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雷山县达地水族乡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雷山县达地水族乡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达地水族乡地处雷公山主峰最南端,东临榕江县塔石、三江乡,南靠三都水族自治县乌不、羊福乡,西连丹寨县雅灰乡,北与雷山县永乐镇毗邻,是“两州四县六乡”交界处。全乡总面积72.9平方千米,共辖10个行政村97个村民小组135个自然寨,人口为11625人。达地水族乡平均海拔825米,无霜期288天,多年平均气温15.6℃,多年平均降雨量1900㎜,水热同季,资源丰富,极适宜发展养殖业。辖面积为1.5321平方千米,邮政编码为557104,长途区号为0855,所跨行政区域达地水族乡,村支书或主任联系电话:15186910246。
达勒村地处乡政府所在地,东临本乡乌达村,南靠背略村,西连达地村,北与小乌村毗邻。全村总面积5.66平方公里,共辖8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寨,人口1100多人,全村耕地共592亩,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来自种养殖业;由于土壤气候条件独特,自然草地资源丰富,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据2010年统计,全村牛存栏800多头,达勒村世居有水、苗、汉等民族,各个民族相互融合、和谐共处。达勒民族特色浓郁,达洛苗族的古瓢舞最为突出,他们的舞姿奔放、豪迈,古瓢琴琴声瑟瑟,悠闲典雅,舞步欢畅,节奏轻快,风采迷人,保存了古朴的民族风情。

近几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达勒村两委以提高村民群众生活水平为中心,呕心沥血,大力发展缁峁媸乱怠=刂�2011年7月,100%村民小组通公路,户户用上电照明,大部分群众已经越过温饱线正在奔向小康,在党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达勒群众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抢抓机遇,奋发图强,一个更发展、更民主、更繁荣与和谐的达地正向世人展示它的风采魅力。

跨入“十二五”,达勒村以“创和谐、促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为主旋律;以农村基础实施建设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以种植、养殖产业大力发展作为提高村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积极秉承“十二五”方针政策,制定适合达勒村特色的五年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以崭新的风尚,迎接新挑战,争取新胜利

小乌村位于达地水族乡中西部,村委会距乡人民政府3公里,小乌村以前与现在的高车村、乌达村合为一大队,叫党高大队,分队后叫小乌村,全村面积约为7.96平方公里,是达地乡比较大的一个村,境内共有11个村民小组(小乌组、排敌组、岩塘组、脚屋组、党赖组、也鸟组、党约组、乌高一组、乌高二组、达杀组和河边组),9个自然寨。截止2008年年底,小乌村有306户,1370人。有小1所,教师6名,学生168人。村民民族多数以苗族和水族为主,其次是汉族和其他民族。苗族主要居住在小乌组、岩塘组、脚屋组、也鸟组、党约组、乌高一组、乌高二组、达杀组和河边组,水族主要居住在排敌和党赖两个小组。

小乌村耕地面积共1071亩(田:978亩、土:93亩),山林面积约7000亩左右,草地坡面积约2500亩。村境内土壤肥沃。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较好,适宜于粮食作物和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生长。目前大多数村民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家庭收入大部分来自传统的种养殖业。

达地村位于达地水族乡南部达地村委会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4.5公里,达地村兴渭摇⒋笾裆健⒋锏亍⒌澄瘛⑼�5个自然寨。村内主要居住水族为主,其次为苗族、汉族等。水族主要居住在同鸟、宋家等三个自然寨,大竹山居住有苗族,党务居住有汉族,宋家也有部分汉族居住,村内共有姓潘、王、白、宋、杨、江、黄、肖、韦、韩、石等11个姓氏。2008年年底,全村共有175户789人,其中外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打工100多人。

