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乡村绿化美化,省林草局组织开展了第三批省级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工作。按照《云南省省级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在各建制行政村提出认定申请、县级林草主管部门推荐、州(市)级林草主管部门评审公示的基础上,经省林草局审查,评价认定第三批省级森林乡村1094个。 |
赵:粮食,米:地方,克:上边。即盛产粮食的农田上边之意。村民委员会驻地赵米克,故名。1950年至1957年称第三区赵米克乡,1958年至1962年称扬武公社赵米克管理区,1963年至1967年称第三区赵米克公社,1968年至1983年称扬武公社赵米克大队,1984年至1986年称扬武区赵米克乡,1987年称扬武镇赵米克办事处,赵米克“办事处”更名为赵米克行政村,1999年撤村建委称赵米克村民委员会……。 |
一说为彝语地名,“波”为亮,“衣”为水,“波衣”意为有清亮的水流;二说为传说古时村头有一棵多衣树,高大挺拔,以树得名多衣村,后念成波衣。因驻地波衣,故名。1952年9月,成立波衣乡人民政府;1958年9月改为春和公社波衣管理区;1961年改为波衣大队;1983年撤县设市,设立区、乡,1984年1月改为波衣乡人民政府;1988年1月,改称春和镇波衣办事处;1999年11月,撤销办事处,改设波衣村民委……。 |
清朝时期属西夷寨,归州土司管辖;民国年间属前民乡,解放后1952年至1956年为波衣乡;1958年属春和人民公社波衣管理区;1963年单独成为隶属第二区大石板人民公社;1966年划为后所人民公社大石板大队;1983年撤县设市,设立区、乡,同年12月改为北城区大石板乡人民政府;1988年1月,改称北城镇大石板办事处;1999年12月,撤销办事处,改设大石板村民委员会;2011年5月17日改为大石板社……。 |
1940年属新民乡;1947年属石庵乡;1966年改为高仓公社排山大队;1983年撤县设市,设立区、乡,同年12月改称高仓区排山乡人民政府;1988年1月改为高仓乡排山村公所;1997年6月,改为高仓镇排山办事处;1999年12月,撤销办事处,改设排山村民委员会;2011年5月改为排山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排山社区……。 |
1952年9月,成立黑村乡人民政府;1958年9月改为春和公社黑村管理区;1961年改为黑村大队;1983年撤县设市,设立区、乡,1984年1月改为黑村乡人民政府;1988年1月,改称春和镇黑村办事处;1999年12月,撤销办事处,改设黑村村民委员会;2011年改为黑村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黑村社区……。 |
明清时期,属新兴州东夷寨辖地;1916年属普舍乡;1947年属北城镇;1952年9月成立小石桥乡人民政府,属第二区;1958年10月,改为北城公社小石桥管理区;1966年改为小石桥公社小石桥大队;1983年撤县设市,设立区、乡,12月改称小石桥区小石桥乡人民政府;1988年1月,小石桥乡人民政府改为小石桥村公所;1999年11月,撤销村公所,改设小石桥村民委员会,至今。小石桥村……。 |
1916年属普舍乡;1947年属北城镇;1966年改为小石桥公社响水大队;1983年撤县设市,设立区、乡,12月改称小石桥区响水乡人民政府;1988年1月改为小石桥彝族乡响水行政村;1999年11月撤销行政村,改设响水村民委员会,至今。响水村……。 |
彝语地名,“玉”为水,“苗”为温热,玉苗意为有温泉水的地方,玉苗村坐落在该坝子内。驻地大玉苗,故名。1916年属普舍乡;1947年属北城镇;1952年9月成立玉苗乡人民政府,属第二区;1958年10月,改为北城公社玉苗管理区;1966年改为小石桥公社玉苗大队;1983年撤县设市,设立区、乡,12月改称小石桥区玉苗乡人民政府;1988年1月,改为小石桥彝族乡玉苗行政村;1999年11月,撤销行政村,……。 |
明代永昌(今保山)为地方安全在此地左边设指挥所。明代此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三区北上镇为十保;1950年属板桥区沙坝行政村;1952年属沙坝乡;1958年(建造北庙水库搬迁)属上游公社沙坝管理所;1970年属沙坝公社左所大队;1984年属板桥区左所乡;1988年属板桥镇左所办事处;2000年11月改为左所村委会至今。左所村……。 |
窑湾社区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兰城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530502001011。 |
村委会驻库老,故名。清朝初期潞江安抚司在此建粮库。1958年得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龙陵县四区五峰乡;1958年属保山县潞江公社东松管理区;1960年属潞江区新城公社东松大队;1970年属坝湾公社为库老大队;1984年属潞江区为库老乡;1988年属坝湾傣族乡库老行政村;1993年改为潞江傣族乡库老行政村;2005年12月更名为潞江镇库老村委会沿用至今。库老村……。 |
村委会驻芒棒,故名。芒棒,傣语地名,意为荒坝子寨。清朝中期得名沿用至今。属保山县三十八寨之内,潞江安抚使司,清末民初属县佐所辖,民国年间属龙陵县四区惠人乡又潞江第七保。1950年龙陵八区多岗乡;1958年划归保山县属潞江公社多岗管理区;1960年恢复潞江区属多岗公社为芒棒大队;1970年撤区并公社属坝湾公社仍为芒棒大他;1983年属潞江区为芒棒民族乡;1988年属坝湾傣族乡芒棒村委会;1993年属……。 |
芒柳,傣语芒为寨,柳为攀枝花,是攀枝花较多的寨子之意。村委会以此得名。得名时间失考,解放后此名沿用至今。末民初设县佐,民国十二年为龙陵县八区打熊乡;1958年划归属潞江打熊管理区;1960年又恢复潞江区属朋岗公社;1970年属坝湾公社为芒柳大队;1984年改为潞江区芒柳民族乡;1988年属坝湾傣族乡芒柳行政村;1993年改为潞江傣族乡芒柳行政村;2005年改为潞江镇芒柳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芒柳村……。 |
因清时设赧喧,后演变为赧亢。村委会以此得名。1950年此名沿用至今。清初属潞江安抚使司为赧亢喧,乾隆三十五年(1770)划归龙陵县,民国初属潞江县佐辖,民国末年属龙陵县区五峰乡,又潞江镇一保;1950年属八区赧亢;1958年划归保山县属潞江公社赧亢管理区;1960年属潞江区、新城公社为赧亢大队;1970年撤区拼社属坝湾公社为赧亢大队;1983年属潞江区赧亢乡;1987年撤区改乡为坝湾傣族乡为赧亢行……。 |
村委会驻邦陇,故名。因本村居民是由各地迁来形成的村寨,意为搬笼,后同音演变为邦陇。1950年属龙陵县八区为大寨乡;1958年属保山县潞江公社为大寨管理区1960年属潞江区新城公社大寨大队;1970年属坝湾公社;1984年属潞江区线多乡;1988年属坝湾傣族乡邦陇行政村;1993年改为潞江傣族乡邦陇行政村;2000年12月为潞江镇邦陇村委会沿用至今。邦陇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