镇管辖。 清初,三台县设置4路28乡。 观桥属翼火乡;文台属尾火乡;方井、石亭大部和菊河属心月乡。 清康熙三十九年,观音桥兴场,因场镇观音庙外有一桥,名观音桥,场以桥名。 属翼火乡(驻安居场)。 清末民初,观音桥划归尾火乡(驻新店子,今新生镇)管辖。 民国5年,菊河建场,因有蔡家沟、马岑寺、皇城寺三河流交汇于此而得名三合场,也称三河场。 后因场镇河岸蔓生黄菊得名菊河场。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分设上、中、下乡,设团练办事处。 尾火下乡驻观音桥,心月下乡驻鲁班桥(今鲁班镇)。 民国14年,改团练为团甲,设观音桥、鲁班桥为团甲公所。 民国19年,新增菊河场为团甲公所。 民国24年,以团改设为联保,设有鲁班联保、菊河联保、观桥联保。 民国29年,奉行“新县制”。 改设为鲁班乡、菊河乡、观桥乡。 1951年,完成土地改革,进行民主建政。 仍设鲁班、菊河、观桥3乡。 并从鲁班、观桥、新生划出部分村建方井乡,因驻地四方井而得名。 从新生、观桥划出部分村建文台乡,因文台宫古庙而得名。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设观桥、方井、菊河、文台公社。 1960年,从观桥、菊河、方井、安居4个公社划出部分村建石亭乡,因驻地石亭寺而得名。 1967年,文台更名为战旗公社。 1981年又复名文台。 1984年,设观桥、文台、方井、石亭、菊河5乡。 属安居区。 1987年,建观桥镇。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 文台、方井、石亭、菊河并入观桥镇。 1995年,菊河划出单设为菊河乡。 2017年,菊河撤乡设为菊河镇。 2019年,菊河镇并入观桥,组建新的观桥镇。 |
郪江镇,春秋战国时为蜀国酋长郪王国治所郪王城,西汉至南朝齐为郪县治所。 明朝有千总葬于此,故名千总坟(俗称千子坟)。 安居场,建镇历史悠久。 早在汉、晋时为郪县富国镇。 南朝于镇设置盐监。 因处于两溪流交汇处,别名河嘴。 清康熙时,河嘴建场,初名云台场,因境内云台山云台观而得名。 后因盐业发展,住户增多,以“安居乐业”之名更名为“安居场”。 清末民初,三台县设4路28乡,南路翼火乡驻安居场。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设翼火乡团练,设安居场为团练办事处。 民国14年,改团练为团甲、设安居场为团甲公所。 民国15年,老鹰嘴(今宝泉乡)兴场,名永丰场。 民国19年,新增千子坟为团甲公所。 民国24年,撤销千子坟团甲,合并成立安居联保。 民国25年,增设千子联保。 民国29年,奉行“新县制”,改设为安居乡、千子乡。 1951年,土改完成,进行民主建政。 仍设安居乡、千子乡。 并从安居乡划出部分村成立永丰乡,驻永丰场。 1956年中期撤销永丰乡,同年底又恢复。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成立安居公社、永丰公社、千子公社。 1967年7月,改为千子公社为郪江人民公社,以郪江流经境内而得名。 1981年,地名重名普查,改永丰为宝泉公社,以境内盐井大碑阁(俗称万宝泉)而得名。 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复设为安居乡、郪江乡、宝泉乡。 属安居区。 1985年,建立安居镇,属安居区。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 安居、宝泉合并成立安居镇,郪江乡改设为郪江镇。 2000年,宝泉划出单设为宝泉乡。 2019年12月,安居镇、郪江镇、宝泉乡合并成立新的郪江镇,镇人民政府驻地迁往原安居镇政府址。 |
清乾隆时,于今乐加集市附近磨家湾建场,名“磨家场”。 请光绪年间迁至现址新建场镇,谐音更名“乐嘉场”。 清末民初,三台县设4路28乡,中新、乐加属南路危月乡(驻乐嘉场)管辖。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分上、下乡,设团练办事处。 同年,常乐寺兴场,名中兴场,取义地处乐加、香山、潼川、金华之间。 危月上乡驻中兴场,危月下乡驻乐嘉场。 民国14年,设中兴场、乐嘉场为乡团甲公所。 民国24年,改设为中兴联保、乐嘉联保。 民国29年,奉行“新县制”,改设为中兴乡、乐嘉乡。 解放后仍置。 1958年10月1日,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别成立中兴、乐嘉人民公社。 1981年,地名普查,因重名,以“中兴”谐音改为中新公社,乐嘉简写作“乐加”。 1984年3月,撤销公社建制,复设为中新乡,属琴泉区;复设乐加乡,属新生区(今新生镇)。 1988年9月,中新乡撤乡建中新镇。 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中新仍单设中新镇,乐加单设为乐加乡。 2019年12月,中新镇、乐加乡合并成立新的中新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