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天达梦地名网 > 云南省第三批省级森林乡村[22]

云南省第三批省级森林乡村[22]

  为深入贯彻落实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乡村绿化美化,省林草局组织开展了第三批省级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工作。按照《云南省省级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在各建制行政村提出认定申请、县级林草主管部门推荐、州(市)级林草主管部门评审公示的基础上,经省林草局审查,评价认定第三批省级森林乡村1094个。
  村委会驻香树,故名。村子周围香树(紫柚木)较多。清代得名沿用至今。明朝时期属保山县;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属龙陵县,清时属潞江发抚使司辖,民国初年属潞江县佐辖,民国未年属龙陵县四区惠人乡为六保。1950年属区允芪乡;1958年划归保山县属潞江公社禾木管理区;1960年恢复潞江区属坝湾公社为香树大队;1984年属潞江区香树乡;1988年属坝湾傣族乡香树行政村;1993年改为潞江傣族乡香树行政村;……。
  村委会驻新寨,故名。是新建的寨子之意。1958年得名沿用至今。清乾三十五年(1770)属龙陵县潞江安抚使司,清末民初属县佐所;1950年属龙陵县八区为新寨乡;1958年划归保山县属坝湾公社为新寨管理区;1970年属坝湾公社为新寨大队;1983年为新寨乡;1988年为新寨村委会;1993年为潞江傣族乡新寨村委会;2005年12月为潞江镇新寨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新寨村……。
  因位于张贡山东麓,村委会驻张贡,故名。解放后得名沿用至今。民初属潞江县佐所辖,民国十二年为龙陵县四区惠人乡,民国十五年为潞江镇六保;1950年为八区多岗乡,1960年为多岗公社;1970年为张贡大队;1983年为潞江区张贡乡;1987年为坝湾傣族乡张贡行政村;1993年改为潞江傣族乡张贡行政村;2005年12月改为潞江镇张贡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张贡村……。
  据传,明末清初,此地为邮递驿站,称为铺马,后演绎为“补麻”。明末清初得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八区信义乡六保;1950年属石龙行政村;1958年为补麻管理区;1971年为补麻大队;1984年为补麻乡;1988年为补麻行政村;2000年为补麻村民委员会至今。补麻村……。
  浪坝村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渡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30502205207。
  地处瓦(渡)保(山)公路两侧的山间平地,故名平场子。得名时间失考,清朝末期此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第八区沧莲乡为第八保;1950年为平场子村;1952年属打平乡;1958年属瓦渡公社打平管理区;1962年属打平公社;1966年为瓦渡公社为平场子大队;1984年为平场子乡;1988年为平场子行政村;2000年为瓦渡乡平场子村民委员会。平场子村……。
  以驻地有三眼泉水,且地势平缓,故名。1958年得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八区沧莲乡九保,1950年属三井乡;1958年为瓦渡公社三坪管理区;1962年属太和公社;1966年为瓦渡公社三坪大队;1984年为瓦渡区三坪乡;1988年为瓦渡乡三坪行政村,2000年为瓦渡乡三坪村民委员会。三坪村……。
  相传百多年前大田坝一土司居此得名,村委会驻地土官寨,故名。清朝末期得名沿用至今。1950年属小水井乡政府;1952年属小水井行政村;1958年属瓦渡公社小水井管理区;1962年属瓦渡公社新寨大队;1984年改为土官乡;1988年为瓦渡乡土官行政村,2000年为瓦渡乡土官村民委员会。土官村……。
  因地形低洼,下有澜沧江,明清时曾在此设渡口得名洼渡,后演变为瓦渡,是保山至永平的古道之一。明末清初得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第八区沧莲乡五保;1950年为瓦渡行政村;1958年为瓦渡公社瓦渡管理区;1962年为瓦渡瓦渡公社瓦渡大队;1984年为瓦渡区瓦渡小乡;1988年为瓦渡乡瓦渡行政村;2000年为瓦渡乡瓦渡村民委员会,2013年为瓦渡乡瓦渡社区村民委员会。瓦渡社区……。
  村委会驻地大陷坝。地处洼地,村中有一个较大的烂泥塘(俗称陷坝塘),故名。民国末期属保山县第十区瓦房镇第四保;1950年为水箐行政村;1951年为胜果乡;1958年属瓦房公社水箐管理区;1961年为水箐公社;1966年属瓦房公社水箐大队;1981年为大陷坝大队;1981年为瓦房区大陷坝乡;1988年为瓦房彝族乡大陷坝行政村。2000年为瓦房乡大陷坝村民委员会。大陷坝村……。
  传说很久以前从小永平搬来兄弟3人,因当时赶集要到沙坝,老大、老三走路快,赶集从不摸黑,只有老二早去也摸,晚归也摸,故名老二摸。后来又因此村庄向阳而居,村后山呈圆形,故名太圆山,演变为太元山,故名太元。民国末期此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三区板桥镇第五保;1950年属九区海棠行政村;1952年属海棠乡;1958年属水寨公社海棠管理区;1962年为太元小公社;1966年属水寨公社为太元大队;1984……。
  彝语地名。原为“摆栏”,“摆”为“安”,“栏”为伐木,即圈地安家之意,清代演变为今名,在彝语中还有毕摩的助手之意;另一说,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朝廷遣迁18子到永昌府,永昌府给18头耕牛,放于该地并建官庄,得名“摆郎”,后雅化为今名。另据当地彝族居民介绍,原来摆榔无人居住,大乌邑居民迁居于此,在今双龙小学龙井边立碑为界,后界碑风化,当地彝民称此为“碑烂”,后演化为摆榔;现社区村民委员会驻摆榔自然村。19……。
  古代当地水源少,每年正月初二,布朗族人民在泉边杀猪宰鸡供奉木龙,祈求风调雨顺得名“木龙元”,后演变为木老元;现村委会驻地木老元。1950年,属阿腊寨行政村,保山县第五区。1952年,设木老元乡,属施甸五区保山县。1958年,设木老元管理区,属施甸人民公社。1959年,属施甸片施甸区。1961年,设木老元公社(二级公社),属施甸区。1963年,设木老元公社(二级公社),属施甸县城郊区。1964年,设……。
  该寨子坐落在大箐山西麓主峰脚下而得名;现村委会驻大山脚自然村。大山脚,得名时间失考,解放后此名沿用至今。1964年设大山脚大队;1984年3月成立大山脚乡,驻地在大山脚,次年初迁址小长凹。1987年12月设大山脚行政村;2000年8月设大山脚村民委员会隶水长乡至今。大山脚村……。
  村子周围有九条大小不等的水沟而得名;现村民委员会驻九条沟自然村。1962年设九条沟大队,隶属由旺公社。1964年九条沟大队划归水长公社辖。1984年3月更名九条沟乡,隶属水长区。1987年12月更名九条沟村,隶属水长乡。2000年10月更名九条沟村民委员会隶水长乡至今。九条沟村……。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