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修水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修水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奉乡十八都、十九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属山谷区,属石前乡和风先乡一部分。

1949~1952年,为石丰区风先乡。

1954年,分设观前、麻洞、石街、山背、沙洲、湖山乡和松林乡的一部分。

1955年3月,属何市区,松林乡一部分并入沙洲乡。

1956年6月,观前、麻洞、石街、山背并为白水乡;山背、湖山、沙洲合并为沙洲乡。

1958年9月,成立上奉公社,先后隶属山口办事处、何市区、县直管辖。

1966~1967年,属黄沙区。

1968~1977年,复属县直管辖;1984年5月,撤社建上奉乡。

1992~1996年,隶黄港区。

1995年12月,撤区建上奉镇,并沿用至今。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泰乡四、五、六都。

1938属三民镇。

1941年,设清水乡山谷区。

1947年,撤区,设清水、杨梅、三民等乡。

1949年,属三都区,分设江童、石丘、城坳、石姑、四都、清水、久安、石门8乡。

1956年,合并为石泉、联明、四都、彭姑4乡。

1958年9月,成立卫星升公社和南岭垦殖场,1959年3月,卫星升公社改名四都公社,1960年3月,并为南岭垦殖场,1968年11月,改为南岭公社。

1984年5月,撤社建乡,更名为清水岩乡,宁州林场划入。

1995年3月,改为为四都镇。

该镇原名为“三都”,三都之名始于唐德宗贞元16年(800),其时建分宁县辖八乡,其中泰乡分十都,三都即为泰乡第三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名为黎明合作社,1958年更名为太阳升人民公社,从此,三都这块古老的地方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太阳升,值得一提的是,太阳升人民公社是修水乃至整个江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社”,1984年改为太阳升乡,1992年设立太阳升镇,1995年由太阳升镇更名为三都镇,为更好地提高该镇的知名度、提升和激励广大干部和群众发展的热情,重塑修水“东大门”形象,2008年6月,三都镇更名为“太阳升镇”,沿用至今。

商,属艾侯国。

春秋至秦,属艾邑。

东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属西安县,治辖区内黄田里。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属豫章县。

唐长安四年(704),改属武宁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泰乡六都、七都、安乡十三都、高乡三十四都、三十八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属修水县义宁区、山谷区;设南姑、走马、皇岗3乡,局部属义宁镇。

1950-1958年7月,属义宁区,设走马、夏坑、南联、西茗、桃里5乡;1958年8月,设东郊、南郊、城郊、桃里公社;1959年,设岗上、宁州2公社,属义宁区,局部划入南岭垦殖场。

1960年,桃里并入黄坳公社,岗上并入宁州公社;1961年,桃里从黄坳分出设桃里公社,仍属义宁区;1968年9月,撤区并社,大坪、桃里2公社并入宁州公社,直属县;1972年,大坪公社从宁州公社划出、境内设宁州、桃里2公社,隶属宁州区。

1984年5月,撤社改为宁州乡,桃里乡;1995年12月,撤销宁州、桃里2乡并入义宁镇;2010年1月,从义宁镇划出,新设宁州镇,并沿用至今。

1912年前属西乡六十八、七十都和仁乡六十五都。

1912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黄龙区的路口乡。

1949年分设为路口区(11区)的路口、黄桥、蔸萝、柏林四乡和大桥区(10区)的杨坊乡。

1956年合并为路口乡隶属白岭区。

1958年9月隶属古市公社。

1961年分出设路口公社。

1968年9月并入白岭公社。

1972年分设恢复路口公社。

1984年撤社建乡更名为路口乡,沿用至今。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仁乡六十五、六十六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隶属修水县白沙桥乡。

1949年,建白桥乡。

1958年9月,设黄龙公社。

1960年,并入白岭公社。

1968年,又并入白桥公社。

1972年,复设黄龙公社。

1984年5月,撤社建黄龙乡。

1995年12月,白桥乡并入黄龙乡。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仁乡六十都、六十一二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属修水县黄龙区,设上衫乡。

