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早年间,乡人民政府驻地原是地扪村种田关牛积肥的地方,侗语称牛粪为“茅”。得名茅洞。民国末期,人们觉得茅洞地名不雅,遂更名为茅贡。 [详细] |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原是一片荒芜的小丘沙滩,后来人们将数个大小不同山丘辟为坪地建房居住,得名地坪。 [详细] |
因侗语“顺”即寨,“懂”为地名,得名顺懂,后更名为顺洞;境内瑶族人口较多,故设立顺化瑶族乡。 [详细] |
雷洞,亦名宰里。相传早年间,有广西里南寨人在此居住,侗语得名宰里。侗语“宰”即村寨,汉释“里”为祭祀之地。 [详细] |
相传很久以前,一个男青年率先到此开发辟居,以男青年侗语称谓命名腊里,后取谐音称罗里。 [详细] |
因村落地形如飞鸟的翅膀,侗语称翅膀为“坝",得名坝寨。 [详细] |
口江乡因处于口江河与双溪河交汇处而得名,古称口洞,后改称“口江"。 [详细] |
因后山有眼山塘,村落位于山塘之下而得名凳得。“凳得”为侗语,“凳”为水塘,“得”为下方。旧时称得洞,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乡公所由地青迁驻后,当权者认为洞字不雅,遂改名为德顺。 [详细] |
相传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人们开发此地,一片阴森古林,乌鸦窝巢密布,两溪汇流形成三叉水,侗语称“子稼”,民国三十年(1941年)更名大稼。 [详细] |
平寨乡因乡人民政府驻地建在一条狭长而平缓的坡坊上而得名。 [详细] |
先是用侗语称为“好卦”,河上游之意,后因寨人系由福建省德化县迁来,为缅怀故里,更名德化。 [详细] |
黎平是侗族的世居地,黎平县城曾多次搬迁,但均称为黎平,当时置城于五开地区内,后称为黎平寨,这里四周是低山,中间有田坝,侗语称坪'bin',汉语一般写作坪。'黎平'为侗语小山或岭,如果将其侗语译成汉意,是指居住在四周有小山且中间是平坝的地主,这里符合当时的地理环境,这种以'坪'或'平'作地名的,在黎平侗族地区还有,比如'di bin',汉语写作'地坪'就是一例,为地理环境得名,从此推论,黎平是侗语的音译,是依地理环境而得名。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