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王坛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王坛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建国以来,一直沿用居委会的名称至今。

1950年起,命名为王坛公社居委会。

1982年,改名为王坛乡居委会。

1996年,改名为王坛居委会,2019年7月19日撤销王坛镇居民委员会,成立舜江源说社区。

王坛在明末凊初就形成.王坛旧名王壇,王坛原属稽东东土下,后改为东升乡。

王坛是29都,1928年改为王坛里,1932年改绍兴县第五区王坛镇,1941年改平水区升成乡,七堡、八堡,1946年改为陶隐乡、王坛镇、七堡、八堡,1949年改为越南区、王坛镇王坛村(包括沙地村),到1954年改为王坛乡越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越南人民公社王坛管理区一营四连后改为生产队,1961年改为生产大队,1983年大队改为村,2003年5月行政村规模调整,原王坛、南子口、沙坞、溪东村合并为新王坛村,村委会所在地为原王坛村。

1950年肇湖村成立农会,到1952年组建互组7个,1958年从初级社发展到高级社。

1960年湖头、谷塔岙两自然村归并肇湖村,成立肇湖大队管委会,下设16个生产队,1966年并为7个生产队。

文革中的1967年肇湖大队改名为胜利大队。

2003年5月,行政村规模调整,原肇湖村,双岭村合并,建立新肇湖村,村委会所在地为原肇湖村。

一直使用名。

村地属址,宋嘉泰元年(1201)属会稽东土乡谢公里,元代改属28都,宣统二年(1910)改都为乡,属东升乡。

民国17年(1928),撤消乡镇,划为绍兴县第五区,全村有5闾、21邻、204户。

民国21年(1932)改名坎上乡,辖坎上、下园地等2个自然村216户。

民国23年至民国24年,坎上乡改名坎上村,属升北乡。

建国后,属王坛乡。

1956年,绍兴县撤区并乡,属王坛乡。

1958年10月,改名坎上生产小队,属王坛生产大队。

1961年,改建为坎上生产大队。

1968年10月,改名为坎上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79年恢复原名。

1983年,改大队为村。

2003年5月,行政村规模调整,坎上村承前未变,村委会所在地仍为坎上村。

沙地村早先属王坛村的一个自然村。

村地属址,宋嘉泰元年(1201)属会稽东土乡美箭里,元代改属24都,宣统二年(1910)改都为乡,属东升乡。

民国17年(1928),撤消乡镇,划为绍兴县第五区,属王坛里。

民国21年(1932),独立建村,隶属王坛镇。

民国23年至民国24年,属升南乡。

建国后,1950-1956年,属王坛乡。

1958年10月,改名沙地生产小队,属王坛生产大队。

1961年,改建为沙地生产大队。

1968年10月,改名为沙地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79年恢复原名。

1983年,改大队为村。

2003年5月,行政村规模调整,原沙地、民兴两村合并,建立新沙地村,村委会所在地为原沙地村。

自1949年解放后行政村为蒋村、相家村,到1958年合并为蒋相大队,到1966年下半年改名为红旗大队,到1979年改名为蒋相大队,到1983年又改名为蒋相村村民委员会直到现在。

村委会所在地在蒋家与相家的交界处。

从解放以前是“王城乡籐壕保”,在解放后改变为“王城乡停岙村“,于2005年8月15日起改为”腾豪村“。

在1953年撤销王城乡,划为王坛乡停岙村,现名腾豪村。

村委会所在地为腾豪自然村。

村地属址,宋嘉泰元年(1201)属会稽东土乡谢公里,元代东土乡改为都,宣统二年(1910)改都为乡,属东土乡。

民国17年(1928),绍兴县撤消乡镇,为绍兴县第五区王城镇(王城街),辖有5闾、24邻、250户。

民国19年(1930)至21年(1932)复村、里为乡镇,设王城镇,下辖王城村,户数303户。

民国23年(1934)至民国37年(1948),王城镇下辖王城镇、腾豪、青桐三村,地域35方里,475户,2173人。

1949年属王城乡,1950年属王城乡,为乡政府所在地,下辖王城停岙蒋村,相家、南子口五村,户数727户,人口2061人。

1956年并入王坛乡,1958年改名为王城生产大队,1968年10月改名为俊元大队,1979年4月恢复原名王城大队。

1983年改大队为村之今。

1992年称王坛镇王城村民委员会,2003年行政村规模调整时仍称王城村民委员会。

长岭村自宋宝祐年间起,至今已有750多年历史,隶属变更多次,初是会稽,明成化八年(1472)从会稽划入嵊县,称五十六都,明嘉靖二十年,复划归会稽,隆庆三年,又从会稽划入嵊县,民国元年,推行区、村制,民国十八年推行村里制、十九年改设乡镇,闾,邻,长岭谓称嵊县五十六都双江溪,梅尖里长岭村,民国23年实行乡镇保甲制,35年撤区划拼乡镇,长岭谓称嵊县三界区东土乡长岭村,1949年解放废除保甲制,1950年6月,原嵊县三界区东土乡划分为喻宅,孙岙,上王,双溪四个乡,长岭村属双溪乡。

