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苍溪县白驿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苍溪县白驿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白驿镇镇政府驻地位于该社区,社区遂借取镇名为名。2004年“强村并组”青石村、花红村、白驿社区居委会合并为白庙村;2006年村(居)委会区域调整,撤销白庙村,恢复原青石村、花红村、白驿社区居委会建制;2020年乡镇村级建制调整将青石村、花红村和白驿社区合并为白驿社区。

白驿镇白驿社区,辖区内交通、水利、通讯便利,是白驿镇往外界的咽喉之地。现有小学、卫生院、等单位。

白驿镇李子村地处白驿镇东南部,距苍溪县城55公里,李子村辖8组366户1266人,贫困户66户203人。该村由县委常委、副县长常德鹏联系,港华燃气定点帮扶。全村确定生产和就业发展105人;移民搬迁安置82人;医疗救助56人。该村坚持“村建百亩园、户养百只禽、家出一务工、收入过万元”,全村规划种植猕猴桃200亩、种植核桃200亩、梨柚200亩、养生猪1000头、养鸡鸭4000羽、肉牛10头、户均发展优质粮油2000斤,现大部分项目已经落实到位。贫困村实现“五有”达标情况:通过对外租赁村集体房屋门面5800元/年,下半年村通过堰塘承包预计能达到集体经济人均6元的标准,通村路硬化100%,组道路硬化50%,规划建标准化卫生室和文化室,网络全覆盖。村内贫困户房屋改造和易地搬迁的实施情况,C、D级危房履改造计划改造8户,实际改造8户,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搬迁28户,已启动搬迁22户。全村已脱贫情况:全村已具脱贫标准28户97人,贫困发生率约8.4%,预计年底达到3%以下,具备贫困村退出条件。

2021年泉水村、龙庙村和金梁村合并,取“金”“龙”“泉”三字得名金龙泉,故名。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白庙场、池口垭建区、乡苏维埃;1935年5月以后先属于白庙乡(联保),后属岐白乡;1951年为中和村,属白庙乡;1958年政社合一,为中和大队,属白庙人民公社;1962年改名为联盟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重名更名金梁大队,白驿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名金梁村,属白驿乡;2005年撤区设镇建白驿镇;2020年将泉水村、龙庙村和金梁村合并为金梁村。

2021年更名为金龙泉村。

白驿镇金龙泉村成立于2005年,幅员面积0.8平方公里与老观,构溪月山相邻,辖区现有人口1300余人,属3个原万安片区经济贸易的中心,辖区内交通、水利、通讯便利,是原万安片区通往外界的咽喉之地。现有小学、卫生院、等单位。

2021年,碑垭村和天堂村合并;碑垭村以前叫金星村,与天堂村合并各取一字“天”和“星”为村名。解放前先后属白庙、岐白乡;1951年为碑垭村,属金凤乡;1958年政社合一,更名为金星大队,属金凤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重名更名为碑垭大队,属万安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更名碑垭村,属万安乡;2005年撤区设镇万安乡并入白驿镇,属白驿镇;2020年将碑垭村和天堂村合并为碑垭村;2021年将碑垭村更名为天星村。

天星村位处白驿镇西南方,距白驿场5公里。总人口数685人,贫困户55户,贫困人口119人。产业发展有脆红李400亩,稻田养鱼60亩,青花椒220亩。

一、村域基本情况 马桑村地处阆苍交界,距离白驿镇政府2公里,距离县城51公里,幅员面积约3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面积981亩(其中:田530亩、地451亩),林地2000亩。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310户,1021人,其中党员33人。该村共有建卡贫困户40户,127人,贫困人口发生率12.4%。二、村域基础设施现状1.交通设施现状。该村村组道路共有16公里,现已硬化11.5公里。2.电力设施现状。该村农户生活生产用电主要来自歧坪镇变电站,现有变压器5台,容量均为20kvA。3.人畜饮水及水利设施现状。该村农户生活用水主要以井水为主,全村共有山坪塘12口,标改10口。4.通信网络服务现状。该村移动、联通、电信、无线信号通讯网络覆盖率达80%,电视网络覆盖率达100%。三、公共服务设施现状1.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现状。该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村委会)位于四组,占地面积667m2,建筑面积200 m2,其中村两委办公室30m2,图书阅览室25m2,便民服务中心35m2,农民培训中心60m2,卫生室50m2。2.教育、文化和体育设施现状。该村建有健身场、篮球场,共有健身器材九件套,乒乓球台一个。3.医疗卫生设施现状。村内设有卫生室,农村医疗保险率达95%以上。四、产业发展和经济收入现状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依靠外出务工和传统种植、养殖业,其中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全村共有劳动力460人,其中外出务工380人,占马桑村劳动力人口的83%。全村年水稻种植面积357亩,小麦种植面积233亩,核桃种植面积60亩,猕猴桃种植面积220亩,脆红李50亩。该村养殖业以畜禽为主,其中生猪年出栏670头,存栏山羊149只,鸡3200只,鸭1200只等情况。目前,该村现有山羊养殖大户1户。

