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化龙堰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化龙堰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52年8月7日,全县划为1个镇4个区276个乡,西街归三区黄龙乡管辖;1956年3月,由195个乡合并为96个大乡,设西街高级农业合作社,划归化龙区管辖;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决定,将原来的区、乡、高级农业合作社规划为人民公社,管理区和生产大队,西街隶属化龙管理区管辖;1975年3月,撤区并社,化龙划归军店公社;1977年军店公社改称化龙公社;1984年6月,设区建乡,成立西街村村民委员会,由化龙区管辖;1987年9月撤销区公所小乡并为大乡,西街村由化龙镇管辖至今。

1952年8月7日,全县划为1个镇4个区276个乡,化龙归三区黄龙乡管辖;1956年3月,由195个乡合并为96个大乡,设李堰高级农业合作社,划归化龙区管辖;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决定,将原来的区、乡、高级农业合作社规划为人民公社,管理区和生产大队,李堰隶属化龙管理区管辖;1975年3月,撤区并社,化龙划归军店公社;1977年军店公社改称化龙公社;1984年6月,设区建乡,设李堰村,由化龙区管辖;1987年9月撤销区公所小乡并为大乡,李堰村由化龙镇管辖;2005年建立李堰村村民委员会便民服务中心。

1951年7月,调整区划,为乡(乡下为闾),设化龙堰,古城村归三区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成立农村人民公社,设古城大队,由军店公社化龙管理区管辖;1984年6月社区建乡,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建立区、乡、村、居民组,设古城村村民委员会,由化龙区管辖;1987年9月撤销区公所小乡并为大乡,古城村由化龙镇管辖;现土城村由原水马沟自然村落与古城村合并组成古城村村民委员会,隶属化龙堰镇。

2010年,水马沟并入古城村。

1952年8月7日,全县划为1个镇4个区276个乡,庄房归三区黄龙乡管辖;1956年3月,由195个乡合并为96个大乡,设庄房高级农业合作社,划归化龙区管辖;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决定,将原来的区、乡、高级农业合作社规划为人民公社,管理区和生产大队,庄房更名为远景大队,隶属化龙管理区管辖;1975年3月,撤区并社,庄房划归军店公社;1977年军店公社改称化龙公社;1984年6月,设区建乡,成立庄房村村民委员会,由化龙区管辖;1987年9月撤销区公所小乡并为大乡,庄房村由化龙镇管辖;2005年新建庄房村村民委员会办公楼,作为村民服务场所。

1952年8月7日,全县划为1个镇4个区276个乡,高川归三区黄龙乡管辖;1956年3月,由195个乡合并为96个大乡,设高川高级农业合作社,划归化龙区管辖;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决定,将原来的区、乡、高级农业合作社规划为人民公社,管理区和生产大队,高川更名前锋大队,隶属化龙管理区管辖;1975年3月,撤区并社,高川隶属化龙公社;1977年军店公社改称化龙公社;1984年6月,设区建乡,设高川村,由化龙区管辖;1987年9月撤销区公所小乡并为大乡,高川村由化龙镇管辖;1999年11月12日,县政府以房政函32号文件批复化龙堰镇合并部分村(居)委会:化龙堰镇合并的村是:砍柴沟村并入高川村,合并后定名为“高川村”。

2005年成立由砍柴沟村、高川村两村合并后的高川村村民委员会。

1952年8月7日,全县划为1个镇4个区276个乡,桃园归二区高川乡管辖;1956年3月,由195个乡合并为96个大乡,设桃园高级农业合作社,划归化龙区管辖;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决定,将原来的区、乡、高级农业合作社规划为人民公社,管理区和生产大队,桃园隶属化龙管理区管辖;1975年3月,撤区并社,化龙划归军店公社;1977年军店公社改称化龙公社;1984年6月,设区建乡,设桃园村村民委员会,由化龙区管辖;1987年9月撤销区公所小乡并为大乡,桃园村由化龙镇管辖至今。

1952年8月7日,全县划为1个镇4个区276个乡,渭沟归三区黄龙乡管辖;1956年3月,由195个乡合并为96个大乡,设渭沟高级农业合作社,划归化龙区管辖;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决定,将原来的区、乡、高级农业合作社规划为人民公社,管理区和生产大队,渭沟更名为联盟大队,隶属化龙管理区管辖;1975年3月,撤区并社,化龙划归军店公社;1977年军店公社改称化龙公社;1984年6月,设区建乡,成立渭沟村村民委员会,由化龙区管辖;1987年9月撤销区公所小乡并为大乡,渭沟村由化龙镇管辖;1998年,木佳沟并入渭沟村至今。

