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天达梦地名网 > 云南省第三批省级森林乡村[16]

云南省第三批省级森林乡村[16]

  为深入贯彻落实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乡村绿化美化,省林草局组织开展了第三批省级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工作。按照《云南省省级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在各建制行政村提出认定申请、县级林草主管部门推荐、州(市)级林草主管部门评审公示的基础上,经省林草局审查,评价认定第三批省级森林乡村1094个。
  解放前属陆良县南靖乡;1952年属师宗县壁云乡;1959年属新村管理区;1961年设黎家坝小管理区,隶者黑中公社;1963年设黎家坝小公社,隶葵山区;1973年设黎家坝大队,隶葵山公社;1984年设黎家坝小乡,隶葵山区;1987年设黎家坝村公所,隶葵山乡;2000年设黎家坝村委会,隶葵山乡,2001年隶葵山镇,沿用至今。黎家坝村……。
  龙庆,原名六箐里,因村庄周围有六个山箐,明弘治年间曾在此设里,名六箐里,后演化为龙庆。1949年至1958设龙庆里乡,属第三区。1959年至1960年设龙庆里管理区,属龙庆公社。1961年至1962年设龙庆小管理区,属龙庆中公社。1963年至1972年设龙庆小公社,属龙庆区。1973年至1983年设龙庆大队,属龙庆区。1984年至1987年设龙庆小乡,属龙庆区。1987至1999年改为龙庆村公所,……。
  壮语“洼桂”,“洼”为塘的意思,“桂”为壮族的意思,意即塘畔的壮族村,后演化为“花桂”。1949年后属五龙乡;1954年设花桂乡隶第四区;1958年设花桂管理区,隶五龙公社;1961年设花桂小管理区,隶五龙公社;1973年设花桂大队,隶五龙公社;1984年设花桂小乡,隶五龙区;1987年设花桂村公所,隶五龙壮族乡;2000年6月改为花桂村民委员会,隶五龙壮族乡至今。花桂村……。
  1949年属双合乡,1959年设下鸭子塘管理区;1963年设下鸭子塘小公社,1973年改为下鸭子塘大队,1984年为葵山区下鸭子塘小乡;1987年划归雄壁镇设下鸭子塘办事处,2000年改为下鸭子塘村民委员会,隶属雄壁镇,沿用至今。下鸭子塘村……。
  彝语“泥笼”,“泥”为牛,“笼”同“龙“为城之意,意即养牛似城。1950年属长坡岭乡,隶第二区;1952年属二区,设丰岭乡;1956至1958年属一区,设丰岭乡;1959年设捏龙管理区,隶师宗公社;1962年设长坡岭小管理区,隶丰岭中公社;1963年属丹凤区,设丰岭小公社;1973年至1983年设丰岭大队,隶丹凤公社;1984年至1987年设捏龙乡,隶丹凤区;1987年设捏龙村公所,隶丹凤镇;20……。
  原名“歹坞”,彝语,“歹”为洼地,“坞”为阔地,1950年易“歹”为“斗”,即山下的旷洼之地。1949年隶属罗平县淑基乡,1958年设斗坞管理区,隶属宗县设斗坞小公社,隶属竹基区;1973年设斗坞大队,隶属竹基公社;1984年设斗坞小乡,隶属竹基区,1987年设斗坞村公所,隶属竹基乡;2000年6月设斗坞村委会,隶属竹基乡;2009年撤乡设镇,隶属竹基镇,沿用至今。斗坞村……。
  “莫郎”彝语,“莫”:高,“郎”是“拉”的变音,“拉”:箐,因位于高箐沟边得名。原驻莫郎村,故名,后迁至上那嘎,地名沿用。是当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1950年至1957年为莫朗乡,1958年并入羊街公社,为莫郎管理区,1962年划回一区为小公社,1970年后改为莫郎大队,(属红河公社),1984年改为莫郎乡,属大水平区,1988年2月改为村公所,属于大水平……。
