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组织专家评审,确定了拟入选2024年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名单。 |
古宅行政村下辖古宅、下铺、大路、后地、宫央、芹内、涵头7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21802亩,1000户,3481人,古宅水库位于该村。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04万元,人均收入5838元。经济以生态农业为主,近年来养殖业和鲜花种植业发展迅速,“古宅大蒜”已注册商标,远近闻名,出口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古宅大峡谷、古宅十八湾正开发成为生态旅游景点。……。 |
口社村地处郭坑镇东部、九龙江中游,东与龙海市角美镇交界,西与汐浦村接壤,南与朝阳镇科坑村、漳滨村隔江相望,北与长泰县锦洋毗邻,2007年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1840人、458户,辖口社、下贯、蓬莱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口社村属多丘陵地带,拥有山地1万多亩,广植经济速生林,金鸡山风景秀丽。古建筑有奉祀保生大帝吴夲的口社慈济宫、奉祀唐代名将辅顺将军马仁的将军庙以及清乾隆年间所建的曜星石楼、阅汪……。 |
双福村位于莆田平原,地处木兰溪下游,是一个少数民族行政村,下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户数443户,人口189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68人,占村总人口比例的88%。我村位于城乡结合部,交通便捷,地理优势明显,向莆铁路、涵港大道贯通本村。村两委班子7人,实行交叉任职,支部党员98人。双福村土地肥沃,河沟纵横,堪称江南水乡。现有耕地面积63亩,人均0.36亩,水域面积110亩。我村积极调整农业结……。 |
因村落地处大穆溪畔,故取谐音名大目溪。始于宋朝侯官县,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先祖迁居于此地,1984年设立大目溪村村民委员会。大目溪村,全村户籍人口1189人人,250户,辖3个自然村。由28个姓氏组成,是个多姓村,著名的大目溪环村而过,风影秀丽。……。 |
原属祥芝大队。1961年,从祥芝大队析出。以村民多从事海洋捕捞和与渔业有关的行业,称为“祥渔大队”,后改为村。渔业生产规模与年产量均居全国村级之首,被誉为中国渔业第一村。现有人口1万余人,是石狮人口最多的基层辖区。 开埠历史久远,是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商贸繁荣,运输发达。明清时,大量居民迁徙到南洋和台湾。主要姓氏为蔡姓,另有曾、洪、胡、叶、朱、周、陈、吴、卢、邱、林、吕、丁、柯、谢、王、郭、史、……。 |
后洋行政村,村委会驻后洋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80年从登科地分出成立大队,1984年改村委会。东与八浦村接壤,北与登科地村毗邻,南邻柿洋村,西与坑源底村隔山相望。现为独一村,房屋87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34幢。分3个村民小组,131户,505人,常住168人。居民以张姓为主。大学文化9人。耕地460亩,林地7307亩。主产无患子、水稻、茶叶等。后洋村是七步粮食主产区,年产粮食128吨以……。 |
据明万历《将乐县志·舆地志》载:蛟湖,相传有蛟潜此,因以名都。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时为蛟湖都。1931年-1934年设蛟湖乡苏维埃政府。解放前为南口乡所辖的蛟湖保,解放后为第三区水口乡管辖,1950年被认定为革命老区村。现尚存有红三军团第六师机关驻地旧址。1955年成立蛟湖乡,到1958年9月后为红光公社隶属的蛟湖大队,1961年10月改属南口公社,1984年9月后为南口乡管辖的蛟湖村民委员……。 |
璧洲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莒溪镇西部,东靠莒市、莒莲村,南连新泉镇蕉坊坑自然村,西依朋口镇垂珠坝自然村,北面为丘陵山地,位于美丽的世界4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麓。村庄内部经过近年来新农村的建设,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仅让村民住进了新房,也使村内古建筑得到了保护。村内主要道路于2010年完成道路硬化,便于村内外的交通联系;人饮工程基本完善,保证了家家都有入户自来水。生活污水基本还是依靠每家每户……。 |
长见村地处黄坑镇北角,总面积27.69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63亩,林地面积1.97万亩,毛竹山1.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5%。2007年农业产值达268万元,企业产值达5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5400元。作为南平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去年以来,长见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总要求,突出农民增收这条主线,提出:“高山竹木混交林,中部杉木经济林,两边梯田竹子绿,沿线公路吨粮田,贯穿全村水……。 |
双岭村 双岭村位于灌口镇西北部,地处324和319国道交接处。双岭村(小岭)古称秀岭,1949年以前名为西保(东辉村为东保,两村合称东西保),1958年小岭和大岭合并后,统称为双岭。双岭村自然生态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越尾山坐落于此,其半山腰上耸立着一俊一俏两个闻名的山岭----龙公岭和龙母岭,这“虎卧越尾,龙藏双岭”的独特地貌特征成为了双岭村的形象天使。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1512户,共500……。 |
后坑村位于南浦乡东部,东与马苑村为邻,西与兴巷村毗连,南与龙桥村相接,北与中西林场交界。源自大帽山(海拔488米)的后坑溪向西流汇于龙溪(龙溪东流汇入九龙江南溪)。1957年10月以前归南靖县程溪区,属马苑乡所辖,1957年10月以后划归漳浦县,1958年公社化时,属长桥公社南浦管理区,1961年属南浦公社后坑大队,即今南浦乡后坑村的前身。村辖后坑、坎仔脚、东湖、祖厝、新墟尾5社(自然村)。全村3……。 |
古时胜虺湖向西南方向延伸的窄长的尾部,称为“湖尾”,又名湖美村,因村东南面有一湖风景美丽,故名湖美。又因许多凫鸟到湖里凫水、嬉戏,形成一道美丽怡人的风景线,又名凫美村。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湖尾村。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一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英林镇伍坑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嘉排乡;1959年属金井公社嘉排大队;1961年属英林公社湖尾大队;1984年属英林镇湖尾村委会。 【行政……。 |
溪洋村位于永泰县大樟溪南岸,系葛岭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葛岭镇西南部,东与本镇溪南村接壤5公里,西连城峰镇石圳村3公里,南连岭路乡至滕山自然保护区6公里,北邻本镇台口村4公里;向莆铁路将隔溪穿越。【村落与居民】村落总面积15平方公里,村落分散,共有16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289户,总人口1034人。【纪念地与风景区】溪洋村天门山景区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面积3平方公里,位于滕山自然保护区内。……。 |
三秀山位于五显镇西北部,仅辖三秀山自然村,有2个村民小组,77户,242人。清属长兴里竹坝保,1943年属长兴乡后塘保,1950年属第四区明溪乡,1964年城关公社为安置知识青年,在此建立三秀山农场,1973年安置南安山美水库移民在此设一生产队,1984年三秀山农场划归果园乡,1991年经县政府批准,成立三秀山村委会,简易公路接同安——竹坝华侨农场公路。作为全镇唯一的移民行政村,三秀山的经济发展以……。 |
传说古时晓洋有位放鸭的姑娘被选中为皇后,路过本村后变美丽,故称“变洋”,后因地方方言谐音为“坦洋”,故名。1950年属坦洋乡;1958年大公社后,属社口管理区,称坦洋大队;1961年成立区公所,属坦洋小公社,分为坦上、坦下两个大队;1968年体制合并由原来的坦上、坦下、溪坪、岩头面、山头合并为坦洋大队;1978年又分为坦洋(包括坦上、坦下、岩头面、山头)大队,溪坪大队;1984年改称坦洋村,隶属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