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北川县禹里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北川县禹里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北川县原名石泉县,社区名遂借取旧名,命名石泉社区,故名。原名禹里社区,2020年5月14日建制调整,将禹里社区居民委员会更名为石泉社区居民委员会,活动阵地(办公地点)驻原禹里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地。

石泉社区:组建于2004年1月,辖区范围:东至温金子;北至卷洞桥;南至半边街;西至塌坪子。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867户,1918人,5个居民小组。

原湔江村与原登高村合并后改称为湔江村。湔江村辖10个村民小组,现有501户,1230人,有党员48人,其中劳动力人口840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520人,低保21户35人,残疾21户23人,五保1户1人。全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养殖、利用场镇内门面经商为主,土地类型主要以坡地沙地为主,耕地面积724.69亩,人均耕地0.59亩;林地6463.38亩。湔江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81人,贫困发生率0.066%,是非贫困村。2018年脱贫1户2人。湔江村主要经济收入外出务工、利用街道门面经商和生猪、鸡、白山羊、肉牛养殖。湔江村集体经济发展依靠产业扶持基金20万元入股分红10000元,村委会门面出租2800元。湔江村全部通网络、水电,村道组道全部硬化,分户路已达到99%。村便民服务室35平方米,便民服务人员10余人,方便我村村民办理和解决各种在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青石村经村级改制,由原三合村(省定贫困村)和大湾村(非贫困村)合并而成。位于禹里镇西南部,距离县城50公里,距离镇政府驻地8公里。幅员面积12566亩,皆为山区,海拔700—1700米,农耕区海拔700—1300米,年平均气温15.2℃,平均降水量984mm,平均日照时数867小时。耕地面积1072.26亩(退耕还林480.9亩),人均耕地1.72亩;林地面积10150亩,人均林地16.24亩。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260户,625人。农业人口231户503人、非农人口29户59人(其中购买养老保险59人);劳动力413人,常年外出务工98人;适龄儿童(6—15岁)33人;特困12人,低保31人,残疾人23人。全村共有党员31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玉米、油菜、魔芋、洋芋、红脆李、高山蔬菜;养殖黄牛、生猪、白山羊、土鸡;以及外出务工等为主。2019年人均纯收入1.2万元。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0.72万元,主要来源是将部分产业扶持基金入股产大户分红。2014年青石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53人,贫困发生率为22.37%。2018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退出。青石村建有1个符合基本医疗有保障的卫生室,且有合格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建有文化室、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全村道路硬化通客车。实现供水入户、垃圾集中处理或清运全覆盖,全村卫生厕所全覆盖,全村移动、电信网络全覆盖,全村生产用水全覆盖。

原慈竹村和清凉村建制调整合为慈竹村,距离县城 46公里,距离镇政府驻地1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现有330户,855人,有党员36人,其中劳动力人口596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386人,低保5户6人,残疾20人,五保4户4人。全村收入主要以种玉米、土豆、油菜、魔芋、养猪、牛为主,土地类型主要以汉地为主,耕地面积1192.6亩,人均耕地1.39亩;林地20201.8亩。村便民服务室,占地20平方米,设施设备齐全,共4名代办人员,能满足群众办事需求。慈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106人,贫困发生率12.4%,是贫困村。2018年全部脱贫。主要以种植玉米、油菜、魔芋、养猪、黄牛、白山羊和外出务工为主,人均纯收入16400元。集体经济组织上年可分配收益1.25万元,主要以是产业周转金入股分红。我村参加参加公益岗位人数1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数15人。全村符合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标准且有合格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 ,设立图书室、通客车和硬化路、有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实现供水入户、垃圾集中处理或清运全覆盖;设立助农金融服务点、卫生厕所使用户数330户。全村通硬化路、通宽带互联网,电、通信、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