唐朝中期,上营就是房县通往四川的一条大道上的驿站,街道已成雏形,商店铺石林立,相传庐陵王流放房州期间,薛刚在九焰山戈兵反唐,大将吴奇、马赞寻找薛刚之子,在此地与薛蛟、薛葵不期而遇,互不相识,误会交手,故称上当河。

清光绪7年,本县共划为12团69联保,上营划归西乡白土堰团化龙堰联保管辖;民国20年,贺龙率红三军来到房县,开辟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县、区、乡苏维埃政权,上营隶属下店二区化龙乡管辖;民国21年,红军撤离房县,旧政权复辟;民国23年,本县并为5个区,上营归一区德化乡管辖;民国25年,废联保为乡,仍为5个区,上营归五区化龙堰乡管辖;1949年1月,房县解放,8月起先后建立军店等10个区,上营归军店区管辖;1952年8月7日,全县划为1个镇4个区276个乡,上营归二区上营乡管辖;1956年3月,由195个乡合并为96个大乡,设上营高级农业合作社,划归化龙区管辖;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决定,将原来的区、乡、高级农业合作社规划为人民公社,管理区和生产大队,成立上营公社上营农业生产大队,隶属化龙区化龙管理区管辖;1975年3月,撤区并社,军店街、上营公社、化龙、泗河、军马、竹桥合并到军店公社;1976年12月,将门古公社的大垭山大队、叶家河大队、军店公社的上营、上湾全部规划大垭山国营林场;1977年军店公社改称化龙公社;1984年6月,设区建乡,成立上营村村民委员会,归化龙上营乡管辖;1987年9月撤销区公所小乡并为大乡,将全县合并成7个镇17个乡和五台山林场,上营村归化龙镇上营办事处管辖;1989年4月,将办事处改为管理区;2002年撤销管理区,上营村直接隶属于化龙堰镇至今。

1952年8月7日,全县划为1个镇4个区276个乡,上湾归三区黄龙乡管辖;1956年3月,由195个乡合并为96个大乡,设上湾高级农业合作社,划归化龙区管辖;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决定,将原来的区、乡、高级农业合作社规划为人民公社,管理区和生产大队,上湾隶属化龙管理区管辖;1975年3月,撤区并社,化龙划归军店公社;1977年军店公社改称化龙公社;1984年6月,设区建乡,设上湾村村民委员会,由化龙区管辖;1987年9月撤销区公所小乡并为大乡,上湾村由化龙镇管辖至今;2005年成立上湾村村民委员会服务办公大楼。

晚清时期,在此地设长望川联保高桥沟甲,隶属西乡白土堰团。

民国时期隶属一区德化乡,后隶属军马铺乡,后改为德化乡高桥沟联保。

1952年建立新政权,隶属二区长望乡(1956年更属军店区化龙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成立高桥农业生产大队,隶属于军店人民公社军马管理区(1961年改称军店区军马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将军店街、化龙、泗河、军马公社,竹桥、西岭、庄房大队合并为军店公社。

高桥大队隶属于军店公社。

1984年设区建乡,改革人民公社化管理体制,恢复区、乡、村基层政权组织。

高桥大队撤销,成立高桥村村民委员会,隶属化龙区高川乡。

1987年撤区并乡,隶属化龙堰镇高川管理区。

2002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销管理区,合村并组成立高桥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晚清时期,在此地设望川联保汤峪沟甲,隶属西乡白土堰团。

民国时期隶属一区德化乡,后隶属军马铺乡,后改为德化乡汤峪沟联保。

1952年建立新政权,隶属二区长望乡(1956年更属军店区化龙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成立汤峪农业生产大队,隶属于军店人民公社军马管理区(1961年改称军店区军马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将军店街、化龙、泗河、军马公社,竹桥、西岭、庄房大队合并为军店公社。

汤峪沟大队隶属于军店公社。

1978年再次将原竹桥公社、化龙公社划出,成立化龙公社,汤峪河村隶属化龙公社。

1984年设区建乡,改革人民公社化管理体制,恢复区、乡、村基层政权组织。

汤峪大队撤销,成立汤峪河村村民委员会,隶属化龙区高川乡。

1987年撤区并乡,隶属化龙堰镇至今。

1950年称王家河村;1952年8月7日,全县划为14个区276个乡,王家河村为三区,辖西岭桥村、竹园村;1956年3月,小乡并大乡,王家河村为化龙区竹桥乡;1958年11月11日改为军店人民公社竹桥管理区;1975年3月,将竹桥的西岭、庄房大队合并为军店公社。

坝上、桥上、大竹园大队合并为窑淮公社;1982年竹桥的4个大队又划归化龙堰镇;1984年撤社并区,成立汪家河村村民委员会划为化龙区竹桥乡;1987年撤区建镇,汪家河为竹桥管理区辖;2005年将汪家河4等个村合并后命名为汪家河村民委员会至现在。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