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雷家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雷家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5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国家开始放弃“一边倒”政策,制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持同亚非同盟国家友好关系谋求互相共存。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当时正处在大跃进年代,人们用五一劳动节作为生产大队的名字,故名。
该地有一小畈,最初有江姓居民在此建居,畈上的田归他耕种,得名江家畈。先后有胡、阮姓居民迁入,逐渐形成地片,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此处昔年靠西边山排下,有一大片茂密的黄栗树(树名),后逐渐扩展为地片,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杜家畈原是一片田畈,因杜姓居民最先定居该田畈,该田畈被称为杜家畈,这一带便叫杜家畈。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相传宋朝时有杨姓人在此定居,很富裕,家中建仓囤谷,当地人称此仓库为庄,地片以此得名杨家庄。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早以前方姓居民最先在此山居住,得名方家山。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过路滩原名过鹿滩。过鹿滩得名于宋代之前,那时候英山人烟稀少。《英山县志》记载,唐代曾有一游方和尚初到英山,留下一首谶诗“擎灯把盏到鸡鸣,忽见贪狼一木星。今日暂为香火地,他年钟鼓响铃铃。”诗中的“鸡鸣”就是今天县城的坐山鸡鸣尖中的鸡鸣,这首谶诗便是鸡鸣尖得名的依据,诗中的“香火地”就是今天的鸡鸣尖上的伽蓝寺。从这首谶诗中,可以推断:那时候英山东西河流域完全没有开发,就连今天的温泉镇所在地,基本上还是荒芜人烟。英山东西河流域,特别是上游地区完全处于原生状态。大别山南麓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植被茂盛,是动物的天堂。宋代之前,鹿群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东西二河沿途没有河堤,河流完全顺着“三山夹两河”的自然态势流迁。东河两条主要源头河流在今小河口处汇合,形成东河干流。自小河口以下,英山东支山脉与中支山脉之间距离逐渐拉开,河道逐渐开阔,河道两旁由上而下,渐渐出现大片河滩。在今槐树坪和黄栗树之间的这片河滩被鹿群选为产子之地,过鹿滩的地名便由此产生。北宋后期,随着大宋朝廷南迁,京城皇族、达官贵人、富豪巨贾、北方平民开始了渐进式自北向南迁徙。在这个迁徙过程中,英山成为他们南迁途中的第一港湾。大量没有资格随朝廷迁往建康(南京)、杭州(后改为临安)的文臣武将、商贾工匠、平民百姓……翻越大别山之后,纷纷定居英山。英山进入有史以来的繁荣时期,这期间,英山人口剧烈增长。当时迁入英山的人口,按照先来后到的自然法则,首先沿东西二河干流河畔,依山傍水建造房舍定居,沿河筑堤开垦农田。过鹿滩因位于大别山南麓东河流域上游,是南迁者越过大别山之后,最先能被发现的可开垦之地,很自然的成为较早被开发的地域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河滩逐步变成良田,鹿群被迫迁徙。前期迁入人口,还曾遇见鹿群在这里产子的壮观场面,故仍称此地为过鹿滩。后期迁入人口,渐渐看不到这样的生态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过鹿滩的地名本义渐渐不为人知。而这个时期英山语言正处于南北方言大融合时期,到过鹿滩这个地名的语义与现实已经无法对应的时候,恰好过鹿滩所在地已经成为东河上游通达县城的必经之地,于是“过鹿”的语词意义最终被同音词“过路”的语义取代,“过鹿滩”在书面上便被书写成“过路滩”。到明代,过路滩的语词本义渐渐消失,它指代的是在这片河滩上建立起来的居民点。近代过路滩发展成小集镇,名声渐渐远播,逐渐成为它周边地区的统称。过路滩既是集镇的名称也成为代表周边区域的地片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曾经作为几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其中有过路滩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管理区、乡,至今还用作一级村民自治组织——“过路滩村民委员会”的冠名。
板塘坳之名由三个地点得来,相传昔日来此插标划者,说西至板船山,北部至堰口塘,南至山坳口,都是他的地盘,把上面三个地名结合一起,此地片便称板塘坳。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该地最初有朱姓居民在此山上建居,此地片便叫朱家山。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该居民点最初由李姓居民在此冲建居,逐渐扩展为地片。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很早以前该地片老林深沟,人迹罕至,曾有伍、马、曹、冷、蔡五姓来此插标,分居五处,其中伍姓首居此冲,所以该地片叫伍家冲。逐渐扩展为地片,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相传古时曹家店一带是深沟老林,无人问境。有姓曹的先来此插标居住,并在人行路口开设了一家酒饭店,得名曹家店。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此山沟是在雷家店的上边、东北方,得名上沟。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很早以前有蔡姓人来此开荒种地、定居,此地片便称为蔡家畈。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地,故名。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