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位于淮南市东部,淮河南岸,舜耕山北麓,东与定远、凤阳、怀远交界,南与长丰毗邻,西与田家庵区接壤,北与潘集区隔淮河相望。总面积约350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大通街道,辖上窑、洛河、九龙岗3个镇和孔店乡、大通街道办事处,人口15.5万人。
地形由丘陵、河流、低山、湖泊、河湾构成。分为丘陵和平原两大地貌。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夏季易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炎热多雨。
大通区位于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形成南高北低的倾斜地貌。地形由丘陵、河流、低山、湖泊、河湾构成。分为丘陵和平原两大地貌。上窑群山最高峰是朱家大山,海拔212米,海拔200米以上的还有光山、东历山、独山、大北山、洞山、魏家大山、鹰咀山、老鸽山等9座山丘。境内多山,绵延40余里,有山头39座。
大通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夏季易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炎热多雨。平均气温16.3℃,与历年基本持平。春季平均气温16.5℃,夏季平均气温27℃,秋季平均气温17.8℃,3个季节均较历年同季正常,冬季平均气温5.6℃,较历年冬季显著偏高1.5℃。年高温日数(≥35℃)16天,较历年偏多2天。年极端最高气温38.6℃;年极端最低气温-5.3℃。
全年降水量656.3毫米,较历年偏少3成。雨量分布不均,其中5月、7月和9月均异常偏少9成左右。春季降水量71.9毫米,较历年显著偏少6成,夏季降水量409.7毫米,正常,秋季降水量64.9毫米,较历年显著偏少6成,冬季降水量189.4毫米,较历年异常偏多9成。
大通区辖3个镇:上窑镇、洛河镇、九龙岗镇,1个乡:孔店乡,1个街道:大通街道,20个社区,50个行政村。 |
田家庵区地处淮河中游南岸,舜耕山中段南北,东与大通区毗邻,东南与合肥市长丰县接壤,南与寿县隔瓦埠湖相望,西与谢家集区为邻,北濒淮河与潘集区划水为界。田家庵区是淮南市的主城区和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行政区划面积255.7平方公里。全区辖5个乡镇(三和镇整体托管至淮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9个街道,86个社区、28个行政村,户籍人口58.9万人(含三和镇3.8万人),登记常住人口62万人。2018年度,田家庵公安分局登记在籍户数161082户,年末总人口464961人(不含三和镇人口),其中男性235118人,女性229843人;城镇人口448256人,乡村人口16705人。 田家庵是商贸服务业大区。获批“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全省信息消费试点区”,全区现有限上商贸企业145家、个体及产活单位18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60家、出口实绩企业24家,商务楼宇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南京新百、上海新世界等国内知名商业运营商入驻,现已逐步形成了以龙湖路、朝阳中路为核心,万达、洞泉为两翼的三大商圈。 田家庵是义务教育优质区。全区现有义务教育学校63所,其中小学40所、一贯制学校12所、单办初中11所,在职教师2766人,在校生6.07万人。共有省级特色学校6所、绿色学校3所,市级特色学校7所、绿色学校8所。近年来,我区累计投入16.5亿元,新建扩建12所、维修改造49所中小学幼儿园,实现标准化学校建设全覆盖;利用洞山中学、龙湖中学、田十六小名校资源优势,先后开办5所分校,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顺利通过了国家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验收,获评全省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地区。 田家庵是医疗资源聚集区。全区现有医疗机构295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家,二级以上医院共16家,一级综合医院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乡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4家、村卫生室28家,门诊部19家,诊所126家,医务室卫生所8家,共有床位6463张,年均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约360万人次。近年来,我区致力提升地区医疗发展水平,引进贵州益佰、上海同济医院、中山医院、华厦眼科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建立起覆盖全区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 田家庵是科技创新进步区。全区现有国家级实验室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市级1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7家、市级8家。主要科技指标连年稳居全市之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近五年累计申请专利1.26万件、授权7234件,均占全市70%以上,连续六年跻身全省市辖区“双十强”,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 田家庵是少儿艺术示范区。我区被称为“中国少儿艺术之乡”,少儿舞蹈艺术蜚声海内外,与黄梅戏、花鼓灯并称为安徽省“三大文化现象”,也成为我区最闪亮的一张城市名片。成功举办全国首届少儿舞蹈艺术节、中国淮南首届国际少儿艺术节,80余个少儿节目先后荣获国际、国家级大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中国舞协命名为全国第一个少儿舞蹈艺术研发基地,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少儿艺术特殊贡献区”、“全省文化先进县(区)”等光荣称号。 |
谢家集区处于淮南市中部,位于历史名山八公山下,北临淮河,南与长丰县接壤,西与寿县比邻。1961年10月区级行政管理单位成立,2004年6月原属长丰县的杨公镇、孤堆回族乡、孙庙乡划入。现辖六个乡镇、五个街道和一个工业园区(淮南高新区智造园区),辖区面积275.7平方公里,人口22.2万。
辖区东与田家庵区接壤,南及西南方与寿县以瓦埠湖、东淝河中间为界,西北与八公山区相连,北分二道河滩地与潘集区相交。最东端位于杨公镇杨祠村以东与田家庵区史院乡邵庄村接壤处。最南端位于孙庙乡柯湖村以南瓦埠湖水面,最西端位于唐山镇乳山村花山顶部;最北端位于望峰岗镇二道河农场机耕队大坝北侧。