达地村以前与达勒村等合为一大队,叫红旗大队。1984年恢复建制村,1958年乡政府从达地村老街组搬迁到达勒村河边组地盘,1965年把“赶场”也从老街组迁到达勒河边来赶。由于达地村各自然寨居住较为分散,各个自然村寨都离乡政府驻地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党务组和同鸟组距离政府所在地均还有近八九公里路程,组与组之间最远有个六七来公里路之遥,2009年年初达地村组组实现通公路。

全村耕地共424亩,人均占耕地0.54亩。90%以上的村民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大部分家庭80%以上的收入来自传统的种养殖业。

排老村位于达地水族乡南部,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7.5千米,平均海拔880米,2005年修通乡村公路。该村辖黄土、半坡、排老、大山、高调、上新寨、下新寨共7个自然寨,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房屋为木质结构瓦顶建筑。全村除1户余姓苗族外其余都是水族,主要姓氏有王、潘、杨3个姓氏。有215户890人。出产水稻、玉米、红薯、辣椒等农作物。广电网络已全覆盖。民俗有粽粑节、瓜年、春年等传统节日。该村一些农户家中还保存有水族人们编的水书,极为珍贵。辖面积为4.9454平方千米,邮政编码为557104,长途区号为0855,所跨行政区域达地水族乡,村支书或主任联系电话:15985503031。
里勇村位于达地水族乡西部,距乡民政府13千米,与三都县羊福乡、丹寨县雅灰乡接壤。海拔1180米,辖达沙、立新、中寨、石桥、高岭、上丛6个自然寨。除上丛外都已修通乡村公路。截止2014年年底,该村有6个村民小组142户556人。民族以苗族为主(水族10户),王姓占80%左右。 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帮扶下,在该村实施种草养羊项目户58户,每户免费领到基础母羊20只。其余农户还是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出产水稻、玉米、红薯、辣椒等农作物。广电网络已达全覆盖。民俗有二月二、四月八、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辖面积为5.5638平方千米,邮政编码为557104,长途区号为0855,所跨行政区域达地水族乡,村支书或主任联系电话:18212342788。
一、地理位置

背略村位于达地水族乡东南部,与榕江县三江乡黄土坡、塔石乡怎东村和桥桑坝子村接壤。村委会距乡人民政府驻地5公里,最近自然寨距政府驻地4公里,最远自然寨距政府驻地9.2公里。

二、道路交通情况

1、对外交通

背略对外交通主要是在建的背略公路,该公路由乡政府驻地起,途经上背略组、党咩组、汪术组,至皆略分为两道,由皆略往东略至排松组连通榕江县塔石乡,由皆略往南至大寨组连通榕江县三江乡。该公路宽6米,全长约18公里,铺有碎石,路况较差。

背略公路途中有两条支道分别由上背略组经下背略组至平寨组;由党咩组经大坳组、大坪山组、大坪山茶场连通永乐镇乔桑村。两条支道均为毛路,路面较窄,路况差。

2、村内交通

村内步道均为泥石小路,沿山坡而修建,多数较陡,通行不便。

三、村庄情况

2010年底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上背略组、下背略组、党咩组、平寨组、汪术组、大寨组、排松组、龙塘一组、龙塘二组、大坪山组和大坳组)13个自然寨,255户人家1224人。村组与组之间居住较为分散,户与户之间也居住较分散。

四、产业结构

背略村耕地面积共778亩(田:700亩、土:78亩),山林面积约17000亩。境内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自然条件较好,适宜于粮食作物和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生长。目前大多数村民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家庭收入大部分来自传统的种养殖业。现有大坪山茶场和大坪山两个生态养鸡场为主要带头产业。

五、村庄文化

村民民族多数以苗族,水族,汉族和瑶族为主,四种民族人数相当。村内住有王、盘、潘、杨、韦、唐、吴、邓、袁、余、任、宋、赵、许、龙、李、罗等17个姓氏,背略村不同姓氏之间可以通婚。

