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座桥,名为金溪桥、金凤桥,取两座桥的首字为村名,因此得名“金凤村”。 |
因村处金山下平垟,故名。 |
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一》称寺静因此处离石筠寺不远,香客至此即须肃静,而名寺静。清咸丰间,金钱起义军与地主团练作战,百姓避难于此而得平静,又名齐静。又因此处为水头街尾,仕面寂静,亦名仕静。寺静、齐静,市静与今名仕静,均为方言谐音或近音。今取仕静作标准地名。 |
因此地位于径川(即金溪)北面,三面环山,中为平原形似港岙故称山岙,1949年北山岙分为两个自然村此地按地形位于岙内故称内岙。 |
此地位于北山岙的外首,故称外岙。 |
因章姓人始居,故名。 |
因村里有个庙宇,名为寺前宫,因此将本村取名为寺前村。 |
当地(马氏宗谱)载,明万历十二年,其祖先从乐清黑石迁居此地,村处南山山脚,故名为南山脚。 |
当地《张氏宗谱》载,明崇祯年间(1628-1644),玛瑚渡上下端各有商店一间,分别称上店,下店,本村位于上端,即以上店为村名。 |
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一》载,龙涵原名龙颔。因溪流形似龙颔。传说清乾隆年间有飞龙越境,其下颔抵及沙滩,以此取名。方言“颔’’“涵’’音近遂为龙涵。 |
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三》载,因村位于蒲潭尾而得名。古代蒲潭很大,多产香鱼。徐氏祖先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为避倭寇,从江南湖前迁居此地,始成村落,故名,蒲潭村。 |
胡桥村由原来高桥村,外湖门、内湖门三个自然村组成,据湖门原始琥珀,后淤积成盆地,中有小山对峙似门,划成内外湖,故取其”湖“、”桥“两字,命名为湖桥村。 |
因地处鳌江上游南面,故称“江南”,因重名冠以“小”字称小江南,后去掉“江”字而得名。 |
据其地原为岛屿,后淤积成陆,且林茂景美,故名雅屿。 |
因两村有水流入大溪,鸣假借为“明”明亮之意,取溪头村之溪字,称鸣溪,寓意村居有光明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