望江村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禹里镇西南部,辖10个村民小组,362户1059人,劳动力769个。有党员54名,其中女党员13名。幅员面积7.29平方公里,皆为山区,海拔850—1800米,年平均气温15.2℃,平均降水量984mm,平均日照时数867小时。共有林地1595.9亩,其中:集体林150亩、群众自有林1545.9亩;耕地1402.9亩,人均耕地1.3亩,耕地主要为砂土、黄土,土层薄、肥力差。村便民服务室20平方米,设施设备齐全,共4名代办人员,能满足群众办事需求。低保17户33人,五保4户4人,残疾46人。种植枇杷1500亩,青脆李100亩,桃子20亩,玉米600亩,土豆300亩,中药材100亩,玫瑰花200亩,养殖生猪1500头,黄牛200头,土鸡2000只,茶园150亩。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3户199人,贫困发生率为18.3%,是2014年全县9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2018年,贫困村摘帽。 望江村种植产业主要分步为上半山种植中药材,中半山青红脆李、玫瑰花,下半山枇杷。望江村产业扶持基金5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100万元,其中产业扶持资金28万元用于贫困户产业发展,20万元用于种养殖大户产业发展,每年分红10000元,试点资金100万元入股北川恒多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每年分红50000元,带动石纽、紫阳、柏林、杉柏、新埔集体经济收入,分出收益的25%,12500元,望江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为47500元,人均41.4元。 2017年改厨52个,改厕90个,建院坝2380平方米,入户路6188.4米,危房改造17户。2018年改厨9个,改厕16个,建院坝986平方米,入户路1365米。望江村现有村道硬化路5.8公里,小组硬化路17.63公里。蓄水池64口,移动、电信、广电网络入户,卫生室1个,文化室1个,有养殖大户20户,主要养殖生猪、肉牛。

1、柏林村村距离县城50公里,距离镇政府驻地5公里。幅员面积8.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82亩;林地面积10300亩,人均林地20.07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玉米、土豆、魔芋、中药材、养殖生猪、土鸡、肉牛,以及外出务工等为主,2020年人均纯收入12600元,村集体经济现有5.9万元,集体经济主要来源为投入北川西羌柏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北川羌族自治县杰辉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望江村集体经济试点分红。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茶林村与柏林村合并后为柏林村。

2、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20户513人,党员22人,农业人口194户432人,非农人口26户81人;劳动力人口338人,其中常年在外(半年及以上)劳动力119人。2019年末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32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96人、最低生活保障16户25人、特困人员供养9户9人、残疾人证22人。

3.村卫生室能满足基本医疗服务的开展需要;村文化室器材齐全,能满足需求;村便民服务室20平方米,代办员4人,设施齐备,能满足群众需求。全村互联网已全覆盖。4.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81人,截止2018年底实现全部脱贫。

5.柏林村属高山村,海拔900-1400米,现有脆冠梨110亩,高山反季节枇杷50亩。2020年发展养殖肉牛80余头,生猪2400余头,土鸡5000羽。种植重楼、乌药、玄参、芍药、大黄等中药材约750亩。

石纽村距离县城 42公里,距离镇政府驻地3公里。幅员面积 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720 亩(退耕还林 160 亩),人均耕地 7 亩;林地面积 6168 亩,人均林地 15 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 玉米 、 土豆 、 油菜 ,养殖 生猪 、 土鸡 、 肉牛 、以及外出务工等为主。全村 9 个村民小组,总户数 319户、总人口 914 人,农业人口 277 户 765 人、非农人口 55 户 148 人(其中购买养老保险 206 人)。劳动力人口 611 人,其中贫困劳动力 43 人,其中常年在外(半年及以上)劳动力 135 人(贫困人口11人)。党员 29人。适龄儿童(6—15岁) 47 人,小学 30 人(贫困人口5人,小学县外读书 2 人)、初中 17 人(贫困人口8人,初中县外读书 2 人)。高中 10 人(贫困人口1人),大专及以上 4 人(贫困人口1人)。16岁以下留守儿童 6人,60岁以上留守老人 11人,留守妇女9人。村便民服务室20平方米,代办人员4人,设施设备齐全,能满足群众办事需求。