村内有大坪山战场遗址,有用青石垒砌的城墙,高五、六米等,周长约2万至2.5万米。分设东南西北四个路口,各有哨卡。在东路口五里桥处,竖有大青石碑2块,城内有余王爷、唐王爷行馆,有“国厅宫”、“观音庙”和练兵场。咸丰五年(1855年),余老科(榕江桥来摆猫断颈龙人),唐协里(丹寨排调人)等领导苗民反清-,称“太平军后备队”(史称斋教军),扎营此地,升“帅”字旗,住有9000余户,屯兵8000余人,曾出兵攻战古州(榕江)、下江(从江)等地。同治七年(1868年),义军首领闻国兴(小播五)叛变投敌,引狼入室。内部发生矛盾,指挥不灵,清军趁夜偷袭,大坪山被攻破。今城墙、哨卡、宅基尚存,房屋建筑已毁。

六、房屋现状

村民主要居住房屋均为木质结构,住房极其简陋,有少部份村民仍居住在茅屋内,且仍处在贫困线之下。

七、公共设施

村内有完小一所,现有教师7名,学生近两百人。原有村卫生室一所,现已损坏不能使用。全村仅背略小学附近的一处小卖部,村民主要是达地赶集时前往达地购置物品,没有餐饮、文化娱乐设施。除学校操场和村委办公楼院子外,没有其他公共活动场所。

八、基础设施

水:全村有9处人饮工程,11个小组均有人饮供水,其中三个组无消防池。

电:输电线已牵入各户,有10户没装电表暂无生活用电。

通讯:六至七成的农户使用上了座机或移动电话,手机信号覆盖率约80%-90%。

燃料:以柴火为主,少数情况用电。

垃圾:无垃圾池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随地堆放和填埋,污水就地倾倒。

九、绿化环境

全村山林比较多,但多为阔叶杂木林,约二至三成林木为杉木。山中自然环境较好,有兰花、杜鹃等观赏植物,有白面猴、白山鸡、豹子、锦鸡等多种野生动物,有冬虫夏草等药材。

村境内有大坪山山峰较为出名,海拔1322米,与葫芦山、八宝山相连,森林茂盛,高山环列,地势险要。曾在民国《贵州通志》有过相关记载:“八宝山与大坪山相连如屏,三面绝壁,唯南稍平,鸟道羊场,人迹罕至”。山峰之巅呈一槽形,东西长约5000米,南北宽500米。中有一小溪自北向南流。最高处三角架,海拔1471米。

十、村民收入与生活情况

六至七成村民年人均收入在1200元至1300元,近三成村民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村内80%的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小孩。

十一、村民居住水平

村民总体住房条件较差,近几年基本上依靠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才得以改善居住条件。

乌达村位于达地水族乡东北部,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3公里,共有乌达、党八、上高劳、下高劳、中寨、排倒、阶迂、高兄、党调、也吉、同吉、上马路、下马路、上卡力、下卡力一组和下卡力二组共16个村民小组。村内主要居住水族、苗族、汉族等。水族主要居住在乌达、同吉、也吉、中寨和排倒等自然寨。村内住有姓陆、杨、白、李、韦、张、陈、潘、王、蒙、任等10多个姓氏。2010年12月底,全村共有328户1447人,其中外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打工500余人。

乌达村以前叫新勇大队,到1984年恢复建制村,乌达村各自然寨居住较为分散,到2010年底,全村通组公路基本完成,组与组之间相隔最远虽有个10来里路之遥。全村耕地共1000余亩。90%以上的村民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来自传统的种养殖业。

乌达村背后的大坪山曾经是余王爷反清革0据地,后来开辟成1000多亩茶叶基地,并于2008年修通公路到达大坪山。乌达村也是达地人才辈出的地方,达地第一个副厅级干部中央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韦荣慧同志蚁缇褪俏诖锎澹被褂邪子袂濉⑽な偕健⒗钫肌⒙浇鸷�4位正科级干部。

