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宁镇城区在初唐时称常洲亥市,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设分宁县,后改宁县、宁州、义宁州、义宁县、修水县,历代均为州县治所。 1912年前属泰乡六都(北城东区、安坪)、高乡三十四都(北城西区、良塘、福湾)、高乡三十五都(南姑、南门、下路源、洪坑)。 1912年义宁州改义宁县时建镇,称义宁镇。 民国末,属义宁镇、走马乡(安坪)、南姑乡。 1951年隶属义宁区,设义宁镇辖城区卫前、衙前、万坊、黄岭、西摆五个街道和洪坑、良塘、南联3乡及青云乡一部分,1956年义宁镇转为县直属镇,原隶属青云乡部分划入义宁镇,成立蔬菜大队。 1958年成立城镇公社和南郊公社,1961年改为义宁镇,南郊公社并入宁州公社。 1966年6月改名永红镇;1971年8月复名义宁镇。 1996年1月宁州乡、桃里乡并入义宁镇,2010年宁州镇分出,地名沿用至今。 |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西乡六十八都、六十九都、七十一都、七十二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分属修水县黄龙区桃树乡和路口乡。 1949年10月至1952年7月,设太清、桃树、大东、沙坪、白岭、金南、蕉洞7乡。 1956年9月,蕉洞、太清、桃树并为温泉乡;沙坪、大东并为沙坪乡;白岭、金南合并为金岭乡。 1958年9月,撤乡建社,温泉、金岭2乡并为温泉公社,沙坪乡并入全丰公社。 1960年3月,温泉、全丰合并为白岭公社。 1961年6月,全丰公社分出,设沙坪、温泉、金岭3公社。 1963年5月,撤销沙坪公社,并入温泉公社和塘城公社。 1966年6月,撤销金岭公社并入温泉公社。 1968年11月,温泉、路口合并为白岭公社。 1972年10月,路口分出。 1976年10月,全丰公社沙坪、荣春、向荣3大队划归白岭公社。 1984年5月,改为白岭乡。 1993年1月,撤乡建镇,改为白岭镇。 1996年1月,撤区并乡,镇政府驻地从桃树港迁入白沙岭集镇。 |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东汉中平至唐开成年间,三度为西平县,治辖区内塘城。 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西乡六十九都、七十二都、七十三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属修水县黄龙区,设塘城乡和桃树乡(一部分)。 1949年,属路口区,分设上源、全丰、坪上、桥亭、塘城、官坑、沙坪7乡。 1956年9月,隶白岭区,合并为全丰、塘城、沙坪3乡。 1958年9月,成立全丰公社。 1961年6月,分为全丰、塘城、沙坪3公社。 1968年11月,并为全丰公社。 1976年10月,沙坪、荣春2村从全丰划出并入白岭镇。 1984年5月,撤社建全丰乡。 1995年12月,撤区并乡建全丰镇。 |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仁乡六十三都、西乡六十七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隶修水县黄龙区,设古市乡。 1949年,属路口区。 1952年,从路口区划出设古市区,古市乡属古市区。 1958年9月,成立古市、画坪2公社。 1959年3月,并为古市公社。 1961年6月,分设为古市、画坪、月塘3公社。 1984年5月,撤社改乡,设古市、画坪、月塘3乡。 1993年1月,撤乡建古市镇。 1995年12月,撤区并乡,月塘、画坪2乡并入古市镇。 |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仁乡六十一都、六十三都、六十四都、六十六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属修水县黄龙区,分设大桥乡和白沙乡。 1949年,隶大桥区,分设大桥、礼源、山口、西尹、沙湾和上源6乡。 1955年,分设大桥、万祥、墨田、西尹、沙湾、余塅6乡。 1958年9月,成立沙湾公社和大桥公社。 1960年3月,大桥公社更名为朱溪公社。 1968年11月,合并为大桥公社。 1972年10月,复为朱溪公社和沙湾公社。 1984年5月,撤社建乡,设朱溪乡和沙湾乡。 1993年1月,为朱溪镇、沙湾乡。 1995年12月撤区并乡,沙湾乡、朱溪镇合并为大桥镇,沿用至今。 |
商周时期开始建城,古称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崇乡四十七八都、四十九都、五十一二都、仁乡五十六七都、五十八九都、西乡六十七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属修水县黄龙区(驻渣津),设渣津乡、司前乡,局部属古市乡。 1949年,属渣津区,分设为黄坊、高田、莲花、噪口、司前、泉坑、石埠7乡和渣津街。 1956年,合并为黄坊、莲花、司前、花园4乡。 1958年8月,黄坊、莲花乡合并成立东方红(翌年改莲花)公社,司前、花园乡合并成立花园公社。 1960年2月,莲花、花园公社与石坳、东港、靖林3公社合并组建渣津公社。 1961年6月,分设莲花、司前、花园公社。 1966年6月,花园公社并入司前公社。 1968年10月,撤渣津区,莲花、司前、石坳合并为渣津公社。 1972年10月,恢复渣津区,石坳分出,境内分设莲花、司前2公社。 1983年9月,莲花公社改名为渣津公社。 1984年5月,渣津公社、司前公社改为渣津乡、司前乡。 1994年,渣津乡改为渣津镇。 1995年12月,司前乡并入渣津镇,沿用至今。 |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崇乡崇乡四十七八都、四十九都、五十一二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隶修水县黄龙区(驻马坳),马坳乡、程坊乡、新民乡。 1949年,分属游段、修寒、北山、马坳、火马、大源(后改马桥)乡,高崇区黄东、白土、坑口乡,程坊区黄源、程坊、桥头、蓼溪、熙春乡。 1956年9月,合并为游段、马坳、黄东、白土、程坊、新民6乡。 1958年9月,成立马坳公社、东津公社、程坊公社、新民公社。 1968年11月,东津公社并入马坳公社,新民公社并入程坊公社。 