此地有一水池,其水清澈,处马桑山一端,状似巨马饮水,故名池口,故名。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白庙场、池口垭建区、乡苏维埃;1935年5月以后先属于白庙乡(联保),后属岐白乡;1951年为七星村,属白庙乡;1958年政社合一,为七星大队,属白庙人民公社;1966年文革期间改名为上游大队;1981年因重名更名池口大队,白驿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名池口村,属白驿乡;2005年撤区设镇建白驿镇;2020年乡镇村级建制调整同意保留池口村。

池口村地处苍阆相交处,距白驿镇场镇3公里,海拔450米,现有住户317户,1020人,下设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970. 1亩,幅员面积4公里,公益林430亩,商品林80亩,全村道路10公里,已硬化5.5公里。建养鸡场3个,养鸭场2个,养羊场2个,休闲娱乐生态农庄一个。

红星村距白驿场镇7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242户,836人,经“回头看”精准识别,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贫困人口300人;2013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250元,贫困发生率为35.8%;该村以水、电、路为主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没有骨干增收产业,农副产品附加值低,群众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发展产业技能,技术水平落后,属典型的贫困村,由市军供站、县农发办联挂帮扶。

2021年康庄村和万泉村合并,新村取“康”“泉”二字纪念两村历史,故名。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白庙场、池口垭建区、乡苏维埃;1935年5月以后先属于白庙乡(联保),后属岐白乡;1951年为万泉村,属白庙乡;1958年政社合一,为万泉大队,属白庙人民公社;1966年文革期间改名为卫东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重名,更名万泉大队,白驿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名万泉村,属白驿乡;2005年撤区设镇建白驿镇;2020年将康庄村和万泉村合并为万泉村;2021年更名为康泉村。

白驿镇康泉村幅员面积2.25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1050人,有贫困户79户315人。全村79户贫困户中,发展种养产业77户、就业发展78户,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约1.5万元。低保兜底1户,在村内公益岗位(村级护林员、打扫公路)就近务工7人。

东汉名士谯玄的故里位于此地,村名遂借取姓氏为名。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白庙场、池口垭建区、乡苏维埃;民国24年5月以后先属于白庙乡(联保),后属岐白乡;1951年为谯坝村,属白庙乡;1958年政社合一,为谯坝大队,属白庙人民公社;1966年文革期间改名为解放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重名更名谯坝大队,白驿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名谯坝村,属白驿乡;2005年撤区设镇建白驿镇;2020年乡镇村级建制调整同意保留谯坝村。

白驿镇谯坝村位于白驿镇西部,距离镇政府8公里,苍溪县城58公里,全村辖8个村小组,人口303户1035人,全村贫困人口54户202人,,有65%的村民外出务工,,年轻人外出务工居多在家基本为老人和小孩。农户产业园以核桃、脆红李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

2020年,原茶店垭村以前叫青山村,与凤鸣村合并,各取一字的村名。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白庙场、池口垭建区、乡苏维埃;1935年5月以后先属于白庙乡(联保),后属岐白乡;1951年为石垭村,属白庙乡;1958年政社合一,为石垭大队,属白庙人民公社;1966年文革期间改名为青春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重名更名茶店垭大队,白驿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名茶店垭村,属白驿乡;2004年“强村并组”茶店垭村、凤鸣村合并为太阳村;2005年撤区设镇建白驿镇;2006年村(居)委会区域调整,撤销太阳村,恢复原茶店垭村、凤鸣村建制;2020年将凤鸣村和茶店垭村合并设立青凤村,办公地点为原茶店垭村村委会。

青凤村:由原凤鸣村更名而来,地处白驿镇西北方向,距白驿镇政府10公里,距离县城55公里,幅员面积1.45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725亩。共有3个村民小组,186户,625人。

岫云村辖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070.47亩,林地面积950亩,有农户246户,人口994人,贫困户20户60人,2014年已脱贫14户51人,其中在生态农业园区核心区的农户70户,重点集中在岫云村三组、四组、五组,核心园区占地380亩。凌云村全村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283.32亩,林地面积1708.95亩,有农户255户,人口983人,贫困户65户211人,2016年已脱贫54户176人。柳垭村辖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245.69亩,林地面积1038亩,有农户318户,人口1038人,贫困户19户,2015年、2016年已脱贫6户28人。岫云村以搞生态养殖、做精细农业为主,坚持农产品不按重量、按时间算价钱的原则,实施“远山结亲.以购代捐”计划。2014年10多个企业和50多个爱心家庭到岫云村,现场认购农产品56万多元。随后又陆续组织开展“远山结亲”活动10余次,结对认购的城市家庭达到1200多个,岫云村户均增收3000多元。现在成都开设了“岫云村汤馆”—四川首家扶贫体验餐厅,及线下销售、体验为一体。岫云村、凌云村、柳垭村群众主要以传统的猪鸡鸭养殖和粮食种植为主,凌云村栽种核桃,柳垭村小规模种植黄精等中药材。