1949~1958年,属大桥区,分设台庄、上衫、长泥、寺前4乡。

1958年9月,成立上衫公社,1960年3月,并入大桥公社,1961年6月,复为上衫公社,1968年11月,并入大桥公社,1972年10月,复为上衫公社。

因境内杉树繁茂得名上杉,“杉”与“衫”同音,后改为上衫。

1984年5月,撤社建上衫乡,沿用至今。

清代,境域属仁乡六十四都。

[1]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境域属黄龙区大桥乡。

[1]1949年9月,境域属大桥乡(十区)上源乡;1958年9月,余段公社成立;1960年3月,余段公社并入朱溪公社;1961年,分出仍为余段公社;1968年9月,并入大桥公社;1972年1月,再分出为余段公社;1984年6月,撤销余段公社,设立余段乡。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仁乡六十六都、六十七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隶修水县黄龙区,设白沙乡。

1949年,属大桥区,设水源乡。

1958年9月,成立水源公社,1966年4月,转设水源公社、中塅公社。

1968年11月,扩队并社,水源、中塅、白桥3公社合并为白桥公社。

1972年10月,分设水源公社、中塅公社。

1984年5月,撤社建水源乡、中塅乡。

1995年12月,撤区并乡,中塅乡并入水源乡。

并沿用至今。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仁乡五十六、五十七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属修水县黄龙区渣津乡。

1949年后,属渣津区,分设石坳乡、夏源乡、青源乡。

1956年9月,分设石坳乡、夏源乡。

1958年,成立石坳公社,1960年,并入渣津公社,1961年,恢复石坳公社,1968年,又并入渣津公社,1972年,恢复石坳公社。

1984年,撤社改为石坳乡,并沿用至今。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崇乡五十五都、五十八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分属修水县渣津区东港乡和大桥区长泥乡、台庄乡,以及高崇区黄源乡和黄龙区上衫乡。

1949年后,属渣津区,分设东港乡、西源乡、台庄乡、靖林乡,以及程坊区黄源乡。

1958年1月成立东港公社和红色公社(后改靖林公社)。

1960年1月东港、靖林并入渣津公社。

1972年1月,恢复东港公社和靖林公社,隶属渣津区。

1984年2月撤社改乡。

1996年1月撤区并乡,靖林并入东港乡。

名字沿用至今。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高乡三十七都、三十八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属修水县杭口乡。

1950~1957年,隶属杭口区,分设上杭、杏港、棋盘、郊阳4乡。

1956年,合并为上杭、棋盘2乡。

1958年,属杭口公社。

1961年,分设上杭公社。

1968年,杭口公社并入上杭公社。

1972年,杭口公社分出。

1984年5月,撤社建上杭乡。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高乡三十八都、三十九都、四十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属修水县溪口区,设新塅乡、罗湾乡、回坑乡和小流乡。

1949年,属溪口区,分设柴塅乡、新塅乡、罗湾乡、回坑乡和小流5乡。

1956年,合并为新塅、罗湾2乡。

1958年2月,成立新塅公社和罗湾公社,1968年1月,合并为新湾公社。

1984年5月,撤社改新湾乡,并沿用至今。

商,属艾侯国,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崇乡四十五都、四十六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属港口乡。

1949年属溪口区,分设五联乡、金黄乡、横山乡。

1958年,组建横山公社,1960年,并入太阳山垦殖场,1961年,恢复横山公社,1968年,并入港口公社,1972年恢复横山公社,1984年5月,撤社建乡,更名为布甲乡。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下武乡三十都、三十一都、三十二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属修水县山谷区,设漫江乡。

1949年,隶属修水县山口区,设漫江、溪南、杜市、来梅4乡。

1956年,漫江、溪南、杜市、来梅4乡合并为漫江乡。

1958年9月,与山口乡合并为山漫公社,1959年,分设漫江公社,1960年,并入山口公社,1961年,分设为漫江公社,1968年,并入山口公社,1972年,分设为漫江公社,1984年5月,撤社改漫江乡,并沿用至今。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