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招贤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招贤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传三国时,司马懿掌握了曹魏兵权,为了招贤纳士,在此设了东、西招贤馆,后逐渐成村,西招贤馆便成为“西招贤(村)”。
传三国时,司马懿掌握了曹魏兵权,他为了招贤纳士,在此设了东、西招贤馆,后逐渐成村,东招贤馆便成为“东招贤(村)”。
传明初王氏迁至怀庆府温县城西二十五千米处坨坞村居住,自迁民来,原住老蟒河南,因洪水为患,二迁坡下,三次迁移青峰岭上居住,因三次迁移备受辛苦,因而得名辛庄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以后,辛庄村划分为辛一大队、辛二大队、辛三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更名为乡以后,辛一大队更名为西辛村,辛二大队更名为中辛村、辛三大队更名为东辛村。
传明初,王氏迁至怀庆府温县城西二十五千米处坨坞村居住,自迁民来,原住老蟒河南,因洪水为患,二迁坡下,三次迁移青峰岭上居住,因三次迁移备受辛苦,因而得名辛庄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以后,辛庄村划分为辛一大队、辛二大队、辛三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更名为乡以后,辛一大队更名为西辛村,辛二大队更名为中辛村、辛三大队更名为东辛村。
传明初,王氏迁至怀庆府温县城西二十五千米处坨坞村居住。自迁民来,原住老蟒河南,因洪水为患,二迁坡下,三次迁移青峰岭上居住,因三次迁移备受辛苦,因而得名辛庄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以后,辛庄村划分为辛一大队、辛二大队、辛三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更名为乡以后,辛一大队更名为西辛村,辛二大队更名为中辛村、辛三大队更名为东辛村。
传西晋时,司马炎称帝,在现在的安乐寨东南一千米处修一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城里居住,就用“古城”做为村名。清嘉庆十一年黄河涨水,村民搬到现址,但村名未变,仍用“古城”至今。
传西晋时,此地为司马炎的“安乐宫”。元代时城墙建成寨墙,清咸丰三年,更名为“安乐寨”。
传三国西晋时,此村为司马氏故居的后花园,因此得名“上花园村”。后更名为“上苑”。
传西晋时,晋武帝司马炎迁一队御林军在此护卫故居,得名“护驾庄”。明永乐三年(1405),有一家姓姬的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未变。1926年曾更名为护国乡,后又称“护驾庄”,1949年更名为“护庄”。
传唐代,一员姓单的大将出征行至此地沟西时,突然从马上摔下死亡,其家立碑、购地、定居,取村名“单庄”。
传三国时,司马懿曾在此设置兵营,规模不大,人称小营盘,亦称校尉营。尔后,有桑、王两姓到此居住,相继又有张、刘、马等姓迁入,聚集成村,取村名“小营”。
传明初,郑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称“郑庄”。
传西晋末年,此地横水河东岸有户人家,到西岸放牧养羊,后来有流民来此居住,形成村庄称名河西。
此地为移民村,原在洛阳市新安县北,因村中有弯曲的水沟,形状似龙称名龙曲。“曲”后来谐音为“渠”,有了龙渠的称名。
因村北有跑马岭挡住黄河,村庄在岭南涧中,没有被洪水灾害淹没,人们享受到了人间太平,称名为太涧。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