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乡村绿化美化,省林草局组织开展了第三批省级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工作。按照《云南省省级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在各建制行政村提出认定申请、县级林草主管部门推荐、州(市)级林草主管部门评审公示的基础上,经省林草局审查,评价认定第三批省级森林乡村1094个。 |
桥,桥梁;街,街道。驻地区域有一座古吊桥,人们在桥的周边建立集市进行交易,故名。桥街即位于桥边街边的乡村聚落;现为区域名,包括诸多小自然村。解放前属龙江乡,解放后属二区,1952年为桥街乡,1958年为桥街大队,1960年属窜龙公社,1963年为上营区桥街小公社,1969年为上营公社桥街大队,1984年为上营区桥街乡,1987年为上营乡桥街村公所。2000年为上营乡桥街村委会,2005年6月,上营……。 |
郑山即是郑家管理的山,后有人家迁来居住形成村落。清末属龙江练上营甲,解放前属龙江乡第十保,解放后属二十区十村,1952年为郑山乡,1958年属上营大队,1960年为郑山大队,1963年为郑山小公社,1969年为上营公社郑山大队,1984年为上营区郑山乡,1987年为上营乡郑山村公所,2000年为上营乡郑山村委会,2005年6月上营乡撤并芒棒乡,为芒棒乡郑山村委会,2011年4月为芒棒镇郑山村民委员……。 |
麻栎社区地处明光镇北部,国境线长7.8千米,距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东邻界头镇,南邻东营村,西与缅甸相连,北接自治村。国土面积106.65平方公里,海拔1860米,年平均气温12.5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2000毫米。下辖38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其中抵边村民小组共8个。总支委员会下设支部24个,共有党员167人。2022年末有农户1336户,人口6200人,其中少数民族306人。外出务工人员约……。 |
沙河社区位于明光镇中部,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东与松园社区隔河相望,南接顺龙社区,西邻滇滩镇联族村,北连东营社区。国土面积41.18平方公里,海拔1860米,耕地14491.45亩,其中水田5787.59亩,旱地8703.86亩,林地28135.5亩。社区辖15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社区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05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8名。2022年末,社区共有农户74……。 |
明光镇顺龙社区位于明光镇中部,明光镇政府及镇直各机关单位的所在地,东与界头镇接壤;南与中塘社区相连;西与滇滩镇相毗邻;北与沙河村、松园村相接。顺龙旧时曾称云岩乡(明龙镇天保第六、第七村),2000年9月村改委(顺龙村公所改为顺龙村民委员会)。辖15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共有常住户1604户6057人,外出务工人员约750余人。主要以汉族为主,有傈僳、白、苗、景颇等7种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多为……。 |
中塘社区隶属明光镇,地处明光镇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县城60公里,到县城及镇政府所在地的道路均为柏油路,交通方便。东邻界头镇,南邻明光凤凰社区,西邻滇滩镇,北邻明光镇顺龙社区。辖8个自然村,30个村民小组。截止2022年末,有农户1288户,有镇村人口6178人,劳动力3462人,外出务工人员1240人。辖区内共有党员141人,设1个党总支部,总支部委员会有5名支委,有党总支书记1名,专职……。 |
因社区村委会坐落在蒲窝坝子外边,故名。解放前属第九区蒲川乡,1952年为第九区坝外乡,1956年为蛮朵乡,1970年为蒲川公社坝外大队,1984年为蒲川区坝外乡,1987年为蒲川乡坝外行政村,2000年为蒲川乡坝外村民委员会,2013年5月为蒲川乡坝外社区村民委员会至今。坝外社区……。 |
因傣语中“大”为松树之意;“蛮别”指树脚;大曼别意为在松树脚建立的寨子。解放前属蒲川乡第二保,1952年为九区曼别乡,1958年为曼别大队,1964年为曼别小公社,1966年为曼别大队,1970年为向东大队,1972年为曼别大队,1984年为大曼别乡,1987年为大曼别行政村,2000年为蒲川乡大曼别村民委员会至今。大曼别村……。 |
解放前为蒲川乡第一保,解放后为第九区第八村,1954年为户弄乡,1959年编为户弄管理区,1962年至1965年为户弄小公社,1966年为户弄大队,1984年为户弄乡,1987年为户弄行政村,2000年为蒲川乡户弄村民委员会至今。户弄村……。 |
因村委会所在地位于大蒲窝河畔,大蒲窝河像一条蜿蜒的巨龙从寨子面前经过,背靠的山脉就像一条巨龙,人们认为这个地方是龙来朝奉之地,故名。解放前属蒲川乡第二保,1950年蒲川属老九区,1952年开始搞土改,成立户蚌乡,1955年属曼别乡,1960年为龙朝大队,1961年分开为两个大队,一个在静乐阉寺,名龙朝大队,另一个在户蚌,名户蚌大队,1963年并为一个小公社,1969年改为龙朝大队,1974年迁至新……。 |
因原村委会所在地茅草较多,故名,后迁至三岔窝,仍沿用原村名。解放前属蒲川乡,解放初期属第九区,1952年改为曼别乡,1958年属曼别大队,1979年从大曼别分出为茅草地大队,1984年改为茅草地乡,1987年改为行政村,2000年为蒲川乡茅草地村民委员会至今。茅草地村……。 |
解放前属蒲川乡第七保,解放初期属九区第七村,1952年土改时属九区凤来乡,1958年属蒲川公社下甲大队,1984年为蒲川区坪山乡,1987年更名为蒲川乡坪山行政村,2000年为蒲川乡坪山村民委员会,2013年5月为蒲川乡坪山社区村民委员会至今。坪山社区……。 |
1953年名为曼堆小乡,1956年为凤来大乡,1959年为下甲管理区,1961年为下甲大队,1963年为蒲川乡下甲小公社,1968年为下甲大队,1984年为蒲川乡下甲乡,1987年为蒲川乡下甲行政村,2009年为蒲川乡下甲社区村民委员会至今。下甲社区……。 |
因原名黑箐坡,意欠佳,且多数面向东而居,更名向阳,故名。民国时属蒲川乡第二保上甲,1952年更名为属九区曼海乡向阳高级社,1963年更名为蒲川公社向阳大队,1984年更名为蒲川区向阳乡,1987年更名为蒲川乡向阳行政村,2000年为蒲川乡向阳村民委员会至今。向阳村……。 |
因在傣语中“蛮”指“地方”,“别”指“在坝子边”,“蛮别”即“在坝子边的地方”。1979年,大蛮别大队分为大曼别、小曼别和茅草地三个大队。1984年小曼别大队改为小曼别乡,1988年改为小曼别行政村,2000年为蒲川乡小曼别村民委员会至今。小曼别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