1972年10月,恢复东津公社。 1984年5月,撤社建乡,分设马坳乡、东津乡、程坊乡、崇河乡,均隶属马坳区。 1993年1月,撤乡建马坳镇。 1996年1月,东津乡、马坳镇合并为马坳镇,程坊乡、崇河乡合并为程坊乡,2010年2月,撤销程坊乡设立程坊风景区,并入马坳镇,地名沿用至今。 |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高乡三十六都、三十八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属修水县杭口乡。 1950-1957年,属杭口区。 1958年9月,与西港、上杭、新湾合并组建杭口公社。 1968年11月,与上杭合并组建上杭公社。 1972年10月,复设杭口公社。 1984年5月,撤社建杭口乡。 1995年12月撤区并乡,改为杭口镇。 |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崇乡四十五六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隶修水县黄龙区,设港口乡(含布甲)。 1949年,属溪口区,分设卢坊、港口、纱笼3乡。 1953年,隶十二区(溪口区)分设洞下、纱笼、港口、卢坊、龙颈、大源、高岭7乡。 1956年,复称溪口区,辖卢坊、港口2乡。 1958年9月,成立卢坊公社。 1959年3月,港口、卢坊、横山合并为太阳山垦殖场。 1961年3月,分设港口、卢坊、横山公社。 1966年4月,卢坊与港口合并为港口公社。 1968年10月,横山公社并入港口公社,1972年10月,分设港口、横山公社。 1984年5月,撤社改港口乡。 1995年12月,撤乡建港口镇,沿用至今。 |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崇乡四十一都、四十二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属黄龙区,设蒲口乡、西港乡。 1949年,属溪口区,分为陈坊、溪口、小溪、蒲口乡,并辖马坳区东岳乡的小部分。 1955年3月,并为溪口区,分设陈坊、溪口、蒲口、北岸4乡。 1958年9月,成立大椿公社和红旗公社,1959年,改红旗为溪口。 1960年3月,2社合并为溪口公社。 1961年6月,分为溪口公社和陈坊公社。 1966年4月,并为溪口公社。 1984年5月,撤社建溪口乡。 1993年1月,撤乡建溪口镇。 1995年12月,上庄乡并入溪口镇,沿用至今。 |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高乡三十八都,崇乡四十一、四十二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隶黄龙区,设西港乡。 1949年后,属马坳区、杭口区(部分),分设为詹坊、官塅、上湖、修寒4个乡。 1952年,上湖分为堰上乡、马龙乡。 1956年,修寒、马龙并为修湖乡。 1958年,修湖、堰上合并为上湖乡,詹坊并入官塅乡。 1958年9月,成立西港公社。 1960年3月,并入马坳公社,1961年6月,复立西港公社。 1968年11月,并入马坳公社。 1972年10月,复立西港公社。 1984年5月,撤社建西港乡。 1999年4月,撤乡建西港镇,沿用至今。 |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武乡二十九都、三十二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属修水县山谷区,分设山口乡、漫江乡一部分。 1949年,属山口区。 1956年,为山口、溪南2乡。 1958年9月,成立山漫公社、田铺公社。 1960年3月,合并组建山口公社,1961年6月,分设山口公社、桃坪公社,1966年4月,桃坪并入山口,1972年10月,复分山口、桃坪2公社。 1984年5月,撤社建山口乡。 1995年12月,山口乡、桃坪乡合并为山口镇,地名沿用至今。 |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泰乡七都,安乡十二、十三都,奉乡十五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属修水县山谷区,分设黄沙乡、表溪乡。 1949年,属黄沙区,分设彭桥、高丽、老鸦、汤桥、溪山、瑶村7乡。 1956年3月,并为黄沙乡、李村乡、彭桥乡。 1958年9月,成立黄沙公社、汤桥公社。 1959年,并入黄沙港垦殖场,1961年,分出,1968年,又并入黄沙港垦殖场,1972年,再分出。 1984年5月,撤社建乡,设黄沙、汤桥乡。 1985年3月,黄沙乡更名为黄沙桥乡。 1995年3月,撤乡建黄沙桥镇。 1995年12月,与汤桥乡合并,更名为黄沙镇,并沿用至今。 |
商,属艾侯国。 秦、汉,属艾县。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安乡十一都、十四都大部分、下奉乡十六都、十七都。 1912年后,属义宁县。 1914-1949年,属修水县山谷区表溪乡。 1949~1957年,设南坪、安全、柘坑3乡,属黄沙区。 1958年,3乡合并成立国营黄沙港综合垦殖场,为县直单位。 1972年,撤销垦殖场,更名为黄沙港公社,属黄沙港区。 1984年5月,改为黄沙港乡,1994年建黄沙港镇,1995年12月,改为黄港镇,沿用至今。 |
商,属艾侯国,秦、汉,属艾县。 自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奉乡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和武乡三十四都。 1912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初属义宁县,1914~1949年隶山谷区。 1949——1952年为石丰区丰先乡,为石丰区公署所在地。 1952年冬撤石丰区,建何市区,辖东平乡、西平乡、湾水乡、松林乡、何市乡、干桥乡、火石乡、龙丰乡、郭城乡。 1958年9月撤区建社,郭城乡划归黄沙镇垦殖厂,东平、西平两乡组建田浦人民公社,1962年5月田浦公社并入何市公社,郭城并入何市公社。 1984年5月改社建乡,设何市乡。 1995年3月改乡建镇,改为何市镇,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