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此地在明代属穿山场(即盐场),后修筑后所城,城成后调后所军在此镇守,遂名后所。因以村名。 |
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早在明代前,此地名“穿山场”。“场”即“盐场”也。北宋期间王安石嘱民在穿山凿三窟为碶,从而使芦花港捍浦为河。当地群众为纪念王安石曾命名“荆堤村”,后更名穿山村。 |
此在”海退“前,西北侧有三个小山丘,远望之,形若三座山门。”海退“后有人类定居,遂称之为山门。当时同盟在西,一曰”西山门“,山门在东,此为”东山门。 |
因处东山门西侧,旧称西山门,1956年建同盟高级社,后将“同盟”沿作村名。”盟“即盟友之意。 |
因处芦江河上流源头,故名。 |
1949年前称“周调“,后成立高级社,为体现勤劳致富,故名”久勤。 |
村民主姓郑,分中、东、西三房,属西房,住宅居东、中两房之后,另外南有前郑,故称此为后郑。后沿作村名。 |
系郑氏长子(即东房)住址,位于中、西两房之前,故称前郑。后沿作村名。 |
明隆庆年间其中一郑氏支族分迁于此,由于郑氏望族瓜瓞延绵,每一行辈列为一房,此为东边第六房,遂名。后沿作村名。 |
“溟”,意为海面宽阔、浪高涛涌、烟雾弥漫。此处历史上是浅海,故名。 |
由群力、里隘、朱家漕、麟角湾4个村委会合并,故名四合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