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建英武乡。 1961年,成立英武公社。 1992年,撤并建前属刘官区的1个乡,后由原十路乡的部分村与英武乡合并建英武乡。 2015年6月,原英武乡和原马场彝族苗族乡合并为英武镇。 |
1950年4月,盘县人民政府建立后。 全县划为6个区,鸡场坪为五(民权)区下辖石孔、民权、土城、盘关、坪靖五乡。 一九五二年十月盘县新划区制,鸡场坪属第八区(民权),驻地鸡场坪,辖民权、孔官、滑石、西头、保庆、塘山、大营、银山、岩龙、狮子、核桃、中寨12个乡。 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 按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精神,复按原区的体制划为一区一社,民权区为红旗飘人民公社改称为管理区,村为生产大队,以下为生产队。 鸡场坪(红旗飘)人民公社辖民权、滑石、西头、孔官、大营、银山、塘山、中寨、保庆9个管理区。 1992年撤区并乡后,鸡场坪彝族乡由原鸡场坪乡(歹马村)、和中彝族乡和塘山乡组成,辖18个村1个居委会。 2004年6月18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关于“有条件的可实行并村”的精神和《中共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关于适度调整全市村级规模的指导意见》(市发(2004)17号)文件精神,本乡成立调整领导小组,结合本乡实际,将18个村1个居委会调整为13个村1个居委会。 2015年6月,合并原松河乡、滑石乡旧寨村、戈多村、白米寨村、七棵树村、哒啦村、黄泥包村、朱家村、迤坝村地域,成立鸡场坪镇。 |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于此置普安卫。 二十二年始创城基于番纳牟山之阳,二十五年筑城。 历经增修,城垣雄伟险固,素称“滇黔锁钥”。 自明历为卫、州、厅、县治所。 1932年置凤城镇。 1942年增设凤鸣镇。 1950年并2镇为双凤镇,以城中凤凰、凤鸣2山命名。 1955年更名城关镇。 1958年撤镇并入西冲公社。 1961年析出复置。 |
1992年,撤并建前属坪地区管辖,后由原大寨乡、四格乡及官营乡的大坪村、俄力科村合并建四格彝族乡。 2015年6月,四格彝族乡更名为乌蒙镇。 |
清前期,属普安州。 民国时期,属普安县。 1950年4月,划归老厂区保田乡。 1953年9月,成立普田乡,属忠义区。 1958年10月,乡改管理区。 1961年12月,管理区改公社。 1984年9月,建立普田回族乡。 1992年4月,原忠义区的普田回族乡、雁子乡、联强乡的啊榔村及安展坡村合并建普田回族乡。 |
民国时期,设坪靖乡。 1950年4月,坪靖乡属五区。 1952年9月,坪靖设为第十三区。 1953年,坪靖乡改名坪地乡。 1958年,改坪地公社。 后复为坪地乡。 1984年,坪地乡改名坪地彝族乡。 1992年4月,坪地彝族乡、松柏乡、雨格乡和官营乡的七官营、洒克梅2村合并建坪地彝族乡。 |
1950年8月,建淤泥乡,属第六区。 1952年10月,划归第十一区(普古)。 1956年7月,成立淤泥彝族乡。 1958年10月,改为管理区,属普古公社。 1961年12月,鲁那管理区、八大管理区的部分区域并入,成立淤泥公社,属普古区。 1984年,恢复淤泥彝族乡。 1992年4月,与沙河彝族乡、鲁那彝族乡、米妥彝族乡和苏座彝族乡的上苏座、下苏座、岩博、龙山4村合并建淤泥彝族乡。 |
1950年10月,建普古乡,归第六区(九村)管辖。 1952年10月,归第十一区(普古区)管辖。 1958年10月,成立普古公社。 1961年12月,文阁管理区并入,归普古区管辖。 1971年12月,区驻地由普古迁至淤泥河。 1984年9月,普古公社改为普古彝族乡。 1992年4月,原普古区的普古彝族乡、舍烹苗族彝族乡、文阁彝族乡合并建普古彝族苗族乡。 |
1992年前,分别属原刘官、羊场、鸡场坪3区、4乡的边缘结合部。 1992年4月,撤并建时建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 |
古时候,属夜郎地。 汉代时期,属宛温。 晋代时期,隶宁州。 南朝宋时,属西安县。 南齐时期,归西宁县。 唐代初期,属训州地。 唐贞观八年(634年),属盘州。 元初时期,属普安路。 明代时期,属普安府、普安州。 清代时期,属普安县、直隶州、普安直隶厅、盘州厅。 民国属盘县。 1949年后,属盘县。 20世纪60年代起,属羊场区。 1992年,改为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 |
明末清初,普安州同知迁至簸箕营,建彝族土司衙门,一直延续到解放前。 1950年后,先后改为保基乡、保基公社、保基彝族苗族乡,属原羊场区。 1992年,格所苗族乡并入,建保基苗族彝族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