乌达水族、苗族民族风情浓郁,特别是上马路苗族的“招龙节”极具民族特色,既是祭祖节,又是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车村位于达地水族乡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1公里,有桐子地、乌塘、乔社、大竹山一组、大竹山二组、韦家湾、羊五、五一、也五、新华、党牛12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寨。村内主要居住苗族为主,其次汉族、侗族等。村内共有姓王、杨、罗、邓、刘、潘、韦、蒙、欧、林等10多个姓氏。2010年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936亩,其中稻田836亩,旱土100亩,500余亩的新建茶场。全村共有209户985人。通过村民集资与政府投资结合,在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村两委领带工作得力下,逐步修建了通村、组公路。2008年政府投资20多万元专门为高车茶场修通公路1.8公里,修通高车至丹寨公路2.2公里。至2009年3月,高车村实现组组通公路。为庆祝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实现通公路这一历史性转变,5月份高车村村民举行通车庆典仪式,县政协副主席刘志涛、乡人大主席王光智、副乡长何永荣等领导参加庆典活动并发表讲话。
乌空村位于达地水族乡南部,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23公里,是距离达地政府驻地最远的一个村,乌空村直接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乌不乡接壤,2006年以前社会治安比较混乱。共有乌空、中寨、乔撒、上排兄、下排兄、凯辽、阶力、杨家寨、老寨和也辽10个村民小组。村内主要居住水族为主,整个村除乌空、乔撒两个组有部分瑶族居住外其余8个小组全部都是水族。村内住有姓王、潘、杨、盘、邓、韦等6个姓氏,乌空村不同姓氏之间可以通婚。2010年年底,全村共有253户1166人,其中外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打工有400余人。

乌空村以前叫乌空大队,到1984年恢复建制村,乌空村各自然寨居住较为分散。2005年9月乌空村实现通村公路,至2009年3月,全村有乌空组、中寨组、乔撒组、凯辽组、下排兄组、阶力组、老寨组和也辽组通公路,余下上排兄、杨家寨等自然寨没有通公路。组与组之间相隔最远有个4公里路之遥。全村耕地共739亩,人均占耕地0.58亩。乌空村盛产楠竹,但是95%以上的村民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大部分家庭80%以上的收入来自传统的种养殖业。

也蒙村位于达地水族乡西南部,距乡人民政府驻地10公里,有也蒙、古月、白米、水利、岩门和大毛坡共6个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村内主要居住苗族为主,以也蒙自然寨黑苗为代表,其次为水族。水族主要居住在大毛坡自然寨,村内住有姓余、潘、刘、李、袁、朱等10多个姓氏,也蒙村不同姓氏之间可以通婚。2008年12月底,全村共有197户946人,其中外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打工150多人。

也蒙村以前叫也蒙大队,到1984年恢复建制村,也蒙村各自然寨居住较为分散,到2009年3月止,全村有也蒙组、大毛坡组、岩门组、古月组通公路,还差白米、水利组没有通公路,组与组之间相隔最远有个近10里路之遥。全村耕地共780亩。90%以上的村民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大部分家庭农民收入来自传统的种养殖业。

也蒙村的百鸟衣和古瓢舞远近闻名,自2000年雷山县举办第一届苗年节活动以来一直代表达地民族服装和民族舞蹈表演参加展演,并于2008年组成20余人的表演队伍参加6月13日奥运会火炬在雷山县上郎德的传递欢迎仪式以及9月26日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召开的民族服装展演活动。现在百鸟衣的制作以也蒙村也蒙组的耿老木老人的自制成衣最具代表性,其成衣销往海内外,每件价值近万元。现在也蒙村也蒙组的部分村民都还养蚕和自制土布,以蚕丝和自制土布来绣织百鸟衣。

也蒙村于2007年被列为雷山县民族旅游村寨,同时野被列为雷山县南线旅游的重点开发村寨之一。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