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郧西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郧西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解放前以安沟、八道河得名“安道”,为安道乡。

1947年11月郧西解放,安家乡大部分地区为郧西县第四区(区住址神雾岭,下辖村有安家河、八道河、三官洞、何家井、燕子山、傅家河、康家坪、有水沟、祖师殿、申家坡东寺、毛獭、雷家河、三岔、莲花、狮子沟、何家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至1952年全县通过土地复查,民主建政后,调为十一个区属郧西县第十一区(下辖傅家河、八道河、祖师殿、封火墙、三官洞、马家坪、神雾岭、燕子山、何家井等9个小乡区政府驻地安家河);1956年春,全县由1镇11区划1镇6区,将十一区划为河夹区分为安家、申家两个乡;城郊的秦家划入安家乡。

1958年秦家划为城关东方公社,申家、傅家、有水、店子四个乡为星火公社;何家井、三官洞、八道河三个小乡为东风公社。

1961年撤销大公社,将星火、东风两个公社并为安家区辖东风、傅家、店子、有水、八道河、三官洞、何家井7个小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安家区改为安家人民公社,辖东风、十王寺、八道河、三官洞、何家井5个片(将原店子公社的成丰、安岭两个大队划归城关,有水公社划归茅坪公社)。

1976年星火大队划归县神雾岭茶场管辖。

1984年实行农村体制改革,政社分开,恢复区、乡名称,安家区辖神雾岭、十王寺、有水、八道河、三官洞、何家井6个小乡。

1987年撤区并大乡,将安家区划成安家乡和三官洞乡。

2001年4月份区划调整,将三官洞乡的八道河、龙王沟、元门、东槽4个村并入安家乡管辖,全乡共有安家河、神雾岭、田坑、杨家河、瓦房沟、长岗岭、燕子山、康家坪、十王寺、有水沟、藏王沟、卸甲坡、梅子垭、五里河八道河、龙王沟、元门、东槽18个行政村。

2003年将长岗岭-燕子山,卸甲坡-梅子垭,田坑-杨家河,八道河-龙王沟,元门-东槽合并,共13个村。

2006年,县政府批文,将长岗岭、燕子山,田坑、杨家河,元门、东槽,恢复原行政村区域,全乡共16个村,(对上为16个村,对内合并村体制不变,仍为一体,一套班子),75个村民小组,3942户,总人口12328人,其中农村人口11037人,劳动力为6165人,安家乡政府驻地安家河村。

有史记载以来,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裁上津县并入郧西县,后乾隆至同治初百余年中,于泗峪(里)设置槐树(堡),因地盘辽阔设两堡正。

宣统至民国年间时局动荡,郧西行政机构撤并频繁,槐树常年为上津管辖。

建国后至1956年左右承袭前制,隶属未变。

1959年从上津划出槐树设置五星公社,下辖槐树、范家两个管理区。

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后,于1961年3月,全县撤销大公社,建立13区1镇,槐树重归上津(区)管辖,1975年“撤区并社”,槐树恢复公社建制,1984年实行农村体制改革,政社分开,恢复区、乡名称,改大队为自然村,槐树仍属上津(区)管辖。

1987年从上津划出槐树设乡,辖2个办事处,管理11个行政村(药树坪〈荣幸〉、响水沟〈津树〉、钱铺〈全丰〉、范家坪〈五星〉、罗坊沟〈同裕〉、槐树〈庆丰〉、阮家厂〈富爱〉、三岔河〈青山〉、茅山庙〈裕中〉、石王沟口〈绿水〉、仙姑洞〈津防〉)。

2001年4月,乡镇体制改革,原槐树乡更名为槐树林特场至今。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