紫阳村位于禹里镇东南部,302省道从中穿过,距离县城72里,距离镇政府驻地4里。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8.5亩(退耕还林46.75亩),林地面积3520亩。紫阳村属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户69人,2017年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17年实现全面脱贫户籍人口145户409人,常住116户348人。6-15岁23人,60周岁及以上65人、80周岁及以上3人;2020年末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87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92人、最低生活保障9户13人、特困人员供养3人,持证残疾人15人。本村有卫生室,功能达标,符合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标准且均有合格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有图书室,道路硬化,通客车,有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实现供水入户、垃圾集中处理或清运全覆盖;其电子商务配送站点2个 ,有助农金融服务点、卫生厕所使用户数145户。全村5个村民小组,通组道路全硬化,宽带互联网,电、通信号、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本村集体经济组织上年可分配收益2.8万元。有农民合作社2个,其中有13户贫困户参与;我村参加参加公益岗位人数4人,其中建档立卡人数4人;参加农业保险2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本村有养殖业扶贫基地1个。

原沿河村和水秀村建制调整合为水秀村,距离县城 45公里,距离镇政府驻地3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现有406户,1121人,有党员35人,其中劳动力人口770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541人,低保18户35人,残疾24户25人,五保3户3人。全村收入主要以种玉米、中药材、养猪、牛为主,土地类型主要以汉地为主,耕地面积1286.07亩,人均耕地1.17亩;林地11000亩。村便民服务室,占地20平方米,设施设备齐全,共5名代办人员,能满足群众办事需求。水秀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86人,贫困发生率7%,是非贫困村。2017年全部脱贫。主要以种养玉米、黄莲、重楼、养猪、黄牛、白山羊和外出务工为主,人均纯收入13500元。集体经济组织上年可分配收益1.2万元,主要以是产业周转金入股分红。我村参加参加公益岗位人数5人,其中建档立卡人数5人;参加农业保险4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有产业扶贫基地2个,其中种植业扶贫基地1个,养殖业扶贫基地1个。全村符合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标准且有合格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 ,设立图书室、通客车和硬化路、有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实现供水入户、垃圾集中处理或清运全覆盖;设立助农金融服务点、卫生厕所使用户数302户。全村通硬化路、通宽带互联网,电、通信、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

三坝村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140 户,349人,有党员14人,其中劳动力人口225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50人,低保10户15人,残疾14户32人,五保2户2人。全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及外出务工为主,土地类型主要以山地为主,耕地面积829.26亩,人均耕地2.37亩;林地13098.78亩。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61人,贫困发生率为16.8%。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本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养业及外出务工等为主,2019年出栏生猪220余头,禽类出栏2500余只,肉牛30余头,种植业现发展枇杷150余亩,猕猴桃80余亩。实现增收62万余元。2019年人均纯收入16200元。集体经济主要为产业扶持基金入股本村专合社收益分红,截止目前已收益8000元,2020年收入5000元。全村已改厕51个,改厨50个,改院68户,危房改造26户。村便民服务室20平方米,代办人员3人,设施设备齐全,能满足群众办事需求。

青杠村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禹里镇西南部,辖4个村民小组,150户450人,劳动力372个。有党员28名,其中女党员4名。幅员面积27451.5亩,皆为山区,海拔850—1800米,年平均气温15.2℃,平均降水量984mm,平均日照时数867小时。共有林地630亩;耕地439.2亩,人均耕地0.98亩,耕地主要为砂土、黄土,土层薄、肥力差。低保10户21人,残疾16人。种植枇杷700余亩,青脆李1160余亩,桃子、梨子56亩,玉米230亩,土豆60亩,中药材15亩,殖生猪400余头,黄牛30头,土鸡1000只。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24人,贫困发生率为5.57%。2017年全部脱贫。 青杠村种植产业主要分步为上半山种植中药材,中半山青红脆李、下半山枇杷。现青杠村近几年主要种植中药材白芨等达到经济收益20万元。种植枇杷700余亩,现已投产400余亩达到经济收益100万元左右。养殖生猪400余头达到经济收益120万元。黄牛30头达到经济收益24万元。土鸡1000只达到经济收益8万元。2020年青杠村劳务输出372余人,务工收入达到400余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2万元左右。村便民服务室20平方米,代办人员3人,设施设备齐全,2017年全部脱贫。

