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马楼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马楼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初名“上岭”,是因昔地势高有土岭,且土岭之上有宋时所建大觉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兖州府志》载:“宋英宗治平二年,随名堂赐额大觉寺。金熙宗皇统年间法智重修,释行鉴撰碑文。”说明该寺当时规模较大,建筑宏伟,和尚多,外地香客来此上香,称为“上岭”。明永乐元年(1403),闫氏始迁祖由江苏锡山阊门口迁今山东梁山县小安山闫集,后又迁至此,易名“尚岭”。1994年为便利领导,尚岭东部三个村民小组分为一个行政村,称为东尚岭。
初名“上岭”,是因昔地势高有土岭,且土岭之上有宋时所建大觉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兖州府志》载:“宋英宗治平二年,随名堂赐额大觉寺。金熙宗皇统年间法智重修,释行鉴撰碑文。”说明该寺当时规模较大,建筑宏伟,和尚多,外地香客来此上香,称为“上岭”。明永乐元年(1403),闫氏始迁祖由江苏锡山阊门口迁今山东梁山县小安山闫集,后又迁至此,易名“尚岭”。1994年为便利领导,将尚岭西部三个村小民组分为一个行政村,称为西尚岭。
初名“上岭”,是因昔地势高有土岭,且土岭之上有宋时所建大觉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兖州府志》载:“宋英宗治平二年,随名堂赐额大觉寺。金熙宗皇统年间法智重修,释行鉴撰碑文。”说明该寺当时规模较大,建筑宏伟,和尚多,外地香客来此上香,称为“上岭”。明永乐元年(1403),闫氏始迁祖由江苏锡山阊门口迁今山东梁山县小安山闫集,后又迁至此,易名“尚岭”。1994年为便利领导,将尚岭南部三个村小民组分为一个行政村,称为前尚岭。
明洪武三年(1380)苗氏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至山东阳谷县城南二十五里苗家台村。后迁居今址,取名苗庄。
明洪武年间,毛氏始迁祖昆仲季三人由山西洪洞白石窝村奉令迁山东,其三支毛位相宅于寿张县吕家庙,后易名为毛家庙。后再迁于此地,因此地靠近黄河,以毛姓居多,得名毛河。
明代之前,该处有一大户名为“陈三问”,因盖有楼房,俗称村名“陈楼”。刘氏族人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刘庄迁居寿张韩庄(今城关曹杨韩),之后又迁居于庙(今台前县城东)。至三世祖时,外出谋生至此常住,后族人随迁于此定居,村名仍为“陈楼”。
明洪武二年(1369),赵氏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寿张县城西赵升白。二世后又迁寿张城西南三十华里处今址定居。因建村时在黄河故道西边,且村中赵姓为主要姓氏,故名为河西赵。
明洪武三年(1370),王姓始迁祖由山西洪洞迁居黄河岸边高土堌堆上今址,以姓氏及地形地貌命村名“王堌堆”。后因河势,村形如枣核,村易名“枣流河”。后又因居黄河西岸,以位置及姓氏,更名“河西王”。
明洪武二年(1369),韩氏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韩家寨。1964年改村名为韩那里。1982年改为韩庄。
明洪武二年(1369),刘氏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此定居,取名刘石。后邻村好友看到刘氏家人忠厚老实,善良办事,以诚待人,称为刘心实(村)。
据载,明洪武年间,张姓始迁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所建村形狭长,形如胡同,故以姓氏及村形名“张家胡同”,简称“张胡同”。明永乐年间,王、董两姓迁居村北,也名“张胡同”,为区分,居北者为“后张胡同”,居南(前)者为“前张胡同”。
明洪武二年(1369),李氏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阳谷县李堂。后因人口增多,再迁至今址,后建楼,遂名李楼。再分迁居于李楼村后,为便于区别,新村称后李楼,老村为前李楼。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氏始祖李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山东阳谷县李堂。后因人口增多,再迁至今址。后建楼,遂名李楼。再分迁居于李楼村后。为便于区别,新村称后李楼,老村为前李楼。
据明永乐年间闫氏始迁祖申安随燕王扫北后,定居梁山安民山。闫姓后人迁居现址后,族中出一善人大斗借出、小斗收还,善义之举闻名周边,百姓口口相遂称村名“闫五斗”。
明洪武二年(1369),姜姓始迁祖姜贯在牛家岭(今马楼镇武楼)做长工。清代,姜姓后人于武楼村东南建村,村名姜贯,后人讹称张贯。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