区境地层发育基本齐全,但大部分地区均被冲积层覆盖,基岩出露仅限于中部低山丘陵(八公山、舜耕山等低山),出露地层以青白口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为主,古老的变质岩系局限在打石山一罗山南麓一线零星分布,其他地层偶尔见于地表。区境位于淮南复向斜南翼,间夹于舜耕山与阜(阳)凤(台)两大逆冲推覆构造之间。沿罗山一打石山出露地层以震旦、寒武、奥陶系石灰岩为主,前震旦系变质岩和古近系地层零星分布。山南的寿县一老人仓断层与合肥坳陷相接;山北第四系覆盖层下大面积赋存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李郢孜、谢家集各矿坐落在煤系之上。区境东、西两部分地质特征有显著差异,西部地质情况简单,东部复杂。西部谢家集煤系之上直接覆盖第四纪冲积层,冲积层一般厚20米。东部李郢孜煤系之上盖有逆冲推覆断裂形成的片麻岩、石灰岩岩帽,推覆断层呈坡状起伏形态。因此,煤系埋藏深浅不一,同时有古近系地层不整合于煤系或岩帽之上,古近系最大厚度893米,往东超过1200米。
区境在淮南西部,南靠瓦埠湖,西南有东淝河,淮河从区境北部穿过。丘陵自西北至东南绵亘于中部,占区境总面积的19.7%;天然湖泊分布四周,因采煤而形成的大、小塌陷区相嵌其间,水面占区境总面积的6%;平原洼地占区境总面积的74.3%。
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荟萃。淮南王刘安曾在此地著述《淮南子》。这里演绎过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留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典故。区内保留有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墓、楚幽王陵遗存、清朝水师提督杨歧珍墓、赖山集清真寺等历史文化古迹。 |
八公山区位于华东能源基地、工业粮仓——淮南市的西部,西北与寿县、凤台相邻,南与谢家集区接壤,东与潘集区隔淮相望,相传因汉淮南王刘安门客苏非、李尚、毛被等“八公”在山中-成仙而得名。境内淮南虫化石被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鸿篇巨制《淮南子》“牢笼天地,博极古今”。豆腐文化、楚汉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历史上,西周时属州来国,汉初属淮南国,清时由寿县划归凤台。1949年1月解放后,凤台县政府在淮河之南设置八公山、蔡家岗两个区。5月,八公山区、蔡家岗区由凤台县划归淮南矿区,两区合并成立淮南区。1949年11月淮南矿区设立八公山镇,管理西部的城镇工作。1955年2月,建立县级的八公山区。1961年10月,从中划分出谢家集区。
目前,全区户籍人口约15万,下辖2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八公山镇、山王镇2个镇,新庄孜、土坝孜、毕家岗3个街道和妙山林场。全区共有城市社区21个,农村社区(村民委员会)21个。 |
潘集区位于淮南北部,西与凤台相邻,北与蒙城、怀远接壤,总面积590平方公里,是淮南市国土面积最大的区。潘集于1972年建区,辖9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5.9万。境内沃野平畴,物产丰富,俗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全区耕地45万亩,建立了优质粮、精细菜、养殖业、豆制品四大基地和农业科技园。潘集历史文化厚重,“凤台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座落在潘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艺术被誉为“东方芭蕾”,祁集镇祁圩村被誉为“中国豆腐文化第一村”。潘集是一个煤电大区,境内有7大煤矿、3大电厂和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平圩经济开发区2个省级工业园区。
潘集区位于淮河中游,淮南市北部。地处东径116°21′—117°11′,北纬32°32′—33°06′。东及东北与怀远县接壤;南依淮河与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隔河相望;西及西南与凤台县相邻;北以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与蒙城县交界。最东端为高皇镇闸口村,南临淮河与大通区洛河镇隔河相望,北与怀远县常坟镇毗邻;最南端为平圩镇的下六坊行洪区,与谢家集区的二道河农场相连。最西端是芦集镇的石集村,与凤台县丁集镇接壤;最北端为贺疃乡朱集村在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与蒙城县交汇。
区境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具有地理沉积,蕴藏资源丰富。地层属华北地层区,经长期地质作用,发育为寒武系、奥陶系、二迭系、三迭系等,以上地层均被第四系表土层所覆盖,厚度在1201—564米之间。由于表土层厚,且夹有多层流沙层,含水量大。
区境地处黄淮平原的南端,地貌为西北高,东南低,坡度缓,坡降为五千分之一,海拔在18—22米之间,最高点为贺疃乡的古路岗,海拔23.86米,最低点为高皇镇的汤渔湖,海拔为16.9米。
区境河流众多,有淮河、泥河、架河、黑河、尹河、柳河等,由于河道变迁,历次黄、淮泥沙泛滥淤积,地形多为河谷淤积平原和不规则的土阜岗头。
全区辖高皇、平圩、夹沟、祁集、架河、泥河、芦集、潘集、贺疃9镇,古沟回族乡和田集街道办事处。
|
凤台县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地处北纬32度至33度,东经116度至117度之间,古称州来,又谓下蔡。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置县,沿革至今。凤台临淮河,辖西淝河,县域呈东南、西北斜形,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约42公里,面积1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100公顷,水面16万亩,总人口73万。全县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3个行政村,37个社区。以汉族为主,间居回、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土家、羌等25个少数民族。凤台县以煤电为支柱产业,是全国深井采煤第一大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水利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花鼓灯之乡、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之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县、全国园林县城、全省文明县城、全省园林县城、全省双拥模范城、全省平安县、全省无-县、全省首届文明县、安徽省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被誉为“淮上明珠”、“皖北江南”。 