  它克也叫龙池村,龙池即汉语龙潭。“它克”的彝族村寨就是如今的它克域村,据解释,它克是彝族的龙池或龙潭之意。就是说,它克和龙池知识彝语和汉语的叫法子,实际上意思一致。故叫做它克。它克是个典型的盆地,主要聚居着汉族和彝族,是它克村委会的驻地,整个村子坐北朝南,北边稍高,南边稍低,四面青山环抱,村面有一个龙潭,约50亩左右(龙潭也叫龙池,南边有小坝塘和小龙潭(现供青龙厂村生活生产用水),东面有文星阁及文……。
  “东峨”为傣语,是“夺峨”的变音,“夺”:坝子,“峨”:芦苇,即芦苇坝子,因旧时芦苇生长繁茂。村委会驻东峨,故名。东峨村委会,解放后属第二区东峨乡(驻曼烈村),1958年改为东峨管理区,归红光农场代管(驻曼老,1965年迁新寨),1978年从农场划出成立东峨公社,设东峨大队,1983年恢东峨复乡,1987年设东峨村公所,2000年设东峨村委会,属东峨镇,2011年8月撤销原东峨镇、羊岔街乡,合并设……。
  “尼白”,“尼”:牛,“白”:山,即牛山,因地处尼白山上,牧草丰富,常有人在此放牛羊。村委会驻尼白小寨,故名。1950年设尼白乡,1958年为尼白管理区,1963年改为尼白小公社,1970年改尼白大队,1983年恢复尼白乡,1987年设尼白村公所,2000年设尼白村民委员会至今。尼白村……。
  “邓耳”,“邓”:树林,“耳”大,大树林,因于大树林边建村。村委会驻邓耳村,故名。邓耳村委会,1950年属邑甲冲乡,1952年设邓耳乡,属第五区,1958年设管理区,属邓耳公社,1962年为邓耳小公社,1970年为邓耳大队,1983年恢复邓耳乡,1987年设邓耳村公所,2000年设邓耳村委会,属龙潭乡,2005年驻地迁至邓耳下寨至今。邓耳村……。
  1949年前属九溪镇;1950年后属第五区马家庄乡;1958年属战斗公社马家庄管理区;1961年属九溪公社马家庄大队;1963年属第五区马家庄公社;1966年属九溪公社马家庄大队;1967年属永红公社前进大队;1978年属九溪公社马家庄大队;1983年属九溪区马家庄乡;1987年属九溪乡马家庄村公所;1997年属九溪镇为马家庄办事处;1999年12月“撤村建委”改为九溪镇马家庄村民委员会,至今。马……。
  清代属宁州婆兮乡;民国初年为外北保;民国十九年(1930)属第五区;民国二十年一(1932)为龙泉镇,民国二十九年(1940)属临江镇;1950年为盘溪区设新村乡;1958年为盘溪公社新村管理区;1963年为新村公社;1970年为盘溪公社新村大队;1983年12月,新村大队改为新村乡,隶属盘溪区;1988年1月,新村乡改为新村行政村,隶属盘溪彝族乡;1998年12月,撤销盘溪彝族乡,新村行政村改属……。
  哈尼语村名“玛租鲁”意为清水龙潭,又以村后的山泉清澈而得名“麻子冲”。1947年因泉潭水清如镜,更名镜湖村。1949年前属文兴乡;1949年属甸三区太和、文兴两乡;1952年为第二区镜湖乡;1958年为甸中公社镜湖管理区;1961年为新建公社;1962年为甸中区镜湖公社;1963年为第二区镜湖公社;1969年为甸中公社镜湖大队;1983年属甸中镇为镜湖大队;1984年为甸中区镜湖乡;1988年为甸……。
  哈尼语原称“巴嘎”,巴:悬,嘎:崩塌,因村边的他代可山南每遇暴雨,经常崩塌,故名。因两村同名,以大小区分。后因嘎、格音相近命名。1949年前属玉屏乡;1949年属文玉区玉屏乡;1952年属第四区甸尾乡;1954年属第四区嘿腻乡;1958年属塔甸公社嘿腻管理区;1961年属塔甸公社始设大巴格大队;1962年为塔甸区大巴格公社;1963年为第四区大巴格公社;1969年为塔甸公社大巴格大队;1970年为……。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