三坪村经村级改制,由原三坪村(省定贫困村)和三化村(非贫困村)合并而成、改名为三坪村。三坪村位于禹里镇西部,距离县城50公里,距离镇政府驻地8公里。幅员面积15.2平方公里,皆为山区,海拔700—1400米,农耕区海拔700—1300米,年平均气温16℃,平均降水量984mm,平均日照时数867小时。耕地面积786亩,人均耕地1.75亩;林地面积16430亩,人均林地1.95亩。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333户,841人。农业人口313户817人、非农人口20户24人;劳动力582人,常年外出务工130人; 特困22人,低保47人,残疾人34人。全村共有党员29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玉米、油菜、魔芋、洋芋、高山蔬菜;养殖生猪、土鸡;以及外出务工等为主。2019年人均纯收入1.1万元。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14万元,主要来源是将部分产业扶持基金入股产大户分红。

禹里乡杉柏村幅员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7亩,林地3200亩,退耕还林面积224.22亩。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62户,464人,有劳动力271个,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24人,有残疾人13人,享受农村低保7 户10人,五保户3户3人,党员共16人。主要收入来源务工、种养殖业。全村收入主要以种玉米、中药材、养猪、牛为主,土地类型主要以旱地为主。村便民服务室,占地22平方米,设施设备齐全,共3名代办人员,能满足群众办事需求。杉柏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74人,贫困发生率15.9%,是贫困村。2017年全部脱贫,2020人均纯收入约14200元。集体经济组织上年可分配收益1.9万元,主要以是产业周转金入股分红。我村参加参加公益岗位人数6人。全村符合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标准且有合格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 ,设立图书室、通客车和硬化路、有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实现供水入户、垃圾集中处理或清运全覆盖;设立助农金融服务点、卫生厕所使用户数95户。全村通硬化路、通宽带互联网,电、通信、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

新埔村距离县城140里,距离镇政府驻地34里。幅员面积8550亩,耕地面积791亩(退耕还林581.3亩),人均耕地2.8亩;林地面积8400亩,人均林地29.79亩。全村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1户、总人口337人,农业人口115户281人、非农人口26户56人。劳动力人口215人(贫困人口27人),其中常年在外(半年及以上)劳动力84人(贫困人口12人)。党员25人(贫困人口3人)。适龄儿童(6—15岁)21人,本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8户15人,其中贫困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户10人。本村五保户4人(集中供养于敬老院)。残疾9人(贫困人口2人)。患大病和慢性病10人(有慢性病证明或病例的4人)。购买新农合和大病保险141户337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魔芋、玉米、油菜,养殖猪、牛、羊、鸡以及外出务工等为主,全村务工收入148.8万元。2016年人均纯收入8797元,2017年人均纯收入10116元,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9100元,主要来源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分红。截止2017年底,全村硬化组道8.7公里,修建饮水池4口、灌溉池10口,实施了改厕68个,改厨68个,建院坝2422平方米,硬化入户路5073米,实施了广播“村村通”项目,建成达标文化室1处30平方米;建成达标卫生室1处40平方米。

禹里社区组建2004年1月,是关内重要交通枢纽、辖区范围:东至温金子;北至卷洞桥;南至半边街;西至塌坪子;禹里乡场镇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辖区内22个单位站所(禹里中心小学、北川民族中学、邮电局、信用社、电信、移动、司法所、国土所、广播站、二医院、派出所、法庭、消防中队、水厂、水保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市场监督管理所、供电所、客运站、交警中队、水汶站、),现有人口867户、1918人,一个支部、党员43名;5个居民小组。低保40户75人,三无人员3人,优抚人员8人,60岁以上的老人400人。场镇划分4个网格、半边街十字街150、石泉街151网格、老街152网格、石纽街153网格。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