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明洪武年间,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寿张县城西关居住,后又迁黄河边寿张西关东南二十里定居,建村时有三座古庙,黄河河道如一条巨龙盘踞在三座庙旁,故村名为古龙湾,后简称龙湾。 |
明洪武年间,赵氏始迁祖赵友凉由江苏萧县东关旗杆街十二马台迁山东阳谷县城东十八里赵家堂。明永乐元年(1403),二世赵达迁寿张城南二十五里处庞刘庄,后来赵姓人口渐多,并建有两座庙。清乾隆年间改名为双庙赵。后三世赵贤居于庙前,赵智居于庙后。民国初年改庙前为前赵、庙后为后赵。 |
明洪武年间,赵氏始迁祖赵友凉由江苏萧县旗杆街迁山东阳谷县城东北十五里赵堂。数年后,二世赵达迁寿张城南二十五里处两座庙内居住,俗称双庙赵。三世时,赵贤居于庙前,赵智居于庙后,人称庙后为后赵,庙前为前赵。 |
明洪武年间,辛姓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名辛庄。1983年,因与今后方乡、清水河乡两辛庄同名,改为南辛庄。 |
明洪武年间,胡氏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山东阳谷县定居。后三兄弟分迁,次支迁今址建村,村名胡那里。其后人积德行善,借出粮食时每斗另外加一升,人送美号“胡加升”。村近黄河,有渡口,外人又称胡家码头,后惯称胡庄。 |
据载,明洪武年间,张姓始迁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所建村形狭长,形如胡同,故以姓氏及村形名“张家胡同”,简称“张胡同”。明永乐年间,王、董两姓迁居村北,也名“张胡同”,为区分,居北者为“后张胡同”,居南(前)者为“前张胡同”。 |
明永乐年间,因黄河水患,各地四邻八乡难民至此聚集成为村落,后成集市,因村中姓氏各异,取名“各集”,后演为“葛集”。 |
1958年上级党组织负责人到达本村,看尹那里、王吉言、陈塘三个小自然村邻里关系处得非常融洽,把三个自然村落划归为一个行政村,取名为三义村。 |
明洪武四年(1371),韩姓始迁祖由金陵府上元县狮子胡同荣花树街迁山东寿张城西南35里处今址,在李庄、赵庄菜园中建村,因村形狭长,以姓氏及村形命村名“韩胡同”。1962年因黄河河道北移,大部分民宅落入黄河,村民往北迁移2里许,建新村名“后韩胡同”,原村名“前韩胡同”。 |
明洪武四年(1371),韩姓始迁祖由金陵府上元县狮子胡同荣花树街迁山东寿张城西南35里处今址,在李庄、赵庄菜园中建村,因村形狭长,以姓氏及村形命村名“韩胡同”。1962年因黄河河道北移,大部分民宅落入黄河,村民往北迁移2里许,建新村名“后韩胡同”,原村名“前韩胡同”。 |
明代,许氏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山东寿张县高庙村。正统四年(1439)其四世祖许凤鸣被刘楼村聘请教书,因与刘家关系密切,于明成化元年(1465)落居此地,建有楼房,以此称为许楼。后部分居民迁居村前杨青庄,改名前许楼,原村更名为后许楼。 |
明代,许氏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山东寿张县高庙村。正统四年(1439)其四世祖许凤鸣被刘楼村聘请教书,因与刘家关系密切,于明成化元年(1465)落居此地,建有楼房,以此称为许楼。后部分居民迁居村前杨青庄,改名前许楼,原村更名为后许楼。 |
清嘉庆十一年(1806),阎氏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阎那里。后“阎”演化为“闫”。 |
明永乐十五年(1417),李氏始迁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据是时村中路东、路西各有一吃水井,故取名双井。清代有一县官路过,见一李姓青年在井台打水胡须垂胸,称奇说“好一个李胡子”遂改村名为李胡子,后称李胡。 |
明洪武二年(1369),黄氏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寿张县侯庙东南建村,名为黄庄。明万历年间再迁裴城寺南4里路家河村东,村因村中黄姓居多,且村民约定俗成喜欢叫那里,后改名为黄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