1950年10月,喻宅、孙岙、上王、双溪,四个乡同时划归绍兴县管辖,故因绍兴县原来已有一个双溪乡,(即富盛双溪),决定把嵊县划入的双溪乡改为两溪乡,乡人民政府设在双江溪村范家台门,四个乡原是嵊县籍,就都改属绍兴籍,长岭村从此开始谓称绍兴县越南区两溪乡长岭村,到文革改名为红雨公社长岭生产大队,1979年后名为两溪公社长岭大队,后为两溪乡长岭村,后王坛、两溪、孙岙经过撤扩拼称:绍兴县王坛镇长岭村。

2003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原长岭村、郑张村、西峰山村三村合拼,建立新长岭村,村委会所在地为原长岭村。

舒村旧名舒村,村地属址,宋嘉泰元年(1201)属会稽东土乡。

元代改属为24都,明太祖洪武年间归属嵊县,建为嵊县56都,清宣统二年(1910)改为乡,属东土乡。

民国年间属嵊县蒋镇乡。

建国后1950年属绍兴县越南区上王乡。

1958年10月,改名为舒村生产队,1961年改建为舒村大队,1968年10月改名为舒村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79年恢复为舒村大队,1983年,改大队为村,村委会所在地为舒村。

1992年称王坛镇舒村,2003年行政村调整时仍为舒村民委员会。

张蒋村旧名张蒋村,村址属地,民国29年(1940)为上王乡隶属嵊县三界区,于1950年10月划转给绍兴县越南区管辖,成立农会,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成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10月,改名张蒋生产小队,1961年,改名为张蒋生产大队,属两溪公社。

1968年10月改名为张蒋村大队革命领导小组。

1980年前后恢复原名。

1983年改大队为村委会及至今。

2003年5月,行政村规模调整,进行撒扩拼,张蒋村因人口地理关系仍为独立村委会。

孙岙原始于北宋年间,直至清朝就有百来户人家,到民国5年,孙岙为“乡”,孙岙是第一保,岭北是第二保,当时乡长是孙纪廉。

到民国28年,为嵊县三界区东土乡,直到1949年10月,孙岙解放后为三界区孙岙乡孙岙村,乡长为孙凯林。

1950年为绍兴县越南区孙岙乡孙岙村。

1953年下半年互助合作开始到1958年人民公社开始,为孙岙管理区孙岙大队。

1962年改为孙岙乡孙岙村。

1968年为孙岙乡革命领导小组又改为孙岙大队。

1983年撤区并乡改大队为村。

2003年行政村合并,孙岙、岭北、岙里合并,为现在的孙岙村。

喻宅村旧名喻湾村。

村地属址:喻宅在历史上属于嵊县三界区东土乡三十八都,从民国25年(1936年)起,东土乡分为双溪乡、孙岙乡。

从此,喻宅属于孙岙乡。

1949年秋至1950年秋两乡合并,恢复东土乡,再把其分为四个小乡---,即称喻宅乡并归越南区管辖。

1957-1960年,撤并小乡,喻宅并入孙岙乡,改名为喻宅大队。

1968年,改名为红旗大队。

1983年,改大队为村。

2003年5月,行政村规模调整,原喻宅、韩家岙、文家坞3村合并,建立新喻宅村,村委会所在地为原喻宅村。

从宋代起一直沿用此村名,辖白洋湾,章家坑。

民国期间,属嵊县三界镇东土乡,全村90户,建国后,1950年划绍兴县越南区喻宅乡。

1955年撤销喻宅乡改属孙岙乡,1958年10月改村为大队。

文革期间1967年改名为红卫大队,1980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大队为村。

2003年5月,行政村规模调整,原银沙、赵岙、张湾3村合并,建立银沙村,村委所在地为原银沙村。

从宋代起就一直沿用此村名,建国前为嵊县三界区东土乡丹家村,建国后为嵊县三界区孙岙乡丹家村,1958年10月后属绍兴县越南区孙岙公社丹家生产大队,1968年10月,改名为丹家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79年恢复原名。

1983年改大队为村。

2003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原丹家、杜家坪、松丝3村合并,成立新丹家村,村委会所在地为原丹家村。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