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乡村绿化美化,省林草局组织开展了第三批省级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工作。按照《云南省省级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在各建制行政村提出认定申请、县级林草主管部门推荐、州(市)级林草主管部门评审公示的基础上,经省林草局审查,评价认定第三批省级森林乡村1094个。 |
村民委员会象征各民族团结友好,互敬互爱,故名。1952年至1957年称第四区仁和乡,1958年至1962年称漠沙公社仁和管理区,1963年至1967年称第四区仁和公社,1968年至1983年称漠沙公社仁和大队,1984年至1986年称漠沙区仁和乡,1987年称漠沙乡仁和村公所,1999年改为仁和村民委员会。仁和村……。 |
该行政村隶属新平县漠沙镇,地处漠沙镇边,距漠沙镇政府所在地30公里,到乡(镇)道路为土路(后半为218线柏油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94公里。东邻关圣,南邻建兴,西面邻建兴,北邻仁和。辖小寨田、-田、旧寨、白沙井、汉泥扒、大沟边、下炸池、上炸池、小炸池、大得勒、断甲、红滕箐、得胜莫、新寨、利居、曼别、黑查莫、大平掌、路木库、会场、木场、曼毕岩共22个村民小组。2009年有农户957户,有乡村人口3……。 |
村民委员会坐落于黑白租河与三道箐河之间,故名。1953年至1957年为双河乡,1958年至1962年为双河管理区,1963年至1967年为双河公社,1968年至1983年称双河大队,1984年至1986年称漠沙区双河乡,1987年称漠沙乡双河村公所,1999年村公所改为双河村民委员会。双河村……。 |
村民委员会有从山头迁下坝子的彝族、汉族及当地的傣族组合而成,象征各民族团结友爱,故名。该村委会1971年由鱼塘大队、仁和大队、曼竜大队、龙河大队划出少数自然村组建而成。1971年至1983年称漠沙公社团结大队,1984年至1986年称漠沙区团结乡,1987年称漠乡团结村公所,1999年改为团结村民委员会。团结村……。 |
西:树林,尼:茂密。意为树林茂密之意。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尼,故名。1950年至1957年称第四区西尼乡,1958年至1962年称漠沙公社西尼管理区,1963年至1967年称第四区西尼公社,1968年至1983年称漠沙公社西尼大队,1984年至1986年称漠沙区西尼乡,1987年西尼乡改为村公所,1999年撤村改委时改为西尼村民委员会。西尼村……。 |
1983年鱼塘大队称鱼塘乡,1988年称鱼塘村公所,1993年称鱼塘办事处,1999年改为鱼塘村民委员会。鱼塘村……。 |
坝:山林,多:阳光照射,意为阳光照射的山林。村民委员会驻地小坝多,故名。1950年至1957年称第四区小坝多乡,1958年至1962年称漠沙公社小坝多管理区,1963年至1967年称第四区小坝多公社,1968年至1983年称漠沙公社小坝多大队,1984年至1986年称漠沙区小坝多乡,1987年小坝多乡改为村公所,1999年撤村建委称小坝多村民委员会。小坝多村……。 |
金厂:因金厂河从该村旁山脚流过故以河得名;传说该河里产沙金,曾有人来这里掏金度日故名。此村原系镇沅县辖地,称金厂乡。于1957年2月15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与镇沅县调整乡界时,划归新平县管辖。1958年至1962年称水塘公社金厂管理区,1963年至1967年称第七区金厂公社,1968年至1983年称水塘公社金厂大队,1984年至1986年称水塘区金厂乡,1987年称水塘乡金厂行政村,1999年改为……。 |
拉:唢呐,博:山梁。即常吹唢呐的山梁。村民委员会系清代该村普姓为世袭土千总,每遇有事,就在山上吹唢呐,故名。1950年至1957年称第七区拉博乡,1958年至1962年称水塘公社拉博管理区,1963年至1967年称第七区拉博公社,1968年至1983年称水塘公社拉博大队,1984年至1986年称水塘区拉博乡,1987年称水塘乡拉博行政村,1999年改为水塘镇拉博村民委员会。拉博村……。 |
旧哈:(傣语)旧:凹子,哈:茅草,即茅草凹。村民委员会建在茅草多的山凹里,故名。1950年至1957年称第七区旧哈乡,1958年至1962年称水塘公社旧哈管理区,1963年至1967年称第七区旧哈公社,1968年至1983年称水塘公社旧哈大队,1984年至1986年称水塘区旧哈乡,1987年称水塘乡旧哈行政村,1999年改为水塘镇旧哈村民委员会。旧哈村……。 |
老(罗):虎,白(摆)打,甸(底):小平坝,即打过老虎的小平坝。村民委员会驻地老白甸,故名。1950年至1957年称第三区老白甸乡,1958年至1962年称扬武公社老白甸管理区,1963年至1967年称第三区老白甸公社,1968年至1983年称扬武公社老白甸大队,1984年至1986年称扬武区老白甸乡,1987年称扬武镇老白甸办事处,故老白甸“办事处”更名为老白甸行政村,1999年撤村建委称老白甸……。 |
1950年至1957年称第三区马鹿寨乡,1958年至1962年称扬武公社马鹿寨管理区,1963年至1967年称第三区马鹿寨公社,1968年至1983年称扬武公社马鹿寨大队,1984年至1986年称扬武区马鹿寨乡,1987年称扬武镇马鹿寨办事处(根据玉溪地区地名办1993年11月17日的通知“办事处”改称“村公所”的精神),故马鹿寨“办事处”更名为马鹿寨行政村,1999年撤村建委称马鹿寨村民委员会。……。 |
丕:零碎、不规则,且莫:大寨,意为零碎、不规则的寨子之意。村民委员会驻地丕且莫,故名。1950年至1957年称第三区丕且莫乡,1958年至1962年称扬武公社丕且莫管理区,1963年至1967年称第三区丕且莫公社,1968年至1983年称扬武公社丕且莫大队,1984年至1986年称扬武区丕且莫乡,1987年称扬武镇丕且莫办事处,丕且莫“办事处”更名为丕且莫行政村,1999年撤村建委称丕且莫村民委员……。 |
写莫(彝语)写:铁(矿),莫:地方。意为有铁矿的地方。村民委员会(原)驻地写莫,故名。1950年至1957年称第三区写莫乡,1958年至1962年称扬武公社写莫管理区,1963年至1967年称第三区写莫公社,1968年至1983年称扬武公社写莫大队,1984年至1986年称扬武区写莫乡,1987年称扬武镇写莫办事处,写莫“办事处”更名为写莫行政村,1999年撤村建委称写莫村民委员会。写莫村……。 |
扬武,明代末期,曾有人在此养过老虎,得名养虎坝,后觉其名欠佳,更名扬武,即扬威耀武之意。居委会驻地扬武。1950年至1952年为二区扬武镇,1953年至1957年称扬武乡,1958年至1962年称扬武管理区,1963年至1967年称扬武公社,1968年称扬武大队,1986年称扬武乡,1987年称扬武村公所,1999年改为扬武村民委员会,2011年改为扬武社区居民委员会。扬武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