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晋江市永和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晋江市永和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原名南塘,元时由青阳蔡氏入迁于此建居。因居住地东西各有一池塘,东为塘潭,西为塘仔;且又位于青阳之南,村因此称为南塘。因闽南习惯以北称为上,以南称为下。故又称为塘下。村委会以驻地自然村命名。
宋代,鲍姓人先于此建居,人们称其居住之所为鲍厝。此后,有马坪、西坑、马山、湖头等地林姓迁入,经逐渐繁衍,林姓则占多数。后散居在永和庄宅鲍姓住居之中的几户林姓要求到鲍厝居住,而鲍厝原先定居的几户鲍姓也有意迁居庄宅。经两姓族亲协商,让其相互对调,鲍厝就成为清一色的林姓住居之处,而鲍厝仍习惯沿用为村名。因鲍、巴谐音和为便于书写,即将鲍厝简称为巴厝。
据载:北邻龟山,南临小觉山,村民所居的房屋均位于山清水秀之内,修竹茂林之中。房屋,闽南话为厝,故称内厝。村委会以驻地自然村内厝命名。
古时,周氏最先于此坑地建居,故名周坑。
光绪三十年(1904年),此地20多个侨村因民事纠纷导致封建械斗,相持达四五年,后经双方海外侨胞竭力调停,方告平息,为永结和好,侨胞筹资于此兴建街道,取名永和街,所在村落称为永和村。
原为山前一行政村所属的自然村,曾称许家巷,因许姓最早于该地两山间的走廊地(形似巷)建居而得名。后巷、弄方言谐音而习惯称为许家弄。1997年从山前析出自成行政村时,以西面有座小山盛长梨树、桃树,俗称梨山,现新成立为行政村委会,恰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村委会的发展建设一定能群星璀璨而取称为梨星。
邵厝村古时为邵姓最早于此建厝居住,故名邵厝。
以所辖自然村四石柱亦名锦石,观头亦名观岭,而取锦石之锦字及观岭之岭字组成锦岭命名。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