柳垭村,原名永红大队。位于白驿镇人民政府北部,东界月山乡紫荆村,南连青石村,西接茶店村,北邻岫云村。总面积4.5平方千米,现有住户285户,人口1031人,汉族。下辖4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观音大地,据镇政府驻地2千米。境内以低为主,平均海拔约580米,有太阳山等知名山峰,邝家河等河流过境,现有观音庙、龙台寺庙(待恢复)等宗教源地。土壤系黄壤,有耕地875.8亩,林地1029亩,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红薯、小麦、油菜,副业养殖生猪、鸡、鸭等。

一、村域基本情况白驿镇下坊坪村位于白驿镇政府驻地东南方向9公里,平均海拔620米,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全村共辖4个村民小组,163户,517人,其中,男性262人,女性255人,劳动力308人,外出务工270人,学生52人。贫困户45户,147人。全村村组道路9公里,已硬化5.5公里。二、产业发展现状全村现有土地总面积650.5亩,其中:田250亩,地400.5亩,林地870亩,水域9亩;现有粮食种植面积625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30亩,小麦种植面积250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0亩,水果种植面积200亩;水产养殖面积1亩;养殖牛2头,出栏生猪270头,出栏羊38只,出栏鸡鸭2300羽;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情况中,村集体产业以光伏发电为主,已建立专业合作社一个,已建立一个家庭农场。

一、村域基本情况该村地处白驿镇东南方向,距离白驿镇政府7公里,距离县城59公里,幅员面积约4.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148亩(其中:田598亩、地550亩),林地5200亩。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82户,898人,其中党员35人。该村共有建卡贫困户33户,106人,贫困人口发生率11.8%。二、村域基础设施现状1.交通设施现状。该村村组道路共有14.7公里,现已硬化8.7公里。2.电力设施现状。我村农户生活生产用电有变压器3台,容量均为20kvA。3.人畜饮水及水利设施现状。我村农户生活用水主要以山泉水为主,全村共有山坪塘10口,先后标改3口。4.通信网络服务现状。我村移动、电信、无线信号通讯网络覆盖率达80%,电视网络覆盖率达85%。三、公共服务设施现状1.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现状。我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村委会)位于七组,占地面积110m2建筑面积150m2,其中村两委办公室30m2,图书阅览室25 m2,卫生室60m2。2.教育、文化和体育设施现状。该村建有健身场一个。3.医疗卫生设施现状。村内设有卫生室,农村医疗保险率达95%以上。四、产业发展和经济收入现状我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依靠外出务工和传统种植、养殖业,其中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农业收入为辅,全村共有劳动力480人,其中外出务工420人,占我村劳动力人口的87%。该村主要种植有水稻、小麦、玉米、蔬菜、花生、红薯、核桃、等多种粮食及经济作物。全村年水稻种植面积230亩,小麦种植面积120亩,核桃种植面积110亩,其余作物种植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明显。

一、村域基本情况白驿镇金凤村地处白驿镇西南部,距场镇所在地5公里,全村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现有土地1352亩,其中田560亩,地792亩,年水稻种植面积560亩,小麦种植面积172亩,猕猴桃种植面积620亩,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地貌。二、人口资源状况 全村8个村民小组,407户1452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300户,占全村总农户的78%,贫困农户35户102人,占全村总农户和总人口的9%,现有劳动力800个。三、农业生产状况该村人少地多,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核桃、猕猴桃,养殖业主要以生猪和小家禽为主四、基础设施状况全村通村公路1.75公里,通组公路未硬化的有10公里,未硬化入户路10公里;山坪塘15口,其中能运行的只有5口,水渠5千米(土渠),年总蓄水量5万方。六、村级组织建设情况村级活动中心一个,属原来村级小学,办公设备简陋。

方山位于该村境内,村民遂借取山名为名。解放前先后属白庙、岐白乡;1951年为铁炉村,属金凤乡,后因该地有一股清泉,改为清泉村;1958年政社合一,更名为红星大队,属金凤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重名更名为方山大队,属万安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更名方山村,属万安乡;2004年“强村并组”铁炉村、方山村合并为方山村,属万安乡;2005年撤区设镇万安乡并入白驿镇,属白驿镇;2020年乡镇村级建制调整将方山村和铁炉村合并为方山村。

方山村位于方山脚下,与阆中市老观镇接壤。距县城65公里,距镇政府9公里,幅员1.8公里,总耕地面积655亩。辖6个组,185户,575人,贫困户42户,89人。新老猕猴桃园近500亩。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