凤台县地势平坦,资源丰富,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无霜期216天,平均气温15.1摄氏度。境内地下水源丰富,地表径流密布,焦岗湖、城北湖、花家湖、姬沟湖等分布其间,淮河、西淝河、永幸河、茨淮新河等穿境而过,可通长江达江浙。除淮河水上交通较为发达外,淮阜铁路横贯境内东西,凤台、桂集、张集三站镶嵌其间,京九重站阜阳站仅距百公里。有济祁高速、合徐高速、界阜蚌高速和合淮阜高速可利用,距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百余公里;凤台农业基础好,农产品丰富,被誉为“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凤台拥有丰富的煤炭、磷矿石、耐火土、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储藏较大,地处两淮煤田的中心地带,探明储量达120亿吨,可开采储量达100亿吨。 凤台还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茅仙古洞,西汉道家古刹清天观与现代碑刻交相辉映;硖山口,两峰相峙,一水中流,被誉为长淮第一峡,壁立千仞、渊深百丈的黑龙潭与之带水相连;植物活化石千年银杏树、战国名将廉颇墓闻名遐迩。这里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产生这里。 |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会合肥市接壤,与国家能源城淮南市毗邻。介于东经116°27—117°04,北纬31°54—32°40之间。全县总面积2986平方公里,耕地178万亩,辖25个乡镇。总人口128万。 寿县历史悠久。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屡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商周为州来国地,春秋属楚。三国是为魏地,已是十余万人的重镇。自晋以后到唐、宋,寿县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所谓“扬(州)寿(州)皆为重镇。” 寿县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故乡,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以楚文化为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尤以正阳肘阁、寿州锣鼓等广受欢迎。寿县胜迹宏博,现在的古建筑有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肃穆的孙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罗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颇墓、宓子墓等;古遗址有古郢都遗址、安丰城遗址、淝水之战古战场等;其它还有春申坊、时公祠、斗鸡台、吕蒙正寒窑、陈玉成囚室、状元府、淮-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载于方志的寿州内八景和外八景等等。目前全县存有古迹160多处,其中唐、宋、明、清建筑10多处,古墓葬多达80多座,古遗址29处。寿县文物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160多件,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寿县人文荟萃。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修的安丰塘,与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并称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寿县是世界管状射击武器、垂体激素药物、豆腐的发源地“天下第一塘”安丰塘所在地,因而又被世人称为“四个世界之最”。特别是豆腐文化的始祖--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人编著的宏篇巨著《淮南子》,集自然科学、哲学、史学、文学价值于一体,博大精深,在亚洲和世界上都广有影响,现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研究《淮南子》的学术团体。“时苗留犊”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典范,“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成语脍炙人口,国人皆知……。宋代政治家吕夷简、吕公著和诗人吕本中,清代一代帝师孙家鼐、民国英杰柏文蔚,以及抗日名将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已名垂青册,万古流芳。寿县是革命老区,诞生了安徽省最早的党组织--0寿县小甸集镇特别支部,走出了曹渊、曹蕴真、薛卓汉、方运炽、孙一中等一批谈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光荣献身的革命先烈,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寿县资源丰富。是全国粮食、油料、水产品生产百强县和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目前已形成优质粮油棉、水产、生猪、白鹅、肉鸡、席草、果菜、林木等八大主导产业。地方特产寿霍黑猪、皖西白鹅闻名遐迩,淮王鱼、银鱼、瓦虾历史上被列为贡品,八公山豆腐、酥梨、水蜜桃、廷龙瓜子、寿州香草等,一直深受海内外宾客青睐。寿县是国务院1986年颁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省0确定的全省7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丰富,已初步形成了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寿州古城和安丰塘三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寿县交通便捷,即将通车的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淮南铁路蔡家岗站仅8公里,距合肥机场仅1小时路,区位优势明显。 寿县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寿县积极抢抓机遇,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显著增长,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精神文明活动深入推进,先后荣获全国科技、体育、殡改、司法、广播电视先进县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